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治療了一個病號,針刺完事之后,開的就是此方,今天反饋,麻木的感覺又減小了一些,好多了。
他是一個老病號了,68歲的老爺子,身體基礎病都有,還伴有肩周炎疼痛的問題,平時早晨起來就會手麻,半身麻木不能動,就像別人似的,沒感覺、沒知覺了,有時候經常容易忘事,隨手丟東西,就找不到了,現在有時候還腦袋發蒙,準確的說是發木的感覺,甚至拍自己的腦袋都沒感覺,麻木感就到這種地步。
脈診舌診基本上都是虛證,脈沉遲,舌白膩。
其實,看著問題挺多,其實都指向了一個本質問題,那就是經絡不通,再準確一些,就是經絡不榮,這個氣血不足也好,不通也罷,反正是沒有滋潤到經絡,導致的所有這些麻啊、木啊,這些感覺。
要知道經絡是人體反射和功能正常運轉的基礎,無論是外面皮毛,還是內在臟腑,亦或是相表里的兩個經脈,都是要通著且被氣血滋養著才行,這樣就像一個小溪水,都有流通的水,這個地方就不會出現問題,反之,停滯的小水灘,用不了多久,就會發生腐爛,就像糖尿病足,出現的爛疽,就是這個原理。
那么好,既然我們知道,經絡不通,導致肌肉皮毛失養,出現麻木等癥狀了,那我們的目標就定了,那就是疏通經絡,就夠了。
那么,有兩種可能性,就是不通導致的,亦或是氣血不足導致的。一實一虛,兩個情況。
這里不再贅述原理,太簡單,直接講方子----黃芪桂枝五物湯。
這個方子出自《傷寒雜病論》,醫圣張仲景的名方,一般都是中風后遺癥的病人,常用,效果非常好。尤其氣虛血虛的病號,用上這個簡直了。
在原文說:“血痹,脈陰陽俱微,外癥身體不仁,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意思說的就是適用情況,當血痹,加上兩邊脈象都弱(屬里),身體麻木沒感覺(屬外),那就要用這個方子黃芪桂枝五物湯。
那啥叫血痹?
即血由于邪入血分而成的痹癥。由氣血虛弱,當風睡臥,或因勞汗出,風邪乘虛侵入,使血氣閉阻不通所致。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問曰:血痹病從何得之?答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
《諸病源候論》:血痹者,由體虛邪入于陰經故也。血為陰,邪入于血而痹,故為血痹也。
可以看出這個問題本質還是自身身體弱,氣血都不足,感受外邪,得病了,那就治!那就補氣血,來! 上方子!
黃芪30g,桂枝15g,芍藥15g,生姜18g,大棗4枚。
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七天一個療程。
這是他的原方,可以看出,方子中:
黃芪是最主要的,能補氣,補在外面抵御外邪的衛氣,這是一個,另一個是能補脾氣,要知道黃芪是五臟六腑的氣都能補的。仝小林說:“黃芪,既能補臟腑,尤善補經絡,其補經絡之力遠勝人參,堪稱經絡補氣之圣藥?!?/span>
所以啊,這就是還剩三四名士兵面對即將戰敗的結局時,突然來了十萬兵馬來支援。把一切阻礙都推走了,經絡也一下被打通了,所以氣虛造成血達不到指頭末節的情況,瞬間改善了。
那,桂枝是散風寒,順便溫經通脈的,同時幫助黃芪補氣通經脈。要知道,這個桂枝和白芍組成了一個“血管循環”,咱們以前講過,就是桂枝主動脈泵出,白芍主靜脈回流,就是如此循環往復,營養一身需要氣血的地方。
芍藥,一個是上面所說的功效,另一個就是養血和營,疏通痙攣的血管,打開脈道和血道。
生姜和大棗是姜棗湯,是兩味重要的調理脾胃的藥物,仲景最喜歡用的藥對,可以養氣血、補脾胃、調和營衛。這樣脾胃補充新的血源,為輸送源源不斷的兵力提供后備支持。
這個方子就講完了,再多說兩句。
第一,這個方子不僅用于麻木,還能用于末梢神經損傷,只要是手腳麻木沒感覺,這個方子就都可以用。那么你說中風后遺癥是不是也可以用?當然可以!黃芪桂枝五物湯可以有效補養四肢氣血,加強肌肉力量。加快恢復效果。
第二,肩周炎、頸椎病、腰椎病等由于陽氣不足或者寒涼,亦或者長期一個姿勢導致的關節疼痛,也可以用此方,來溫通經脈,補氣通絡,止痛散寒。一般對癥的話,一個療程即可痊愈,或達到九成以上效果。
第三,血管內有痰濕或瘀血,所導致的下肢痿痹不能動,或者麻木酸脹,或者說是間歇性跛行,都可以用此方來清理血管問題。
第四,長期久病慢病的后遺癥,只要符合氣虛血虛的證型,均可在此基礎上加減使用。、
注意:本文純屬學術探討,不做臨床建議,具體用藥處方建議詢問當地醫生,若擅自采用文中方藥,后果自負。望周知。
謝謝你們!
需要調理身體或心理,亦或是身心同調的,加微信聯系15732190355.
好了,本期內容就到這,還有什么想了解的方子,可以在評論區留言,下期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