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童年應該如何度過? 小學語文如何學習? 14日晚,山東省特級教師、山東省教學能手、正高級教師、濰坊教育科學研究院薛炳群老師走進微贏沙龍,給現場的教師和學生家長們做了一場精彩的分享!
童年的記憶
在我的記憶里,從小學到高中都是快樂的。
童謠甜如蜜,童謠有的是哄孩子的,有的是逗趣的,有的是鬧著玩的,往往使人忍俊不禁,但有一首童謠是要集體付出行動的。男的、女的,大的、小的,一個胡同里的七八個甚至十幾個孩子集結在一起,每年的正月十六日晚上,手持棍棒或樹枝,打著燈籠,挨家挨戶“戳旮旯”,凡是有旮旯的地方都要戳一下,邊戳邊小聲叨念著:“正月十六日戳旮旯,十個耗子死八個,還有兩個沒死的,眼里長滿蘿卜花?!庇袝r在家里還沒有盡興,就會一窩蜂地跑到村外的園子里,在水井、古樹根、廢棄的房屋的周圍亂戳一頓,直到感到疲憊了,相信老鼠也從此不會出來搗亂了才善罷甘休,打道回府。
童謠、兒歌是很好的教材!
寶通小學學生與薛老師交流
玩不夠的游戲:跳房子、跳繩、打尜、打寶、打瓦、拽空、碰拐、攻城、騎馬大戰、開火……
所有玩的東西不用花一分錢,都是就地取材,什么樣的環境就玩什么樣的游戲,有時玩上半天,有時玩一晚上,直到玩得筋疲力盡才回家,那才叫過癮。
游戲也是兒童最好的學習!
孩子天生有野心!我的童年:活吃小河蝦、生吃大蒜頭、木棍敲肚子、手斷青磚;自制卷煙機、自制撲克牌、自制滑冰車、自制風車......
手工是各種創造能力的載體。
那個年代物質極大短缺、閱讀的圖書十分匱乏、生活條件極其低下,但非常快樂!
童年是根,根植一生;
滿分班風,爭先奪優。
溝通:溝溝相通可排洪;學生溝通可游戲。排水溝是莊稼的保障;閑暇是創意的前提。
關于語文學習
2002年春節過后,我到山東大學學術交流中心參加省教研室的會議,和泰安的老師住在了一個房間。早上起床后拉開窗簾,我倆都驚呼:“太好了!下大雪了!”這位老師趕緊往家里打電話,想在第一時間告訴上小學五年級的兒子,讓兒子也驚喜一下。
下面是他們父子的對話:
父:兒子!快起來看!昨天晚上下大雪啦!屋上,樹上都白了!太好看啦!
子:下雪不好!
父:為什么!?
子:到了學校老師又讓寫作文了?。。?/span>
這個小故事我和很多語文老師溝通過,他們說:“薛老師,真是這樣。你要是說組織旅游呀,參觀呀,看電影呀,學生會非常高興。但若要求回來后寫篇作文,他們就寧愿不參加這些活動!”作文難,難于上青天!這可能也是學生畏懼語文的一個方面。
我原來一直認為孩子是喜歡語文的,因為絕大多數孩子從出生就浸潤在母語里,像空氣一樣離不開,況且我們的小學課本都編寫得非常好,每篇文章都經過了精心的加工,孩子一定會喜歡的。后來和一些名師聊起來才知道,大部分學生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不怎么喜歡語文了!通過問卷調查也證明了這一點,教材中的文章看起來很好,但有好多文章學生并不喜歡。
薛老師給各位教師、家長贈送書籍
2012年10月11日,當作家莫言榮獲諾貝爾獎的時候,我們很多人感到吃驚,因為他小學五年級沒有讀完就輟學了。但莫言的成功也再一次證明了母語學習的特殊性,那就是大量地讀,廣泛地聽,經常地說,不斷地寫,教材只是一個例子罷了。但我們的課堂教學卻恰恰缺少了量,多了那些過多的分析,使學生對語文產生畏懼感。
“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span>
——葉圣陶
“閱讀數量要多,速度要快,質量要高,負擔要輕?!?/span>
——霍懋征
課內要大量閱讀,一二年級繪本閱讀500本以上;學會朗讀和默讀;適當體驗和想象;自己的作品要記錄收藏。
學習語文的四個要素:
必備的語文知識;基本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良好的學習習慣。
吃飯是為了活著,讀書是為了更好的活著。
薛老師詩詞
薛老師書籍
九月初三過峽山
赤日烈烈朗潤天,豪情驅車奔峽山,
秋蟬葉底盡情唱,村婦橋頭夸梨甜。
朱子隔岸思康城,韓信濰水定楚漢。
更喜今日逢盛世,北海人家育新篇。
坊子區語文教師與薛老師合影
青州市旗城學校語文教師與薛老師合影
家長、老師與薛老師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