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條新聞,說是黑龍江省高級法院以視頻會議形式舉辦了一場全省法院標點符號用法專題講座,邀請大學教授就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進行了詳細講解。我立即轉發了一條微博,認為此舉很有必要。因為在30多年的工作經歷中,我看到了這個社會存在著太多的語文水平不過關的現象。
就在幾天前,我在一份大報上看到一條新聞,說是美國研發一種無源WiFi設備,耗電量比過去“小1000倍”。這種小多少倍、減少多少倍的說法,在媒體上很常見,是嚴重的語法錯誤。“倍”是形容多的量詞,不能用于減少的表述。對耗電量減少的表述應該是“只有原來的幾分之幾”。這種小學語文級別的錯誤,常見諸于報端,不能不說令人羞恥。
從大學畢業后,我先是從事公文寫作,后來是新聞寫作,都與文字打交道,深知從黨政、司法機關到新聞媒體,從業人員都缺少系統、完整的現代漢語語法和邏輯訓練,導致公文和新聞寫作水平下降,錯字、別字層出不窮。比如最基本的“的”、“得”、“地”的用法,就很少有人搞得懂,經常用錯。近年來又看到不少司法文書的文字錯誤,更是有損于司法公正。所以,對公務人員和司法人員進行語言文字基本知識教育培訓很有必要。
在此同時,我也得指出,以我的看法,多數公文、司法文書和媒體報道的錯誤并不是語言文字水平問題,而是工作態度問題。疏忽大意,校對不嚴,已經成為很普遍的現象。多年前,有一份報紙發了我的同事的報道,錯把“不僅僅”搞成“不僅”。雖說只少了一個字,但嚴重背離了稿子的原意。我指出以后,被人說是“雞蛋里挑骨頭”,“吹毛求疵”。君不見,連中央大報都時不時會出現領導人姓名的差錯,可見如今文字工作者的認真負責態度究竟有多少了!
公文、法律文書、報紙、雜志、出版物,都是面對公眾的印刷品,自然應該嚴肅、認真、負責。公文和法律文書還牽涉到公民的各種權益甚至公民的生死,必須錙銖必較,準確無誤,絕對不允許文字差錯,不允許文字歧義。這真不是吹毛求疵,而實在是事關重大。希望我們的各級領導都像黑龍江省高級法院的領導那樣,重視公務人員的語言文字能力問題,把標點符號當做事關司法公正的大事來抓。如果連我們自己的母語都不會正確使用,那是很荒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