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的一切和有用的推文在這里都可以找到哦!
上面這張圖,是個粉絲發給我的。她在國外讀了本科和碩士,也很幸運的找到份自己喜歡的工作。
和朋友party時遇到了現在的男友,兩個人都覺得對方是自己的soulmate。交往了快2年,準備安定下來結婚。
沒想到媽媽第一時間跳出來反對,說了些難聽的話。她說這還是能看的話,有一些都不好意思截屏出來。
媽媽主要是認為獨生子女而她肯定不再回國了;無人在身邊養老,自己語言又不通,更不可能出國。
這女兒算白養了,還淪為親朋好友的笑話。
這個姑娘很傷心也很矛盾,覺得自己愧對父母。其實她家庭條件很好,父母也舍得送她出國這么多年。但是沒想到最后出現了無法調節的矛盾。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一部19年很火的臺劇《俗女養成記》,現在出了第二季,我還沒有看,但是第一季我很喜歡。
女主角陳嘉玲在快40歲的年紀,退了婚,辭了職,回到了臺南的老家。
這個開頭在任何人看上去都是一個廢柴生活的開始。
(這是前兩天一個朋友給我的留言,
哎,慢慢的年齡焦慮啊!)
但是隨著這部劇情節的深入,你卻能感到滿滿的力量和感動。
在外人看起來她不成熟,很幼稚,但這些行為背后的底氣,就是她的家庭。
她的背后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對她無盡的寵愛,還有弟弟對她無盡的支持。
哦,對,弟弟的故事也非常得精彩,也側面說明了她們家氣氛的美好,在這里就不劇透了。
那在第一季的最后,她有重新返回到臺北嗎?還是繼續生活在臺南?
其實在哪里都是一樣,因為在哪里,她的身后都是有她家人的支持,走到哪里都無所畏懼。
一定要結婚嗎?獨身一人又怎樣?一定要月入上萬嗎?簡簡單單沒有壓力的工作又怎樣?一定要世俗意義的成功么?成為一個失敗者又怎么樣?
看到結尾的時候,我真的是有熱淚盈眶,感動于她有一個這樣的家庭。感動于她家庭的幸福,在不富裕但富足的生活當中,給她的良好的家庭教育。
都說女孩要“富養”,到底什么是“富”呢?夯實的經濟基礎,還是上面的高聳的財富寶塔?
我覺得是“富足的愛”吧!
還記得我給你們推薦過好幾次《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嗎?
作者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其中有一章專門寫到原生家庭的影響。
比如,我們習慣于把孩子的性格特征歸因于遺傳。但實際上在家庭教育中,這些都已經被父母雙方調整,訓練,教導和重塑了。也就是后天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的養成有著巨大影響。
而一個孩子對世界最開始的認知和態度,和他/她的母親有莫大的關系。
“母性技術”即一個母親和孩子的合作,以及贏得孩子配合的能力。
其與孩子相處的每一個瞬間,包括抱孩子,和他/她說話,洗澡,喂奶,喂飯,叫起床,都給孩子提供一個機會,喜歡她或者討厭她,配合她或者是不合作。
當我們看到許多年輕媽媽總是感嘆于別人家的孩子多么聽話,而自己家的孩子多么不配合,實際上各種原因都已經體現在她最開始對孩子的態度,即與孩子最初的“合作”是否融洽了。
其中提到,孩子和父親的關系是否良好,實際上也是由母親直接決定的:
如果母親通過表現自己和丈夫的愛,幫助孩子把興趣拓展到父親身上,家庭就會非常和睦。
她通過讓孩子第一次體驗到對一個他人的信任,然后將這份信任和連接進行拓展,直到能夠囊括整個人文環境。
而如果母親一心只想讓孩子關注自己,孩子則會產生“媽媽是我一個人的,她不屬于任何人”的這種想法。
這個觀點也是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結理論的核心。
而發展到極端情況,兒子就會把母親當作解決方案問題的唯一對象,也就是除了母親,他很難與別人合作。
甚至是擇業,與他人合作,人生觀的各個方面的問題,都可以歸因溯源為原生家庭,甚至是母親的言傳身教。
所以現在很多女生討厭的“媽寶男”是如何產生的,也就可見一斑。
他在書中總結道,“童年造就的印象,塑造了永遠存在的人格。”
我該如何削減原生家庭的(壞)影響?
影視劇書籍里面,我們看到,如果一個人敢勇敢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是因為原生家庭給予的底氣給予的愛;而社會新聞里,我們看到得更多,都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不好的邪惡的影響。
大部分人都愿意和別人談論自己原生家庭好的一面,而不愿意談起不好的一面。覺得這部分就像野獸的傷口,只能在深夜的時候,自己舔舐,自己消化,羞于談起和表達。
所以如何去進行自我教育,削弱原生家庭對自己不好的影響的一面,是每個人一生的修行。
我經常鼓勵大家要多讀書,看電影。去看別人的故事,去品別人的人生,實際上也是會給自己提供一些勇氣,提供一些方向。
前一陣和一個認識好幾年卻許久未見的朋友吃飯。聊天時,我發現她身上有很多和曾經不一樣的地方。
印象里,她口中的爸爸是很好的人,對她也很好,對她媽媽也很好,人品不錯,生性善良。但是她爸爸有自己的問題,比如說,大部分情況下,如果有不滿是不會表現出來,但是會積聚在一起突然地爆發。
而我這位朋友學生時期也是有一點暴脾氣,東北姑娘脾氣大一點。
但是,最近見面的時候,覺得她的性格沒有原來那么火爆了。
聊到的時候,她說她自己意識到自己的性格實際上是在受她爸爸的性格所影響很大,她本來特別討厭她爸爸這樣,但是為什么就變成了這樣?
