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燕,1977年生于河南南陽內鄉,20年前來到鷹城平頂山,現在中國平煤神馬集團簾子布公司從事化驗工作。自幼喜愛閱讀和文字,偶有小文見于報刊。喜歡隨心隨筆小文。現為《智泉流韻》文學平臺特邀作家。
墨綠色汁液染過的童年
《智泉流韻》特邀作家:劉雪燕
晨起,沐浴著微風,漫步山間小徑,看花開隨意浪漫,看樹木綠色馥郁。走到半山腰看到幾個舉著長桿打核桃的人,盡管兩棵核桃樹,沒有核桃園那般熱鬧,但是仍告訴我,核桃收獲季節到了。此時此景,那一縷縷手指上被墨綠色汁液染過的童年,在我心底曼妙開來。
在我家鄉老屋后面有個小山坡,生長著兩棵核桃樹,在我印象里,無人管理,肆意瘋長,我們叫它“野核桃”。野核桃之所以“野”,扎根不擇土壤,生長不用修剪。一到夏天葉子茂盛蒼翠,枝干蓬蓬勃勃,愈老越旺,結果越多。圍繞整個村子上下的山坡,獨有這兩棵核桃樹招搖。“七月核桃八月棗”,每年的農歷七月,核桃成熟的季節,惹得小伙伴們都惦記著那兩棵核桃樹。三五個一群,拿著小袋子,來到核桃樹下。那滿樹的核桃,藏在樹葉下,咧開了嘴,等待著收獲。那不是核桃園,對于兒時的我們來說,更是充滿激情地接受大自然賜予我們的豐碩禮物。于是我們迫不及待地脫掉鞋子,“哧溜哧溜”爬上樹,留兩個小一點的伙伴,在樹下撿核桃。最讓我們開心又驚險的是,站在樹上狂搖樹枝,青綠色的核桃冰雹般的砸下來,樹下小伙伴既躲又撿,上面人大聲喊:“小心撿”。那歡樂的笑聲驚嚇了那樹上的小鳥,它們驚叫著“撲愣”著翅膀,從這棵樹穿梭那棵樹。
直到這兩棵核桃樹上凡能夠著的地方夠完了,地上“核桃山”就堆起來了。雖然我們都累得胳膊腿疼,汗流浹背,看著辛苦勞動后豐收果實,內心滿滿喜悅。我們不急于分,先品嘗戰果。先是一手拿穩青皮核桃,另一只手用小鐮刀把核桃外面的厚厚的大塊青皮剝下,再用手拿著繼續地上蹭,直到露出有坑坑洼洼的花紋,顏色如硬邦邦的木頭一般的核桃,找來石頭砸開這層硬皮,就看見裹著黃色內衣的核桃仁了,吃起來又香又脆,還有一股甜絲絲的味道。吃完核桃,再看手上,一雙雙小手瞬間被青皮汁液染成墨綠色了。當時覺得也是一種幸福,個個樂在其中,因為也可以去同學們面前宣布:“核桃我可沒少吃”。
青皮核桃帶回家后,母親看見我染滿墨綠色的小手,說:“傻丫頭,怎么也不帶個手套?”然后又告訴我:剛采摘的青皮核桃先放在通風處,等它的青皮發黃,與硬殼分離,然后用磚搓,用腳踩,一個個的搓去皮,淘洗干凈,曬在房檐上或埋在土里漚掉皮,就更好去皮。核桃益心臟,補大腦,助美顏,抗衰老。尤其核桃仁鎮咳平喘效果十分明顯,對慢性氣管和哮喘效果明顯。
聽了母親的話,我就挑了幾個大點的青皮核桃,用小刀將青皮剝下,然后,用鐵刷子沾清水刷下剩下的殘余青皮。用作業紙包了,放在老師批改作業的辦公桌上,心里想:老師慢性氣管炎會好的。那一刻,我那被核桃青皮汁液染成墨綠的小手似乎柔軟了。
“歲月流逝也蹉跎,核桃似玉不負我。”摘核桃的日子讓人留戀,砸核桃的情景讓人懷念,吃核桃的情景更讓人難忘。雖然那老師現在已離我們而去,可是我那一雙被青皮汁液染過墨綠色的童年,是歲月抹不去的記憶。
劉雪燕,1977年生于河南南陽內鄉,20年前來到鷹城平頂山,現在中國平煤神馬集團簾子布公司從事化驗工作。自幼喜愛閱讀和文字,偶有小文見于報刊。喜歡隨心隨筆小文。現為《智泉流韻》文學平臺特邀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