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教師隨筆
大家一起來吧,把我們身邊的教育故事寫出來,寫好它,既是我們教育歷程的印記,也給同行們以啟發,還讓孩子們領略了老師們的好文采。
從《小木偶的故事》中來學“說”
張輝輝 王 偉
《小木偶的故事》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2課的一篇文章。在教學本課時,我們抓住了童話故事的人物語言特點進行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本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小木偶的故事》這篇課文中跟“說”有關的文字特別多。在文章中有以下語句表現特別明顯:
1.“放開!放開!”小紅狐拼命掙扎。
2.“報告警官,他搶我的包!”小紅狐撒謊一點兒也不臉紅。
3.“那是我的,我的,我的!”小木偶尖叫。
4.一只小兔子走過來,溫柔地問:“你怎么啦?”
5.“腦袋疼。”小木偶抬起頭,笑嘻嘻地回答。
6.“嘻嘻。裝得一點也不像!你瞧應該像我這樣。”小兔子呲牙咧嘴地做了個痛苦的表情,蹦蹦跳跳地走開了。
7.“真不像話,連小木頭人都學著撒謊!”老婆婆嘟嘟囔囔地走開了。
8.“是,而且越來越疼了。”小木偶可憐巴巴地說。
……
從以上幾句話我們可以發現在進行表達如何“說”時加上表示語言、動作和神態的一些詞語,會使文本的表達更加形象生動。如:上文中的“老板問小木偶”;“小紅狐撒謊一點兒也不臉紅”;“小木偶尖叫”;“一只小兔子走過來,溫柔地問”;“小木偶抬起頭,笑嘻嘻地回答”;“小兔子呲牙咧嘴地做了個痛苦的表情,蹦蹦跳跳地走開了”;“老婆婆嘟嘟囔囔地走開了”;“小木偶可憐巴巴地說”……
作為童話題材的文章,會說,就能使原本枯燥的語言變得豐富多彩。本課的教學會讓孩子對“說”有更深的認識,會更好地“說”,如果孩子寫童話,就會在表達上更勝一籌。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要有一雙慧眼,及時發現,及時引導。教師可以把每一篇課文作為習作的范文,發現文中的精華并稍加指導,教給孩子習作的竅門,讓學生從課文中學習怎樣進行習作,因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樣,孩子會在語文的課堂上發現更多的精彩。
張輝輝
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固堤街道固堤小學
王 偉
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固堤街道固堤中學
張輝輝和王偉二位老師這篇教學札記,真是一個好東西,很有價值,令人欣喜。
一個優秀的教師,總是特別善于從課本中發現最有價值的東西,無論是知識的、思想情感的,或者是方法論的。做一件事,要努力發掘它的附加值,這是最可貴的一種精神。特別是對于課本,“課本”也是“本”,是做“教育這個買賣”的“本錢”,要研究深,研究透,就可以做“一本萬利”的“買賣”了。課本里可有不少好東西呢!
而對于我們語文學科的教學來說,知識的傳授、思想情感的啟迪,已經不是大問題了,最令人頭疼的就是方法論的傳授。語文教學,長期以來被詬病為“少慢差費”,其病根就在于沒有教給學生一個正確有效地方法。所以,智慧的古人才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張輝輝和王偉二位老師的這篇文章,就是教給了學生一種關于人物語言描寫的方法,這是很有益的一種做法。語文,就應該這樣教。
最后,我再給二位老師的研究成果提煉一下,看看人物語言的描寫,能不能概括成這么四種形式:
1.“…………”他笑嘻嘻地說,“…………”
(附加成分在中間)
2.“…………”他笑嘻嘻地說。
(附加成分在后)
3. 他笑嘻嘻地說:“…………”
(附加成分在前)
4. “…………”
(只有人物語言,什么附加成分也沒有)
歡迎我們語文界的同仁們一塊兒來看看,這樣總結行不行。
也邀請大家一起來,研究語文教學方法論的問題,記住,有好主意,先給我們吶!
(張國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