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語
1 病名
2 病因病機
2.1 病因
2.1.1 行為失當 各種不良生活方式導致營衛失常,體脂增多,體質量增加,久成肥胖,膏脂壅結,妨礙呼吸之氣暢通。
2.1.1.1 飲食失節 過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煿,營衛生成過多,貯存體內,致成膏脂堆積,日久導致超重或肥胖。
2.1.1.2 勞動不足 勞作能夠消耗營衛氣血。若多坐少動,或久坐不動,甚至通宵達旦勞作、頻繁宵夜,營衛生產增多,尤其是衛氣不得消耗勢必化為膏脂積儲,積久則致超重或肥胖。
2.1.1.3 情志失調 情志所傷,郁怒傷肝,肝失疏泄,氣化失常;思慮傷脾,健運失司。由此影響營衛輸布氣化,營衛化為膏脂,久則肥胖;或氣化失常,痰濁水濕、氣滯血瘀,有形之邪壅阻結滯。
2.1.2 稟賦異常 人秉父母精氣而成,依賴父母及家庭撫育而長。先天稟賦異常,臟腑氣化失和,營衛生化失衡,氣血運行失調,易于形成肥胖體質,或因頜面結構異常,如小下頜等,由此成為鼾癥好發個體。自幼受父母影響養成的生活習慣,諸如飲食肥厚、口重等,是影響成年后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2.1.3 他病繼發 各種致病因素如吸煙、飲酒、反復感受外邪、空氣穢濁等,皆能損傷營衛,妨礙臟腑氣化,導致痰濕瘀血內生,阻結于鼻腔、頏顙、咽喉、口舌等部位,以致肺系不利,氣道壅滯不暢。臨床以小兒鼻甲肥厚、鼻中隔偏曲、腺樣體及扁桃體肥大多見。
2.1.4 邪傷元神,累及呼吸 肺主呼吸,依賴元神協調。因病損及腦髓,諸如中風、癡呆以及外傷等原因,皆能傷及元神,營衛神機受累,神不使而衛氣失和,肌肉遲緩,進而影響氣道,妨礙呼吸。
2.1.5 增齡體衰 年長體虛,臟腑虧損,精氣不充,筋脈弛緩,睡眠時氣道易于塌陷,引起鼾癥。
2.2 病機
2.2.1 邪阻肺系,呼吸受累為核心病機 有形之邪壅阻氣道,呼吸不暢。各種病理因素,如氣滯、濕阻、痰凝、血瘀內結,影響氣道通暢,勢必妨礙呼吸之氣出入,以致鼾癥。臟腑氣化失調,營衛生化失和,膏脂堆積,形體失塑,或致痰結血瘀,壅阻肺系,氣道受阻,呼吸不暢。
2.2.2 繼發性病損
2.2.2.1 邪結氣滯,壅阻氣機 鼾癥多責邪阻咽喉,以致呼吸之氣不暢。《靈樞·憂恚無言》曰:“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邪氣阻滯咽喉,妨礙氣道通暢,呼吸不暢,氣機壅滯。
2.2.2.2 呼吸障礙,危害周身 肺主一身之氣,為臟腑之橐龠,氣化之動力。鼾癥導致清氣不入,濁氣不出,影響一身之氣化。《素問·六節藏象論》曰:“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鼾癥呼吸不暢,清氣難入,濁氣難出,清濁混雜,氣化受阻,營衛失常,久則累及周身。心肺同居上焦,肺病及心,影響心主血脈,發生心悸、脈脹(高血壓)等;累及于腎,氣化失常,水液代謝障礙。臟腑皆可受其損害,腦髓失榮,神機失和,心神失調。
2.2.2.3 由氣及血,損心傷脈 呼吸受阻,氣機失常,衛外不固,營衛失和,日久損及心脈,邪氣遁脈,結成脈積,或痹阻心脈,或阻于人迎脈形成人迎脈積等。積久痹阻血脈,可引發胸痹、中風、眩暈、健忘、頭痛等病。
2.2.2.4 傷及腦髓,損害神機 長期鼾癥,累及腦髓,損及元神,傷害神機,諸如白天困倦或嗜睡、行為失和、學習困難、情感障礙等。
2.3 病分虛實
實責陽明、虛責太陰是鼾癥基本病機屬性。鼾癥發病與飲食、運動以及稟賦、增齡有關。飲食運動關乎營衛,營衛源自水谷、化于脾胃。胃納旺盛而水谷悉化為營衛,飲食多則營衛生產過剩久成肥胖,是為邪實責之陽明。脾運失健,運化無力,運化失常,水濕留滯,體質量增加,是為正虛責之太陰。
3 診療思路
鼾癥臨床表現多樣,需要仔細識別。本病常見睡眠中鼾聲,或見呼吸間歇,夜間因憋氣、喘息或窒息而醒;白天嗜睡、醒后精力未恢復、易疲勞;嚴重者可見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下降,甚至行為異常;或睡眠中出現胸痛、心悸、頭痛,或清晨頭痛等。
3.1 識證要點
望形體,問癥狀,識鼾癥。鼾癥臨床常見,但患者未必知道自己存在鼾癥,因此,醫者臨證要心中有數,通過望形體、問癥狀加以識別。
3.1.1 察形體 看外形:體型肥胖、小頜凹面、頸部粗短、腹部膨滿,需高度警惕。望內形:注意是否存在鼻腔狹窄或堵塞、咽腔狹小(超過3級)、乳蛾肥大、舌體胖大、軟腭下垂、腭垂肥大或過長等。
