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有統一的、明確的目標嗎?答:在潛意識里有,是自由。但意識里沒有。所以人類一直不能形成共識,所以世道人心才一直不齊。
因為目標的不統一,所以方向、方法、手段更不得統一,所以人性便要因為人們泛濫無度的自由而必然呈獻出非人力所能調整的極端復雜性。哲學的任務就是幫助從零起步的人類認識這樣的復雜局面,然后再設計出使之回歸于簡單化的方法。這樣的任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所以哲學的發展怎能不舉步唯艱?!
哲學不得普及,人們的三觀便只能無序地野蠻生長,人性善惡多變且難以琢磨就再正常不過了。這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是從生下來就開始遭受錯誤思想的污染,所以哲學能成為人們用以治理思想污染的最好工具,就是因為其具有一定程度的系統性、明確性和基于此的規范、指導作用。但哲學終究是不成熟的,自身尚在發展之中,理論上不得統一和技術操作層面不足都制約了哲學的普及與推廣——派別的紛爭更讓人無所適從。
技術上,人們很難準確判定一個人是善還是惡,即便最公正的法官也不能保證絕對公正,不但因為人心復雜難測,更因為真相永遠不可重現——法律事實永遠不能取代客觀事實。所以,真相與本質一樣,別人從來只能在內心里做相對把握,不會、不可能、更不應該做絕對判定。所以,人們只要能盡量做到相對客觀地就事論事,就已經相當不錯了,至于真相,只有掩飾真相的人最清楚了。
但其實,掩飾者本人也不能完全避免“眼見未必真”的折磨。所以,不得哲學辯證思維方法,人們便很難通過自己的努力識得更多現象背后的本質,人們的靈魂就不能真正得救,就只能在這樣扭曲的人世間繼續扭曲地存在著。
人性復雜是客觀的,但人性扭曲是天生的嗎?難道人類只能這樣繼續無奈且徒勞地扭曲下去嗎?當然也不是!
若真想弄清楚人性之復雜程度,以及人性的扭曲是否是天生的,不可不從人之初的初始狀態開始思考和分析,因為人類文明是從零起點起步的。今人在思考問題時,大多因無知而忽略這一重要前提,從而必然導致對人性的普遍誤解,這是造成世道人心不齊的又一直接原因。
人之初時,受能力所限,人的主觀能動性近似于從零起步,這就從客觀上決定了,當時的人類需要盡全體之力才能對付得了因外部環境惡劣所產生的生存壓力。這是當時人類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群體內部根本沒有內耗的可能性,因為團結協作才是確保生存的必須,更因為種群內的任何一員都對延續種群有至關重要的角色作用,所以那時候的人性,能且僅能表現為互幫互助的“善”,這是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和諧統一的“完美”表現——不但人與人之間和諧,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是和諧的——于是原始社會也被稱為原始共產主義社會。這樣的社會里,每個成員的小我直接匯合成沒有內部矛盾沖突的大我。
從這個角度,馬克思預言的共產主義社會,在本質上,不過是讓人類重回人思想意識內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互動關系的和諧,這也相當于人類要從最初蒙昧的和諧進步到未來真正理性的和諧。所以,今人務請實事求是,不要高估自己的理性,因為我們的文明程度只是相對地高于過去,比較于未來的終極文明,我們還差得遠呢!
正因為如此,我才將哲學定義為:是人類反思其存在的不和諧進而求得和諧存在的學問。這意味著,哲學是半成品,我們每個人一樣是哲學的半成品——我們思想中的小我與大我之間存在許多不可調和的矛盾與沖突。哲學是成品時,也就是我們每個人都能輕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佛一樣的人——的時候,我們思想上的小我與大我之間復歸沒有矛盾與沖突的和諧——高級理性的和諧。
事實上,人類一直在有意無意地向往并追求這樣或那樣的和諧,并在過去和現在都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可惜因為各自為戰的原因,整體成熟度總是不夠,也不可能夠,因為正統哲學必須是內在與外在的統一,必須是感性與理性的和諧,所以現在的我們只能看到一點和諧的影子,仍只能繼續無奈地活在不得不的各種妥協之中。
所幸人類已經通過大量的社會主義實踐看到了一些共產主義的影子,足以讓樂觀的世人相信,世道人心和諧的可能性正變得越來越大。所以,任何人此時都應該反思一下,在這一點上,你足夠樂觀嗎?如果不夠樂觀,你覺得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別人的?我認為是你自己的問題,但你要是非說是別人的問題,我也沒意見,因為我知道你我之間的全部立場差異。
站錯了立場的人是接受不了共產主義的,因為極度厭惡并排斥共產主義,這部分人的幸福指數大打折扣。而共產主義現在已經不盲目排斥其他主義了,開始謀求求同存異地共同發展,這才是哲學賦予立場正確的人應有的和諧。這樣的和諧有效地推廣開來,便是共產主義實現的最佳途徑,前提,某些人放下不必要的傲慢與偏見。
上述一些認知具有原始的客觀性,在哲學學習中,可以將其當成認識人本身的邏輯起點,故應將其作為常識性認知在全社會予以普及,這樣,世道人心就能因此而更易達成初步共識,人類也會因此少受許多無謂的世道人心不齊的折磨。
可惜的是,這樣的常識在過去以及現在的社會中從來不能、不得真正普及,因為世人皆忙于追名逐利,所以竟集體忽略了人類還需要一個邏輯起點以建構共識。所以,我只能這樣認為,放棄這樣的捷徑,是無明之人共性的愚,而哲學家的功用,不過是想方設法提醒人們意識到這一點而已。
哲學雖然能力有限,但始終是最好的治愚工具,因為哲學是知行合一的,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尺度——人類所有的榮耀都直接歸于哲學,人類所有的無能,也直接歸因于哲學。所以,人類若真想好,只有全力以赴地發展好哲學。誰說不是呢?!
我又清晰地感覺到,哲學的發展不能僅靠哲學家來提供現成的方案,而是每一個有良知者的義務。如果你覺得自己是有良知的,這時你就應該反問一下自己,是否已經準備好貢獻自己應盡的全部力量了呢?
其實人類的潛意識里從來沒放棄過對共識的追求,尤其是許多哲學家和政治家也多為此也建構過許多宏大的理論,但其理論前提莫不因單純依賴人性皆善,如儒家倫理、律法,或者單純依賴人性皆惡,如西方市場經濟立法思想,均在理論上就已失之于偏在先,作為行為表象的世道人心當然不能得到正確指導,得不到徹底統一就是必然的了。
所以,欲真正統一世道人心至和諧之境,必先在理論上找到能將人性善惡表現調和到合適的度的法門,所以,最講究辯證思維、最講究知行合一的哲學當然又首當其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