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青年、新故事、新力量”為名的“浙江國際電影周”(Zhejiang International Youth Film Festival)10月30日至11月17日在丹桂飄香的杭州舉行。我應約為電影周寫了8篇電影短評,今天開始陸續發出,期待同道指點。
《審判日》是入選2018年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埃及電影,講述一個痊愈了的麻風病人和一個被人遺棄的孩子尋找自己親人的故事。有不少影評人認為,作為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入選影片,《審判日》太過簡單原始了些,不夠藝術。而我的感覺恰恰相反,正是影片那種原始而不矯飾的風格給了我巨大的震撼。
《審判日》的兩位主角是非職業演員,尤其是飾演主角貝沙伊的拉迪·蓋瑪爾,就是一個真正的痊愈了的麻風病人。他們那種本色表演非常真實,具有極大的震撼力。幾十年來,從沒有看到銀幕上出現過外形這么丑陋的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拉迪·蓋瑪爾把貝沙伊被人歧視的痛苦神情演繹得入木三分,因為這就是他自己的人生經歷。我可以斷言,任何一個演員,都不可能演得這么深刻、感人。
從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開始,影壇曾經有過啟用非職業演員的風潮。《偷自行車的人》《羅馬十一時》是其典型代表。雖然影片缺少戲劇沖突,演員表演不夠專業,但演員的本色表演帶來的極度貼近現實的寫實風格,卻震驚了世界影壇。由此人們看到,不加粉飾的原始真實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審判日》講述的是兩個被拋棄者的故事,一個麻風病人和一個孩子。拋棄他們的父母和歧視他們的社會,顯然欠貝沙伊和奧巴馬很多,但影片并沒有停留在簡單的譴責和自怨自艾上。我很驚訝地看到,影片的結尾居然是貝沙伊原諒了他的哥哥,和奧巴馬一起高興地回到哺育他們成長的麻風病院去。他終于明白,他們這樣的怪物在正常社會里始終是異類。只有那些被拋棄的人,才是他們真正的家人。這種超越偏見、超越仇恨的理解包容理念,是影片最值得贊賞之處,恐怕也是戛納電影節看中本片的主要原因。
電影發展到今天,技術已經成為舉足輕重的元素。但是,剝離了技術元素,電影中還有多少真情存在,實在是要打個問號的。《審判日》能夠入圍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能夠獲得電影界的好評,說明了這種最原始的真情,同樣是有一定市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