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女人,年紀不拘大小,都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性功能下降,性冷淡,平常極度疲勞,尤其有個難以啟齒的問題就是,陰道干澀,缺乏潤滑。
大概是這個社會現在競爭太劇烈,對每個人都壓榨得太厲害,現代女人又要家庭又要事業,所以身體虛是常態。身體一虛,就各種奇奇怪怪的癥狀都出來了。
前一段日子,有個30多歲的女子絕經,找我治療。我給她服用某個經方加鹿茸,她回報說發現原本干澀的陰道出現潤滑,頗為欣喜。
于是我就留了個心眼,當另外一個40多歲的婦女前來醫治性欲低下時,也給她開了這個藥方加鹿茸。果然,也同樣回報原本干澀的陰道恢復潤滑。
但其實后來發現,這個藥方不加鹿茸,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
一個30歲出頭的女子前來求孕,我也給她開了這個藥方,考慮到她年紀尚輕,所以就不加鹿茸。后來復診我又特意問了問她,她說也有同樣的效果。看來鹿茸是錦上添花,有就更好,沒有也行,如果事主年紀比較輕的話。
后來,又有一個20多歲的年輕男子,因為長期手淫受傷,肚腩肥大,兩手掌心發熱。我又給他開了這個藥方,他回報說,此藥方有一股令人興奮的作用。
女人陰道干澀缺乏潤滑用什么中藥?
這個藥方就是【溫經湯】。
【方解】本方證因沖任虛寒,瘀血阻滯所致。沖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脈皆起于胞宮,循行于少腹,與經、產關系密切。沖任虛寒,血凝氣滯,故少腹里急、腹滿、月經不調、甚或久不受孕;若瘀血阻滯,血不循經,加之沖任不固,則月經先期、或一月再行,甚或崩中漏下;若寒凝血瘀,經脈不暢,則致痛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不能濡潤,故唇口干燥;至于傍晚發熱、手心煩熱為陰血耗損,虛熱內生之象。
本方證雖屬瘀、寒、虛、熱錯雜,然以沖任虛寒,瘀血阻滯為主,治當溫經散寒,祛瘀養血,兼清虛熱之法。
方中吳茱萸、桂枝溫經散寒,通利血脈,其中吳茱萸功擅散寒止痛,桂枝長于溫通血脈,共為君藥。
當歸、川芎活血祛瘀,養血調經;丹皮既助諸藥活血散瘀,又能清血分虛熱,共為臣藥。
阿膠甘平,養血止血,滋陰潤燥;白芍酸苦微寒,養血斂陰,柔肝止痛;麥冬甘苦微寒,養陰清熱。
三藥合用,養血調肝,滋陰潤燥,且清虛熱,并制吳茱萸、桂枝之溫燥。
人參、甘草益氣健脾,以資生化之源,陽生陰長,氣旺血充;半夏、生姜辛開散結,通降胃氣,以助祛瘀調經;其中生姜又溫胃氣以助生化,且助吳茱萸、桂枝以溫經散寒,以上均為佐藥。
甘草尚能調和諸藥,兼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溫經散寒,養血祛瘀之功。
【方藥】吳茱萸三兩(9克) 當歸二兩(6克) 芎勞二兩(6克) 芍藥二兩(6克) 人參二兩(6克) 桂枝二兩(6克) 阿膠二兩(6克)生姜二兩(6克) 牡丹皮(去心)二兩(6克) 甘草二兩(6克)半夏半升(9克)麥門冬一升(去心)(18克)
【用法】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現代用法:水煎兩次,溫服)。
【配伍特點】
本方的配伍特點有二:一是方中溫清補消并用,但以溫經補養為主;二是大隊溫補藥與少量寒涼藥配伍,能使全方溫而不燥、剛柔相濟,以成溫養化瘀之劑。
【運用】
本方為婦科調經的常用方,主要用于沖任虛寒而有瘀滯的月經不調、痛經、崩漏、不孕等。臨床應用以月經不調,小腹冷痛,經血夾有瘀塊,時有煩熱,舌質暗紅,脈細澀為辨證要點。
【加減】
若小腹冷痛甚者,去丹皮、麥冬,加艾葉、小茴香,或桂枝易為肉桂,以增強散寒止痛之力;
寒凝而氣滯者,加香附、烏藥以理氣止痛;
漏下不止而血色暗淡者,去丹皮,加炮姜、艾葉以溫經止血;
氣虛甚者,加黃芪、白術以益氣健脾;傍晚發熱甚者,加銀柴胡、地骨皮以清虛熱。
【禁忌】
月經不調,屬實熱或無瘀血內阻者忌用,服藥期間忌食生冷之品。
【溫經湯】根據現代中醫的說法是有使子宮恢復功能的作用。子宮恢復功能只是其中一部分,其余的林林總總,形形色色的作用還在不言中。中醫治病一般都是一好百好。不象西醫,只知道自己一畝三分田,只知道單一的化合物,單一的作用。所以西醫無法搞清楚中藥里具體是什么成分。甚至單一味藥都搞不清是什么成分。搞不清楚所以就給中醫貼個 “不科學”的標簽,其實應該貼個“目前科學水平無法理解”的標簽才對。這樣才是誠實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