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有一種無奈,叫做「社會性死亡」。
一
近日,有一則新聞完美地詮釋了這句話。
家住在鄭州的王女士,帶著孩子在小區玩耍,事后有人問她有沒有撿到一個手機,王女士表示沒有看到,但是對方卻并不相信,還一個勁的說她偷了手機,對此,王女士表示非常冤枉。
王女士第一時間想通過監控來證明自己的清白,但卻發現這里是攝像盲區,因為找不到證實自己被誣陷的辦法,王女士覺得她在小區里遭遇了大型社死現場,都抬不起頭來。
我們且不論是非曲直,假如你遇到這種事情,該怎么破?
看了網友們的回答,五花八門。
有人說「直接呼死丫的」;
有人說「賠禮道歉,息事寧人」;
也有人說「逃離現場,遠離是非之地」。
其實,「社死」問題早就出現過,而且很多人都在探討其中的原因,以及破解辦法。
今天給你推薦一部電影,看完后或許你就有了答案。
二
電影故事發生在丹麥的一個小鎮上。
盧卡斯是一個心地善良,性格溫和的男人,可不幸的是他剛剛和妻子離了婚。
離婚后,盧卡斯在一家托兒所找到了新工作,而且因性格好頗受同事和孩子們的歡迎。
孩子們當中,一個名叫卡拉的女孩對盧卡斯尤為親近。
可沒想到的是,卡拉是個非常早熟的女孩,她竟然喜歡上了盧卡斯。
本來對這種事情,盧卡斯只當卡拉是「孩子心性」,所以面對卡拉幼稚而單純的示好,盧卡斯婉轉地拒絕了。
或許是單純的想要「霸占」盧卡斯,或許是因為「求愛不得」而報復,或許僅僅是「童言無忌」,卡拉找到校長說一個謊言。
用成年人的話解釋就是「卡拉被盧卡斯性侵了」。
一石激起千層浪。
很快事件被曝出,盧卡斯的生活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他成了整個小鎮排擠和壓迫的對象。
好友的憤怒,前妻的不信任,陌生人的惡意,都讓盧卡斯幾近崩潰。
后來,經過警方的多方調查,卡拉吐露了真相,警方認定盧卡斯沒有犯罪。
但是,惡意卻并沒有隨著盧卡斯的重獲清白而劃下句點。
只要是盧卡斯出現的地方,流言蜚語從來沒有斷過,真真地是「大型社死現場」。
說到這里,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這部電影,沒錯,這部電影就是《狩獵》。
三
《狩獵》是丹麥著名導演托馬斯·溫特伯格執導,由麥德斯·米科爾森、托瑪斯·博·拉森主演的電影。
影片上映后,轟動一時,引發了社會的強烈反響。
最終該片榮獲2012年歐洲電影獎最佳劇本,并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剪輯的提名。
概括來說,《狩獵》講述的是一個關于孩童的謊言最終毀掉一個男人生活的故事。
很多人看完這部電影,內心是冰涼的。
因為這部影片把謊言變成「事實」的過程呈現得淋漓盡致,觀眾也從中明白了什么叫「眾口鑠金」。
影評人「溫翔」曾引用柏拉圖名言評論《狩獵》:
人是一切事的尺度,是存在者之存在,不存在者之不存在的尺度。——柏拉圖
他說,人的思想左右著事物的發展變化,說好說壞有時完全僅憑一面之詞就足以謀殺一個人的善。
謠言雖然止于智者,當智者沒有履行自己的義務,一切判斷就變得異常的難以捉摸。
四
實際上,只要稍微有點社會閱歷的人,應該都有這樣的體驗,一件事有時候就是被一面之詞帶偏的。
而當一面之詞被大肆傳播后,就算你有理也說不清了。
就拿最近「女子被誣陷偷手機遇社死現場」的新聞來說,了解事件后你會發現這是個「坑」,而且即便你跳出來了,身上也會沾滿泥,怎么洗都洗不掉。
那么問題來說,這也是很多觀眾、網友最關心的問題,遇到這種事情該怎么破?
答案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引以為戒,早做準備。
就像有網友看完電影《狩獵》后,第一想法是,引以為戒,事情清楚后,盡快逃離是非之地,眼不見心不煩。
也有人悚然驚醒,決定好好學習法律,并大膽宣言:咱從來不惹事,但遇到事也不怕,以后要用法律武器保衛自己。
還有人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想要從根本上杜絕類似事件,就要學習「孟母三遷」,而為了以后可以隨時搬家,他決定好好工作,努力賺錢,有了錢,一切都不是事兒......
都好有道理,從這些回到我們也能發現,一部好的電影可以起到的作用真的很大。
如果你看了「女子被誣陷偷手機遇社死現場」這則新聞,內心的觸動不會很大,也就是當做談資說說罷了。
但是,如果你認真看了電影《狩獵》,在心靈受到巨大震撼后,就會思考的更多、更深、更遠。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里,怎么破?被誣陷偷手機無法自證清白,看完電影《狩獵》,你或許就有了答案,你看了嗎?
拓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