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愛好與興趣是學習的內在驅動力,《道德經》是一首思想與內涵極其豐富的“哲學詩.
《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老子留給后人的寶貴精神財富,主要論述“道”與“德”之義。因其內容覆蓋范圍較廣、文本內涵較為深奧,所以有著萬經之王的美稱,在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多個領域影響深遠。
“道”是老子哲學體系的核心,而道法自然是《道德經》的主題思想,講究復歸自然的生命樂趣,這與水的品格與特征有著眾多共同之處,所以老子則用水來喻道,闡解為人處世的生命智慧。
人生起起伏伏,千變萬化,再好的機遇,再厲害的技巧,都敵不過天道和規律。
我們若能讀懂《道德經》中的“四大天規”,便可讓人生不再平庸,不僅自身大富大貴,更能造福后代,讓好福氣綿綿不絕。
名聲不能大于才華
一個人的名聲如果大于自己的實力的話,就在一定的程度上講就是欺騙的行為。
還表示,你在享用與你實力不相符的資源時,這就是在消耗你的福氣,注定要受大災難的。
財富不能大于功德
一個人的財富如果比自己的功德還大的話,那就是在投機取巧,你拿到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一i的那個會給自己找來禍害。
地位不能大于貢獻
一個人的地位很高,但是你并沒有做出相應的貢獻,就會引起旁人的嫉妒,便會對你心生怨恨,做出一些傷害你的事情。
職位不能大于能力
當你所在的職位,過于高時,你的能力就要有所提高,如果你不提高的話,你便不能勝任這個只為,從而就會被代替,還要承受自己能力范圍以外的事情,這樣你的壓力會很大的。
《老子》的思想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指出凡事萬物會都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進退、榮辱、正反、強弱、先后,莫不如此。盛極必衰,否極泰來,樂極生悲,福禍相依。
老子在《道德經》第五章言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7]意思是,天地是沒有仁慈偏愛的,它對待萬物像對待芻狗一樣的平等,任由萬物自生自滅。
圣人也沒有仁慈偏愛,把百姓當成芻狗一樣對待,任由百姓自己發展。天地之間,不就像一個大風箱嗎?
靜止時,它是一個空虛的世界,而一旦動起來,它就會運轉不息,永不枯竭。統治者如果政令繁多,就會加速失敗,不如保持清靜無為,任其自然發展。
老子在此繼續談論“清靜無為”的主張。就當代人的人生而言,“清靜無為”的做法仍然值得今人借鑒與參考。
一個人只有懂得收斂自己,做到沒有太多的議論、指責和命令,就能夠避免很多因“言多必失、禍從口出”所帶來的不良后果。
在人生旅途中,處于優勢而保持沉默也是表達個人力量的妥當技巧。
因此,我們要學會善于中立,長于守中,把握適度,在能做到給他人最大可能的自由時,實際上自己也同時獲得了舒展的空間。
這正是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需要學習和踐行的處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