3.1.2 問癥狀 問患者是否存在夜間或清晨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及頭痛、血壓升高,或高血壓難以控制,白天困倦、上午思睡或嗜睡,安靜時迅速入睡,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學習困難等。問家人或床伴,患者是否打鼾。
鼾癥特別是睡眠呼吸暫停者有一定的外部特征,常見下巴短、脖子短、“熊貓眼”、面色晦暗或發紫、易疲勞、困倦等;若體檢發現血紅蛋白明顯高于正常,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應高度懷疑存在睡眠呼吸障礙,必要時可行多導睡眠圖檢查,明確診斷。
需指出,通常肥胖者易發鼾癥,但并非只有肥胖才會發生鼾癥。
3.1.3 辨虛實 邪氣阻滯為鼾癥發病的主要因素,日久損傷正氣。大凡氣道內有形之邪結滯、形體肥胖者多為邪實之征;年老體衰、久病勞損多責正虛,或虛中夾實。部分患者需喉科檢查。
3.1.4 詳查危害 問詢患者是否存在上述表現。了解是否有超重、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以及胸痹、眩暈、頭痛、健忘、神頹、中風等疾病。
3.2 治療措施
3.2.1 綜合治療
3.2.1.1 調整生活方式 依據患者具體情形,提出合理的飲食、運動建議,諸如節食、戒酒、戒煙、適當運動等。肥胖者常需減重塑形,從而減緩或解除睡眠時氣道壅阻。
3.2.1.2 改變睡眠姿勢 了解發生鼾癥時的睡姿,加以調整,以期減緩鼾癥。
3.2.2 糾正氣道壅滯 根據專科檢查結果,酌情選擇外科治療或器械改善氣道塌陷,如持續正壓通氣;或口腔局部用器械,如下頜前移裝置等,從而保持呼吸通暢。
4 內科辨治
內科治療目的有三:①尋找原發病并予以針對性治療;②改善癥狀;③糾正鼾癥所致并發癥,預防慢病發生。
瀉陽明之實、補太陰之虛為治則。祛邪散滯以瀉陽明,補虛助運以利太陰,暢利氣道,鼓舞氣化。祛除壅滯氣機與壅阻氣道之有形邪結,邪去正復,氣道調暢,以期改善或緩解癥狀。
4.1 陽明熱盛
癥狀:睡眠打鼾,或見呼吸暫停,面赤油垢,心煩少寐,口氣穢惡,口干口渴,大便秘結,舌質紅,舌苔黃,脈滑。治法:清瀉陽明,利氣導濁。常用方劑:小承氣湯合小陷胸湯加減。方中大黃、枳實、厚樸行氣導滯,泄熱化濁;瓜蔞、黃連清熱化痰;清半夏、夏枯草化痰降逆,清熱散結。加減:傷陰,加生地黃、玄參、麥冬,養陰生津;心煩口瘡,加竹葉、蓮子心、夏枯草,清心降火;面紅目赤,舌紅苔少,加懷牛膝、知母、澤瀉,滋陰降火;腹滿形豐,大便不暢,面色潮紅,舌質紅、舌苔黃偏燥,脈弦滑,可仿防風通圣散出入。
4.2 濕熱中阻
4.3 肝膽濕熱
4.4 痰熱結滯
4.5 痰瘀阻滯
4.6 脾虛濕困
4.7 氣虛血瘀
5 臨證心得
5.1 重視鼾癥防治
5.2 營衛失和與呼吸不暢互為影響
5.2.1 營衛失和影響呼吸 營衛依賴呼吸為之推動,營衛與清氣合成宗氣,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營衛失和,必然累及呼吸。營衛堆積形成膏脂,膏脂集結頸項咽喉,呼吸不利發生鼾癥。
5.2.2 呼吸不暢影響營衛 呼吸受阻,營衛運行失常,妨礙宗氣生成,反致呼吸不利。睡眠依賴營衛和調,睡眠呼吸不利,營衛失和,進而睡眠難安,是以日間精力不足、困倦難耐、情緒不穩等。
5.2.3 通調營衛,暢利氣機,改善呼吸 鼾癥病因多端,病機復雜,治療頗為不易。對青壯年及肥胖者而言,減低體質量,控制頸圍、腹圍十分重要。通調營衛能夠促進臟腑氣化,暢利氣機,祛除濕濁瘀熱,可以逐步改善咽腔狹窄,從而減輕咽喉氣道之壅阻,最終改善鼾癥。
5.3 重視肺系通暢
5.3.1 咽部管理 咽腔狹窄是導致鼾癥的主要因素,鼾癥又能引起咽喉疼痛。因此,需要重視咽部觀察與管理:①戒煙戒酒,減少辛辣刺激性飲食攝入;②避風寒,預防感冒,保持鼻部、咽部衛生,減少感染;③凡見廣肩腋項、咽腔狹窄,晨起咽喉疼痛,可以加射干、浙貝母、僵蠶、澤瀉、益母草、王不留行等理氣化痰、利咽散結、疏利氣血,對部分有咽喉癥狀或咽腔狹窄者有效。射干善于化痰散結,利咽暢氣,通利氣道,對改善打鼾有益。
5.3.2 注意鼻窒的糾正 鼻為肺竅,乃呼吸之門戶。邪結氣壅,鼻腔阻塞,妨礙呼吸,需要專科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