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糧于倉不如儲糧于地,儲糧于地不如儲糧于科技。袁隆平團隊的超級稻和海水稻鹽堿稻試驗種植成功真的是國家的戰(zhàn)略儲備,我們中國人乃至人類,真的要好好感謝袁隆平先生。
承建和承均目光轉向了西南角的棗林,拉近一點就是金家大院和秧歌廣場,這種小小的焦距轉換,已寓含著多少歷史滄桑的信息。若有所思的承建還沉浸在袁隆平的故事中。他說:“讀祁淑英的《袁隆平傳》,我感到很震撼,他不迷信權威,什么米丘林和李科森,他只相信孟德爾的遺傳學是真理。他能以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作為自己育種的哲學指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有'負’必有'正’。以矛盾論作指導,深知作物有無雜交優(yōu)勢,取于雜交雙親遺傳性狀有無差異,是否構成雜交的內在矛盾。他選育“三系"的過程,也是一個利用矛盾和解決矛盾的過程,也就是正確協調各種親本細胞核和細胞質之間的矛盾。'透過現象看本質’他的靈感閃現,想到,倘若把雜交材料的親緣關系盡力拉大,其效果可能會好得多。他能系統(tǒng)的辯證地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什么測交,回交,穩(wěn)定雜交的優(yōu)勢。”
肖承均說:“我讀這本書的震撼點是,他干農活,還有浪漫情懷,懂詩歌懂音樂懂哲學。土地、詩歌、音樂和哲學,原來是合乎邏輯的自然生態(tài)啊。他喜歡弘法師李叔同吟唱的一首《清涼歌》。陶明的一首詩《歸園田居》。他以巴赫的音樂作為自己走向成功的伴侶,激情而溫柔的旋律與節(jié)奏的變化里,充滿著生命的哀傷與歡樂,綿延不絕的愛和恨、喜和憂、希望和絕望。”。
林溪補充說:“袁隆平還非常喜歡茶道。中國唐代茶道傳入日本,茶道以它典范性的滲透力,培育了日本人民身心的精美格調。他在一次茶事活動中深切體味到茶事在日本完美地表現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一統(tǒng)的境界,一切都那么自然得體。日本人從事茶道那種精心準備、悉心運作的精神,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他們的民族性格之中,從而使這個民族形成一種嚴格自律、悉心敬業(yè)、精細操作、自覺創(chuàng)新的良好品格”。
“走,吃茶去。”承建一句別有深意的提醒,他和承均林溪都會心一笑,這句看似十分簡單的句子,卻越來是禪宗高德趙州和尚的經典禪語。承均提著他的藍色布兜,林溪肩上挎上她的乳白色銀飾邊的女士手提包,跟著承建來到他二樓辦公室里。
辦公室正面的墻上,掛著五十公分寬八十公分長的農歷大月份牌,月份牌可以一頁一頁地翻上去,用大鐵夾子夾住,也可以如老一輩那樣,過一天就撕下一張來,直到過春節(jié)為止。辦公室中間是黑檀木大寫字臺上,臺面左上方是畫中畫的監(jiān)控屏幕,右上方放置著一個紅色的大臺歷是肖翔黎送給叔叔的儒家修身日歷。中間是自動化控制鍵盤,每一個獨立的鍵都設置了指紋密碼,要進入總鍵盤需要刷臉。臺面中間放置著米字格草紙、硯臺、筆架、毛筆和顏真卿的《勤禮碑》。
寫字臺和黑檀木座椅后面,是一個有著雕花的黑核桃木的書櫥,書櫥里擺放著精裝本紅色的《共產黨宣言》,縮微版的《資本論》,仿古線裝《大學》《論語》《孟子》和王陽明的《傳習錄》。與書櫥隔了二十公分,墻面上有一個九宮格的博古架,其中三個格子放著三塊石頭,泰山石、長江石和黃河石,是肖承均送給承建的。還有三個格子放著三個黑陶工藝品,一個是浮雕龍紋,一個是鏤空雕秦月漢關圖,另一個以福祿壽為主題,堆塑鏤空浮雕與彩繪結合的大葫蘆。
