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之前,我寫了對丹麥電影《酒精計劃》的評論,今天再來說說對《酒精計劃》導演托馬斯·溫特伯格8年前轟動戛納電影節(jié),獲得費比西特別獎的舊作《狩獵》。
這是一部比《酒精計劃》更灰暗的電影,灰暗到令你懷疑人生。一位豆瓣網(wǎng)友稱它是“一部寒冷徹骨的電影”,“就像北歐的冬天一樣寒冷,在顫栗中毫不留情地在人性與社會道德上劃了深入骨頭的一刀。”
因在美劇《漢尼拔》中飾演漢尼拔而被影迷們稱為“拔叔”的丹麥性感男神麥斯·米科爾森,在這部《狩獵》中飾演一位被小鎮(zhèn)唾棄的可憐人,因而獲得第65屆戛納電影節(jié)最佳男演員獎。
小鎮(zhèn)幼兒園老師盧卡斯剛剛離婚,一個人住在自己的小房子里。他心地善良,個性溫和,富有愛心。幼兒園的孩子都很喜歡他,和他瘋玩在一起。
女孩克拉爾喜歡盧卡斯,卻遭到委婉的拒絕,于是她向幼兒園院長編造了一個謊言:盧卡斯讓她看了他的隱秘部位。
幼兒園院長不得不讓盧卡斯暫時離開,并開始了調(diào)查。結(jié)果,幼兒園的很多孩子都說,盧卡斯性侵了她們。孩子們的家長,包括盧卡斯的密友們,因此都遠離了他。他家的愛犬被人殺死,連超市都不讓他和他的兒子進入。
警方介入之后,發(fā)現(xiàn)所有孩子所說的性侵場所都在盧卡斯家的地下室,而搜查發(fā)現(xiàn),盧卡斯家根本就沒有地下室。克拉爾也承認自己說謊,盧卡斯并沒有對她做過那些事。
盧卡斯被釋放,宣告無罪。但是小鎮(zhèn)對他的惡意并未消散,在他兒子成人儀式后的狩獵中,他被人打了黑槍。
這是一個“三人成虎”的故事,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孩子誣陷成人造成的悲劇。反映成年人性侵孩童的電影不少,早《狩獵》兩年問世的韓國電影《熔爐》就曾引起轟動。但是,這些電影幾乎一致譴責性侵的犯罪行為,而《狩獵》卻反其道行之,講述了一個成年人遭遇性侵指控后發(fā)生的悲劇。
在司法界工作了一輩子,遇到爭議我便習慣性地尋找證據(jù),而不會輕易地相信任何一方的觀點。所以,《狩獵》展現(xiàn)的場景,便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意義:在一個天真無邪的女孩和一個竭力辯解的男人之間,你會選擇相信誰?
答案是可想而知的,盧卡斯被全鎮(zhèn)人唾棄的結(jié)局也是必然的。于是,《狩獵》便具有了振聾發(fā)聵的醒世意義,先入為主,虛偽偏見,道德歧視,才是產(chǎn)生這個悲劇的根源。
看完這部電影,我想到了丹麥的鄰國挪威戲劇家易卜生的劇本《社會公敵》,想到了我國新文學先驅(qū)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那都是一個人與一個小鎮(zhèn)、一個村子乃至一個社會的對抗,都是孤獨個人對整個黑暗現(xiàn)實的吶喊和批判。只是,這部《狩獵》走得更遠些,以一個被誤解、被歧視者的身份,揭示了人性深處那些無知、傲慢、偏執(zhí)、邪惡的黑暗面。
我們每一個人,都像森林里那只孤獨無助的小鹿,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被人獵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