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計3551字,預計閱讀時長9分鐘
每天獨來獨往,圖書館食堂宿舍三點一線,丟人嗎?
周一時候發了:
收到了下面這個私信:
看到這個問題,我覺得很親切。
這不就是學生時代的我嗎?
不愛參加社團,班級活動也不是很積極,也沒有特別親密的朋友。上課下課,總是獨來獨往。
在別人眼里,我也是一個“沒有感情的殺手”。
不管是讀大學還是讀研,和我感情最深厚的就是圖書館和實驗室。
現在回想,我想說,很多不那么合群的人,都是很早就知道自己心中想要的,究竟是什么的人。
? 這個圖,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故事。眾神判處西西弗斯永不休止地把一塊大石頭滾山頂,到了山頂石頭又在自身重量的作用滾落下去。那個時候的我,就是這么孤獨地努力著,面對生活里的一塊塊大石頭,拼盡全力,永不放棄。
孤獨帶給我的充實飽滿的精神生活
也許你會問,每天的生活都這么乏善可陳,時間久了,不會無聊、孤獨嗎?
當然會,孤獨是不可避免的。
尤其是當你打算靜下心來學習的時候,
看到身旁一對對情侶相對而坐,
交頭接耳很是親密。
尤其是當你一個人被下課人流擠到食堂的時候,
看到別人三五成群,邊走邊笑。
尤其是當別人的周末是聚餐、蹦迪、唱K的時候,
你在實驗室加班加點的搭起一個反應,
撓頭抓耳地想著
這個禮拜實驗報告的conclusion怎么寫。
尤其是當室友熬夜打游戲,
鍵盤打得啪啪震天響的時候,
你還在糾結要不要出聲提醒她小聲一點,
因為明天是你考雅思的日子。
……
諸如此類的場景太多了,直到現在,我每次回想起來,都覺得那個時候的自己,真是太孤獨了。
可是那段時光,也真是值得。
那種孤獨回饋我的,是極高效率的自律,一張張獎學金和證書,以及各種高含金量的科研和實習經歷。
這些東西,是值得我驕傲一輩子的成績,千金不換。
記得去申請博士的時候,我在personal statement里面寫:“我已經為讀貴校的博士做了滿滿五年的準備了,從未松懈?!?/p>
這句話,寫得擲地有聲,問心無愧。
《白色夾竹桃》
最近在看復旦名師陳果的《好的孤獨》,里面有這樣一段話:
“孤獨是由自我思想的豐富性而帶來的對獨處的近乎貪婪的偏好與享受,
那是一種對自我充實飽滿的精神生活的
不緊不慢的消化、悠然自得的回味,
嫻靜而從容……
孤獨也不是人類刻意的自我培養、自我要求、自我改造,不是人類文明的產物,而是自然最古老的真相,是萬物最原始的本來面目。”
魯迅也說他把別人喝咖啡的時候都用來工作了。
這句話,我是在大學才真正理解的。
孤獨會讓你遠離八卦,把精力全部用到自己的身上
除了本身性格內向之外,我對大多數的社交都敬而遠之的原因,還有為了節約時間,把精力投入在最重要的任務上。
美國社會學家馬克·鮑爾萊因說過:
“一個人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對于別人而言根本毫無意義?!?/p>
反過來說,每天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情,也對你毫無意義可言。
剛出國的時候,為了美名其曰“融入他國文化”和鍛煉口語,我曾經參加了很多party。
當時我住的是學生公寓,樓下鄰居每個周末都要瘋玩,我就這么順其自然地加入了他們。
三個月后,帶給我的是什么呢?
是晚上拖延不睡覺,第二天一早上的課昏昏欲睡。
留給我的是趕不完的due,自詡從來沒有拖延癥的我,第一次感覺到了ddl前那種焦心灼肺的感覺。以及,癟掉的錢包。
就像那句話說的:“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p>
那三個月,在一群人中,我卻感到了巨大的、前所未有的孤獨。
回想一下,那些看似充實繁華的社交生活,刨去嘰嘰喳喳地討論別人家的雞毛蒜皮,以及各種明星的drama之外,還剩下什么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呢?
蘇格拉底的“對話三重過濾法”,也許大家都有耳聞。
有一天,蘇格拉底的一位學生匆匆忙忙地跑來找蘇格拉底,邊喘氣邊興奮地說:“告訴你一件你絕對想象不到的事……”
蘇格拉底微笑著制止了他,說道:“你先別急,你先告訴我,你要告訴我的事是真實的嗎?”
學生搖了搖頭,說:“我是從街上聽來的,大家都這么說,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em>
蘇格拉底說:“如果不是真的,至少也應該是善意的,你要告訴我的事是善意的嗎?”
學生羞愧地低下了頭:“恰恰相反,老師?!?/em>
蘇格拉底然后說:“那么最后一個問題:你這么急著要告訴我的事,是重要的嗎?”
學生無地自容:“并不是很重要?!?/em>
蘇格拉底笑著說:“既然這個消息并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的,你又何必說呢?說了也只會造成我們兩個人的困擾罷了。”
引用這個故事的目的,并不是推薦大家嚴格地去執行三重過濾法,如果那樣,我們每天能說的話都寥寥無幾。
而是說,盡量反思一下,我們每天在毫無營養,甚至會對我們的情緒造成負面影響的社交中,浪費了多少寶貴的時間?
那個總是在宿舍搞小團體,過分排擠別人,甚至演變成校園暴力的人,怎么會有精力投入在學業上?遑論提升自己變得優秀。
那個總是在茶水間對最近高升的同事指指點點,不懷好意地猜測的人,注定不會在自己的工作上全情投入,更不會在職場上平步青云。
那個把業余時間全部花在無營養的網絡小說、小視頻軟件上的人,那個在網上總是對他人懷有最惡意的揣測,愛好指點江山力拔山河的鍵盤俠,絕對不可能利用好睡覺和工作外的八個小時。
把所有注意力放在別人的生活上,卻不會和自己好好獨處,做好分內的事的人,才最丟人。
給那些正在迷茫的同學幾點有用的建議:
A. 寫日記或者周記,記錄自己的心路歷程,搞清楚在每個階段,最重要的事是什么,自己的終極目標是什么?不要因為一時的誘惑耽誤了最重要的事。有時候人生的關鍵時期就那么幾個,當別人都在瘋狂努力的時候,你卻止步不前,便不進則退。
B. 不要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分清什么是低價值社交。社交結束之后,試著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 我的心情有沒有變好?和別人聊天聚餐,是更讓我覺得放松了,受到鼓勵了,還是接收了許多負面情緒,變得更消極了?
? 我有沒有從和別人的交流中得到進步?知識上的、心智上的?
? 我從別人身上學到了什么?
? 這種社交成本(包括金錢、精力、時間)等等,是我可以承受得起的嗎?
? 在一段感情中,是不是我在一味付出,而對方沒有投入任何成本?
? 我們的關系是健康的,可持續的嗎?
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永遠是最高效的,所以會議是激起頭腦風暴的最高效形式。
思想的碰撞才能擦出新火花,學會甄別,和優秀的人做朋友,遠離那些源源不斷向你輸入負能量的人。
無用的社交,只會拖垮你的人生。
C. 努力的時候也不必總是孤身一人。有壓力,遇到挫折的時候,試著說給家人和朋友聽。總是一個人擔著所有事,容易情緒決堤,進而演變成崩潰。
D. 聽從自己內心的意見,不用強迫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