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獨自熬過了所有的苦,就會變得“六親不認”。
因為他不再需要任何人,也不會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一個人“六親不認”,是因為在最低谷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愿意幫他,靠自己爬起來后,他的心已經冷了。
人性是復雜的,經不起太多的考驗。
當面臨考驗的時候,大多數人會趨利避害,避重就輕,自保優先。
男人創業失敗,欠了一身債,那個時候身邊沒一個人愿意伸出援手,哪怕是至親。
他打電話向父親,姐姐,還有三個自己曾經幫過忙的朋友求助,但得到的答案都令人心寒。
大致意思就是,我們承認你對我們很好,可是這些是你自愿做的,不代表你有事我們就要幫你。
的確,生活中,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難。
他意識到,不能怪世界現實,讓自己強大起來,才是唯一的出路。
所以,他暗暗發力,終于熬過了困境,前方一片光明。
之后他也變得冷血,就算付出,也只對值得的人,對自己好的人,加倍對他們好,傷自己的人,從此一別兩寬。
為人處世,別低估自己,別高估親情。
人在一帆風順的時候,最容易安逸,可當生活給你暴擊之后,你會發現所有的關系鏈條后都標好了價碼。
一個人“六親不認”,是因為傷害自己最深的人,往往都是親人。
親情薄如紙,人心冷如冰。
現在的很多親戚,基本都是有血緣關系的陌路人而已。
有些親人,當你深陷低谷,心懷惡意看你笑話,甚至乘人之危落井下石,連外人都不如。
如此,他對這個世界所有的人和事,都不再抱有幻想。
有人曾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經歷:
他父母早亡,和奶奶相依為命,奶奶去世后,他去了外公家,之后被叔叔帶走,并讓他在自己店里洗碗,叔叔待他不好,饑一頓飽一頓。
期間,他想回老家,叔叔不讓,直到叔叔的飯店轉讓了,他才回了家。
后來他在外公的接濟下讀完了初中,之后外出打工。
打拼了好幾年,手里有點積蓄,因為叔叔做生意,就借給了叔叔5萬。
可當他買房子需要用錢的時候,叔叔卻說他是孤兒,拉扯他長大也花了不少錢。
不僅不還錢,還把國家給他孤兒費也據為己有。
之后,叔侄成了仇人。
最后,他離開了那個傷心之地,和叔叔再無來往。
當一個人熬過那些艱難的日子,會看到所有人性的丑惡,就不再相信一切所謂的關系。
即便他做不到六親不認,也不會再把他們看的那么重了。
一個人“六親不認”,是因為被傷透了,看透了人情冷暖。
人在低谷的時候,忍受了孤獨和無助,看盡了世間的冷暖,嘗遍了人情的心酸,也就看淡了很多事,看清了很多人。
記得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差,親戚朋友人前馬后,而父親去世后,這些人個個避之不及,生怕問他們借錢。
這其中,包括我舅舅。
對此,我始終難以釋懷。
一直到現在,雖然他們有意親近,但我心里總是有一層隔閡,不想和他們有過多往來。
有人說,親情、溫暖、關心,是用價值來交換的。
深以為然。
我買房缺錢,去找一位至親去借,他沒借。
其實我知道他手頭是有錢的。
為這事,我耿耿于懷好久,心想:怎么能……你應該………才對呀?
后來,我漸漸明白,這世間沒什么事是“應該”的。
人性都是趨利避害的,無可厚非。
但當我熬過了低谷,靠自己爬起來,也就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不再需要夏天的棉襖。
一個人“六親不認”,是因為懂得了,人只有無情,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
人變得六親不認,是經受了最低谷后,看清楚了很多人,也明白了很多事,變得成熟了。
就像《都挺好》中的明玉,母親重男輕女,她在家里就是個受氣包。
哥哥早餐吃雞蛋火腿,她吃白水泡飯;
臨近高考,回家還要幫游手好閑的二哥洗衣服;
她想報強化班考清華,費用1000塊,蘇媽說沒有,可轉頭就給了二兒子2000塊旅游費;
蘇媽為了兒子“三度賣房”,而她只能和老倆口住,或者在院里搭個床。
她沒有委屈的權利,因為連出生都是“錯誤”。
最后,她忍無可忍離家出走,最終闖出了屬于自己的那一片天。
如果不是蘇媽去世,我想她不會再和蘇家人有任何往來。
這世間,最涼不過人心。
年齡漸長,明白唯一不會背叛你的,只有你自己。
所以,只喜歡有結果的事,和說話算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