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長的電影藝術
我作為六零后,屬小人書(連環畫)和電影哺育的一代。在我的記憶中,《鐵道游擊隊》《地道戰》《地雷戰》《豐收之后》等,都是黑白片,八個樣板戲電影就是彩色電影了。電影經歷了無聲、黑白和彩色轉換的歷史。我們在看著電影和小人書成長,電影和電影藝術也在成長著。
1895年12月28日,是世界電影的生日。世界上,第一個發明電影的是盧米埃爾兄弟,第一個提出電影名詞的是愛迪生。推敲一下作為英語單詞的電影movie,如卡通的音譯,包含著電影的成動象的原理,漢語表達為“電影”則表現出電光呈現的影像。我們的傳統木偶戲和皮影劇都包含著這種原理,只是以人力為動力源而已。
正是我們人類的視覺暫留的生理特點,成了接受動態形象的生理基礎。當某個視像在我們眼中消失后,我們的視網膜上,視像還滯留0.1—0.4秒左右時間。盧米埃爾兄弟就是在愛迪生的“電影視鏡”和自己研制的“連續攝影機”基礎上,發明了“活動電影”。第一部紀實電影《工廠的大門》也就打開了電影藝術之門。當時,他們兄弟的每一部紀實電影只是一分鐘的無聲黑白片。而紀實的電影和電影藝術之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是,第一次人類生活的形象紀實,就足夠驚艷世人的了。從此,電影開始成長為電影藝術,電影 藝術的成長一發而不可收。《天堂電影院》正是電影以自己的方式寫出的成長自傳。
為了寫好長篇小說,我在網上看了好多的西方電影。黑白默劇電影印象最深的要數卓別林的《摩登時代》,那是我上高中時,在濟陽露天電影院看的。這部電影已經掙脫了紀實的羈絆,變成了能藝術地反映社會問題的黑白默片。它是一部含淚喜劇,笑聲里滿是美國工業時代的工人的悲傷。為了節省時間,有人發明了畢羅喂食機,工人可以用機器啃玉米。下班后的工人,還手拿扳手擰螺絲一樣擰路人的屁股。擁擠的羔羊與擁擠的工人,蒙太奇切換,羔羊成了任人宰割的工人極妥帖的象征。
也是因為這部電影的指引,我幾乎看遍了卓別林所有的電影,包括《大獨裁者》《凡爾杜先生》,也包括他唯一的有聲電影《舞臺生涯》。《舞臺生涯》是對默片時代的致敬,是對自己過往年代的致敬,盡管他不屬于有聲時代,他在這部影片里,同樣的老道成熟,生命充滿張力。在卓別林的藝術生涯里,他一路走來,總是懷揣著一種覺悟,他不僅關心國內的經濟,也在關心著世界的戰爭與和平,盡管他因為揭露社會黑暗,諷刺希特勒遭到恐嚇,最終遭到美國驅逐,他的藝術勞動,智慧與擔當成了舉世經典。盡管《大獨裁者》已經風波不斷,他后期的《凡爾杜先生》繼續實實在在的包含著希特勒的影子,為了擺脫經濟窘境,男主人公凡爾杜先生不惜用假名騙財騙色,然后陸續殺死這些富婆。這樣的惡魔,居然因為一只小蟲子的死去掉眼淚。
2022.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