肖承建請哥嫂坐在寫字臺對面的沙發(fā)上,那里有老榆木做成的茶幾和黃花梨茶海,沙發(fā)的一端,靠墻是一個的黑檀木小立櫥,宋代家具風格,文雅清淡樸素秀麗,格子玻璃透著中國的七大系名茶,黑茶白茶紅茶綠茶清茶和茉莉花茶。有袋裝盒裝罐裝,它們在列隊等候著遠方的客人。有的裝潢是中國紅底色,一些篆字繁體萬字圖案,有的包裝上印刷著顏體廣告語: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承建問:“哥哥嫂子,喜歡喝什么茶啊?你們自己選。”“喝黃茶吧。”承均轉頭問林溪,林溪說:“可以啊,我隨著你倆吧。”承建用他的自動注水電燒茶壺燒水,然后用岫玉茶壺、公道杯、茶碗給他倆滿茶。
“對了,我特意給你帶來了四只建盞,品茶用的。”承均示意林溪,林溪就從承均的藍布兜里一只一只地捧到茶海之上,第一只是柴燒窯變兔毫,第二只是電燒柿紅梅花,第三只是柴燒黑底白牡丹,第四只是氣燒螺旋星空。承建一見,脫口說:“奧,茶碗啊。”“不是茶碗,是建盞,宋徽宗最喜歡的品茶器皿。”
“哥啊,黑建盞和黑瓷碗區(qū)別沒有那么大吧?”“不是黑建盞,是烏金,烏金與柿紅都需要極度高溫,很難燒出來的。有的老師傅就是世代燒窯燒黑瓷碗燒水缸出身,后來升級工藝技術,成了建盞大師。復燒宋代的建盞,是國家的一項工程。傳統(tǒng)的柴燒窯變很少,曜變更不可能。柴燒窯變和電燒曜變里,金色最難,然后藍色,然后是銀色,較好出的是雜色。建盞可謂火中鳳凰,原來是泥巴,竟然成了玉質,礦釉變萬彩,真是奇跡啊。”
“承建,我們今天就用建盞吃茶吧,建盞本來是為茶而生的,真要感恩南方人的茶文化建盞文化貢獻。”承均說。“那我把岫玉茶具撤掉吧。”承均按住岫玉茶壺,說:“留下公道和玉壺吧,'公道自在人心’,'一片冰心在玉壺’啊。” “哈哈哈,哥說的是。說的是。'公道自在人心’,'一片冰心在玉壺’”
林溪微笑著看看承均,又看看玉壺,再看看承建,說:“你哥都已經古稀了,還這么酸溜溜的,不是老醋是什么啊。”“嫂子,老醋好,老醋有味道,俺喜歡。”承建用手輕推一下建盞,說“來,嫂子先選一只吧”。林溪說:“是為你買的,你是主人,你先選吧。”“很是,林溪說的是。弟弟先來選。”承均說。
“自家兄弟,客氣啥。那我選了。這一只吧。”是一只,柴燒窯變兔毫。林溪選了黑底白牡丹,承均選的是螺旋星空。承建用公道杯依次給哥嫂和自己滿了茶水,是八九十度的純凈水浸透的琥珀茶湯。
承均說:“上茶湯,建盞紋理色彩會產生好多變化,時間長了能變色,有些建盞被稱為養(yǎng)彩神器呢”。她端起建盞,呷一口茶湯,說:“黃茶是微發(fā)酵,也是綠茶原料,多了一道悶黃手續(xù)。”“嗯,哥哥懂茶,嫂子懂茶藝茶道的,都是行家啊。來,哥,嫂,喝吧。怎么樣?”林溪和承均都連連稱贊:“好茶”。承建說:“好茶配好盞,天生伉儷啊。哈哈哈。”
“一生一世一建盞,一心一意一重天。一柴一釉一礦土,一道一路一人間。這是我為一位建盞師傅寫的詩。建盞師傅多是瘦子,據說是熬夜燒窯熬的,師傅們都有藝術氣質,敬業(yè)建盞,功利超然。我們的黑陶只需要700到900度之間碳元素滲透,建盞要1000度以上才能產生窯變。1300度極限高溫,內壓大,幾十萬上百萬的窯一下就能塌了。有的師傅一生只燒老味道建盞。一個師傅探索一種風格,各有千秋。有的師傅也用電燒和氣燒,電燒氣燒的曜變多,成本低一些。柴燒窯變率很低,瑕品率很高。好多師傅發(fā)自內心地愛好堅持柴燒建盞,他們在別的方面掙了錢,回頭來玩柴燒。”