她笑著說:
“難道人總是不可避免地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么?”
“我覺得這樣很不好,所以我試著調整自己的脾氣。不是說去壓制,而是找一些比較良性的方式讓她宣泄出來,或者多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我感覺自己溫柔了不少!”
甚至于,她說她在擇偶的時候,都會按照她爸爸的標準去考慮對方。
“可以直接表達自己的情緒,說出自己的觀點,不壓抑,不積聚,不會在突然的某一點爆發。”
“其實那種感覺挺嚇人,就是他突然發火,你也不知道是到底是哪里惹到了他。很害怕,戰戰兢兢,畏首畏尾,讓我覺得我都不是我自己了。”
“小的時候,還有一些很少女的想法,想要找高富帥呀!現在就是看這個人的性格,是不是夠溫和,或者是不是夠直接,有話直說。”
......
看見她這個樣子,我覺得挺開心的。因為印象里她的性格不是很開朗,也不夠自信。
但是現在看她說的話,感覺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十分地自信,漂亮大方。
我還能成為更好的人嗎?
雖然我們每個人都帶著原生家庭的印記,但這不是上天擲色子,我們自己還有選擇的權利。就像我上面提到的朋友,其實她就是在進行“自我教育”的過程中變得更好。
前些好幾個朋友都推薦我讀一本很有意思的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書很薄,讀得很快。
如果你看到這里,就能看到我的小抽獎呀。在評論里抽一個送這本書??
故事講的是一個本來很熱情,時尚又喜歡冒險的蛤蟆先生。
他最近陷入抑郁,甚至于想要自殺,他的好朋友們就幫他找了一個心理咨詢師,蒼鷺。
第一次會面結束,蛤蟆先生問蒼鷺,“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
蒼鷺回答,“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
書的作家是一個英國的資深心理咨詢師,他通過淺顯的小故事,來演繹了一個心理咨詢程序的基本模板。
不同于蛤蟆先生的朋友,蒼鷺每次在提出一個問題的時候,都會問蛤蟆,“那你怎么樣認為呢?”但是從來不給出答,而在這個過程中蛤蟆,一點一點地增加了思考,減少了對蒼鷺的依賴,最終實現了自我的成長。
蒼鷺給蛤蟆的其中一條建議就是要通過調整自己的行為,來適應特定的情形。
那么怎么調整自己的行為呢?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三種不同的自我形態,在遇到不同事情時,我們會在三種狀態之中進行無意識地切換,分別是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和成人自我狀態。
?? “兒童自我狀態”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情景和場景中為激發我們的基本行為模式,讓我們做出和小的時候一樣的行為和感受。
就像有很多影視劇當中的經典橋段,主人公進入電梯或者進入小的房間之后,就突然感覺呼吸困難,心跳加速,有很多都是因為小的時候,被關小黑屋的這種經歷,尤其是霸總。
而故事中總會有一個很溫柔的女一號或者是男一號,通過幫助他或者讓他自我暗示來幫助其更加勇敢。
?? “父母自我狀態”則是說我們會表現得像自己的父母一樣,價值觀,道德觀,對生活的評判標準都是和父母如出一轍。
雖然父母對我們的影響非常大,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獨特性,也有我們生活的獨特性,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要學會去尋找自己的獨特,去樹立自己的三觀自己的評價標準。
我們不是父母的復制品,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一個人最可憐的樣子,就是一輩子活在父母的陰影里。貌似很幸福的樣子,背靠一顆名為父女的大樹,晴天時遮陽,陰雨天庇護,干涸時澆水澆灌它,困苦饑餓時依靠摘取果實,共生共存么?
?? 而“成人自我狀態”則是我們能思考當下的狀況,能夠基于事實來決定要怎么做的狀體。
此種情況下,我們不再被童年的情緒所困擾,也不再被腦子里父母的過去聲音所驅使,我們就是我們自己!
這三種狀態沒有好壞,對于人來說都是必須,但是每個人都要意識到自己的這三種狀態。如果“童年”和“父母”開始干擾你了,就趕快去尋找“自我”。
邊看書邊看著蛤蟆和禿鷲的每一次見面。
蛤蟆先生真的在咨詢師的幫助下逐步地實現了自我的成長,不再畏懼自己展露出兒時的行為思維模式,不再害怕像父親行事風格的好友,也很勇敢地進行自我生我的規劃。
相信你們看完這本書,也能和蛤蟆先生一樣,逐漸走出童年的陰影以及父母對自己的多度干預,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
?? 評論區留言說說你的經歷感悟吧,抽最走心的一位送《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
朋友們記得經常來看看我呀,
可以把我設為「星標」☆~
步驟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