讀書的快樂,不在于讀了多少書。而在于遇到煩惱,痛苦,不安的時候找到出口。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那就常想一二。但是如何從這八九中解脫出來,這需要智慧,并不是說不想就會想了。作為人,最難控制的就是念頭。
念頭的改變,需要毅力和勇氣。因為我們的念頭大都與原生態家庭有關。叛逆的形成在于在兒童時期大部分想法被否定,在進入社會,走向婚姻的時候又會延續。當別人否定你的時候,情緒就產生了。
所以同樣的話語在有的人身上會產生爭執,甚至婚姻走向破裂;在有的人身上會覺得無所謂。
語言的殺傷力在于激發了潛意識里不為人知的情緒。可能事后會反思,為什么自己會這樣。但不找到源頭,下次還會重復。
這就是為什么情緒容易失控的人,總會失控;認為自己不夠好的人,總會說:我就是這個樣子或者事情總是這樣,不可能改變。
兩年的讀書,寫作。讓我了解了自己的性格,以及如何改變。改變并不是讓過去的想法消失,而是用新的想法替代。
新的想法源于讀的書和高人交流。讀書才會擁有更多的維度去看世界。就是說所有的問題不只有對錯,中間還有也對也錯,也不對也不錯。黑白之間還有灰。
角度的轉變,想法隨之改變,行為也就改變,情緒也就改變了。如果這個時候認為改變如此容易,那就錯了。當放下書籍的一段時間,隱藏在潛意識里舊的念頭又會浮現,原來經歷過的一直都在。只有用新的想法不斷的強化,才會替代。所以改變需要一生的努力。
午堂登紀雄說過:我之所以推薦讀書,是因為你閱讀的書籍越多,你越能夠了解社會中的規則和結構,就越能減少不安,看到希望。有了知識,你就越知道超越困難的方法,因此能消解心中的不安。
閱讀的書籍越多,越能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為什么這么想,那么做。如果換一個角度,又會變成什么樣子,當懂的因果,就明白,想要改變果,先要改變因。就開始了自我的改變。
讀書的另一個好外是增加了詞匯量。詞匯越多,情感也會用確切的語言表達出來,也就更容易處理情感。
如果你無法表達你的情緒,也就找不到煩惱的根源,也就不知道怎么處理,煩惱就會繼續重復下去。
所以讀書是認識自己的最好的工具,只有認識了自己,才會改變自己,才不會從眾,不會在意別人的看法。從而活出真實的自己。
我是大侃,已堅持744篇,閱讀過去的文章可關注公眾號“大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