這些知識都是肖承均在建盞直播間里學到的,從這個窗口他了解了建盞行業(yè),并與各位主播和盞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玲玲主播和其他主播們大雅妙語。盞友們對抽象美的欣賞水平也讓承均嘆服。他在直播間為師傅建盞臨屏寫詩,愉快互動,盞友夸他比曹植七步詩還快兩步。
承均說:“建盞是為茶而生,建盞和茶生出了茶藝茶道茶文化。我把建盞詩歌和茶的詩歌發(fā)到你手機上,你看看吧,先說明,格律不嚴謹,平仄沒細摳。不是標準律詩,是準律詩”。承建正在端著建盞旋轉著欣賞建盞的紋理色彩,說:“哥哥好雅興,我們一邊喝茶,一邊讀詩,多么美好的生活啊。”
盞——
醇厚仿古胎,松針月夜懷。
一心獨見道,疑是宋人來。
鐵胎千斤重,宋盞大雅風。
游文秦漢氣,百煉成鶴鳴。
金須帝王氣,粗盞秦漢風。
魚龍非凡物,雕蟲大道生。
手捧心經建盞,禪茶一味云天。
聞道何必文字,冷暖自知神仙。
天天平淡日子,年年牡丹情懷。
虔誠捧起建盞,半世韶光花開。
朱熹故地武夷山,通天龍窯新建盞。
玉色清潤初春雨,柴燒窯變艷陽天。
建盞本色建陽豪,原礦原釉可復燒。
入叵皆是中華色,出窯神奇彩虹橋。
武夷山魂鐵鑄成,建盞泥釉吐磬聲。
素樸本來誕萬物,經水厲火出彩虹。
原礦泥釉加柴燒,格物致知有曾老。
滿叵建盞出萬色,五行雅集到龍窯。
水深火熱做窯工,原礦原釉柴草生。
矢志不移灰貝事,金風玉露一相逢。
銀霜步履琥珀純,錦口秀中柴火新。
五行獨秀創(chuàng)奇跡,一盞捧出大匠魂。
缽盞雖小情懷大,安貧樂道匠人家。
古風吹開春風面,凡圣一體綻新花。
垓下之爭不虛論,銀色鎧甲浴火新。
百花齊放春天里,巧手捧來大匠魂。
土里火里燒窯人,耀眼銀光鎧甲新。
垓下恍惚英雄氣,一盞驚艷百家門。
后井建盞古來今,老器玉質光澤新。
原礦原釉原水土,柴燒兔亳存瘦金。
一彎微月萬重山,黑底兔毫繞口沿。
胸次滄桑自高妙,只手握盞新洞天。
禮旺紅盞勝夕陽,電燒牛血黑豪芒。
匠人匠心存雅氣,黛玉九淚動幽篁。
葉家兔毫銳且長,建盞十顆閃淚光。
不是江南黃梅雨,疑似黛玉暗神傷。
盞底蓮子凹凸樣,曲面素樸暗含光。
靜觀能見江山美,柴燒斑斕似樂章。
紅顏情性泥釉中,匠心獨具窯口明。
火里一洼淡清綠,盞內肌理聞琴聲。
紅淚如珠典雅面,建盞有心結茶緣。
斑駁紋理擬鷓鴣,長袖善舞古今天。
功夫ー心三十年,柿紅祥瑞滿建盞。
莫道兩鬢生華發(fā),圣手可塑巧云天。
香灰入釉禪意生,歷劫水火建盞成。
宋朝遺跡本多態(tài),柴燒紋理各傳情。
極至高溫牛血紅,梅花正開火純青。
精誠所至石解意,禪茶建盞共月明。
深紫粉金信仰色,次第花開高原藍。
陰晴不定江南雨,鐵銹老盞素樸天。
茶——
曲水流觴東晉行,賞盞斗茶宋朝風。
荒野花香採擷女,終日嫩芽不盈捧。
牛肉馬肉百年樅,老樹蟲洞半年工。
茶女嬌容須眉氣,地靈人杰承古風。
人生百味一盞收,干巖萬壑巖茶幽。
巧手采來鵝黃在,雙葉只芽度春秋。
建陽建盞武夷茶,蓮花肉桂百姓家。
壺里風光無限意,心中祈許達天涯。
武夷巖茶四樅長,搖青碳焙古來香。
茶言筱筑留客醉,不信知音還望鄉(xiāng)。
絕壁老樅好景象,扦插巧奪北斗光。
半壁河山聊贈意,一口品盡武夷香。
千巖萬壑成畫卷,滄桑沉淀老茶顏。
夢鄉(xiāng)醉意水天色,一葉知秋武夷山。
禪院鐘聲伴經聲,曲徑花房夜煮茗。
武夷山上神仙愛,小白幽香到簾籠。
高朋雅集武夷山,幽篁禪院把建盞。
琴聲自古知音少,北斗望斷鐵羅漢。
師是如來茶是經,武夷正袍著小種。
香擬閨閣皎潔月,甜具君子儒雅風。
