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馬上也就過完了,很多人可能都有一個感受:年味兒越來越淡,以前,老早就盼著過年,現在過年,感覺乏味,甚至煩心;不僅年味兒越來越淡,感覺到人情也是越來越寡淡了。
春節是團聚的日子,很多人一年見不了幾次面兒,春節見了,似乎那股熱乎勁兒也消減了很多。
這是為什么呢?
不能只怪個人,主要是社會變遷的緣故。
首先是生活方式變了。以前人口流動不多、也不快,人們聚族而居,或住同一社區,大雜院里,鄰里關系比較密切,那是一個熟人社會,重人情、重關系。現在不同了,城市里頭外來移民多了,農村社區很多也衰落了。人聚擾不起來了,人們聯系的紐帶被打斷,你們高樓大廈里頭,樓上樓下雖說也打照面眼熟,說起認識可真未必。
第二,親屬關系變了。八十年代以來,尤其實行計劃生育以后,中國的核心家庭規模變小,很多家庭只生一個,現在獨生子女成家立業了,跟以前不一樣,堂親表親一大堆,現在少了,以前過年走親戚,好幾天走不完,現在就那么幾個人。不少人,姑姨叔舅什么的,叫不上來了。基于血緣的親情也維系不了,親屬關系以后可能成歷史文化常識了。
第三,人們的交往方式,尤其是信息溝通方式變了。以前過年當面拜年,后來雖不見面,還寫信、打電話地溝通。信件和電話的信息量還是比較大的,交流有深度有廣度,現在微博、微信什么的,就短平快了,負載的信息極其有限。很多時候,交流方式更方便了,人反而變得更孤獨。而且,微博、微信的交流,可不是跟親屬溝通,而是跟網友溝通呢。年前有報道說,爺爺奶奶招集孫子輩的吃飯,大家上了桌,一句話不說,都低著頭按手機,你說這爺爺奶奶能不火大嗎?過年走親戚,一進門就問,你家wifi哪個,密碼多少?讓人苦笑不得。
所以,社會變遷打斷了傳統的人際關系和交往方式,讓我們感覺到人情的冷暖變化,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得讓時間來檢驗。
不管怎么說,跟家人、親戚朋友多相處,聊聊天說說話,干干活,一起體育鍛煉什么的,可別讓社會的進步成為親情的障礙。讓我們回歸傳統,找回那些曾經的溫情、親情、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