在貧窮年代,好茶好酒,圍著桌子轉,被百姓視為不過日子。承均承建小時候,只有在紅事白事上,喝茶飲酒才是正當的。那時候,白瓷茶壺茶碗不是家家都有。那時北方的百姓喝的茉莉花茶只是茶沫子。隨著改革開放,交通物流發(fā)達起來,人們才逐漸認識了綠茶紅茶黑茶白茶,人們吃茶出現了多樣選擇。生活水平文化生活豐富起來,人們才開始欣賞茶藝文化。
說到茶藝,林溪是行家。南方人,福建建陽人,至今保持著品茶點茶斗茶的傳統(tǒng)文化,保持著唐宋朝的茶文化的細膩和典雅。品茶,是一種較為優(yōu)雅和閑適的藝術享受。明楊慎《和章水部沙坪茶歌》:“君作茶歌如作史,不獨品茶兼品士”。獨自品茶,自煎(水)、自點(茶)自品,給人帶來的身心享受,能喚來無窮的回味。斗茶是比茶的優(yōu)劣,多人共斗或兩人捉對殺。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錢有閑人的一種雅玩,富有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點茶是一種沏茶方法,是一門技藝,先點茶后分茶,點茶高手用竹制茶筅能將明透的茶湯攪拌成如豆腐腦一樣濃稠的狀態(tài),上面可以寫字畫畫,被稱為“水丹青”。
現代人所熟知的茶藝是在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鑒了其它藝術形式,并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中國茶文化。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huán)境的選擇與創(chuàng)造。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茶藝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huán)境的領略,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tǒng)一,心與物,人與天合一。
茶從驅睡到止渴到濾心,從茶工到茶藝到茶道,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茶工茶藝茶道是一種制茶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逐漸成為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友誼增進,美心修德的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冾情操、去除雜念,一期一會更是莊嚴禪意的最高體現。困了喝茶湯,渴了喝茶水,燥了吃茶去,禪茶一味,盞茶一體。
至今福建建陽人,都很尊重宋徽宗,他不僅僅善于書畫創(chuàng)造了瘦金體,還助推了茶葉產業(yè)的興起。隨茶葉產業(yè)伴生了建盞,他的癖好興旺了柴燒建盞。這個行業(yè)興于唐盛于宋,衰落于元朝。失傳近600年。上世紀80年代黑陶和建盞復燒。
肖承均認為,復燒龍山文化黑陶與北宋失傳的建盞不是偶然的,尤其是復燒建盞,恢復了茶事,普遍的茶藝晉升到茶道流行,那是中國走向興盛的一個標志。也如新世紀后產生的《戰(zhàn)狼2》《流浪地球》《長津湖》等電影熱播,都是中國偉大復興的前兆和前奏。
照片來自:古韻匠心建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