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墨學的千年深耕與馬學的百年傳播(一)墨學的微言大義-劉長明,沈大光

墨學的千年深耕與馬學的百年傳播
---以中馬會通為中心的考察
劉長明,沈大光

(山東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摘要:墨子十論,可謂微言大義。作為力行學派的墨家,為了踐行墨學,以兼愛為宗,以民眾為本,以自苦為極。正因如此,墨學成為當時言盈天下、技壓群芳的顯學。當是時,天下之言,榮歸墨家,諸子仰望。秦漢以后,由于儒者和統治者的聯手打壓,也由于自身的“儉而難遵”,墨學由顯入隱。雖然如此,墨家思想并未中絕,而是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流民間,深耕中華文化兩千余年。20世紀初,經墨學精耕細作的中華大地,成功實現了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對接。墨學的兼愛倡導、平民立場、奉獻情懷、利他主義、儉約品德、實踐品格、勞動本位、誠信意識、科學精神、俠義思想無不從某種程度上耦合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真、善、美、慧的維度上,彰顯了墨學與馬學的會通邏輯。馬克思列寧主義之所以能夠在神州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且生命力愈益旺盛,墨學有接引之功。

關鍵詞:墨學;千年深耕;接引;馬學;百年傳播

墨子(公元前480年-前390年),名翟,春期末戰國初期具有獨創精神的偉大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也是先秦諸子中唯一的自然科學家。他早年學習儒術,因不滿周禮之繁復蕪雜、儒仁之矯揉大偽而另立新說,“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獨樹一幟,自創墨學及墨家學派。墨子十論,可謂微言大義,堪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至今閃耀著人文主義的光輝。作為力行學派的墨家,為了踐行墨學,以兼愛為宗,以民眾為本,以自苦為極,死不旋踵,“上說下教”,奔走于列國之間,與“口言善,身行惡”之輩形成鮮明對比。正因如此,墨學成為第二條歷史隆起帶上言盈天下、技壓群芳的顯學,勢蓋諸子百家[   劉長明:《哲學文化隆起帶現象觀止》,《東岳論叢》,2018年第2期。]。當是時,天下之言,榮歸墨家,諸子仰望。著有《墨子間詁》的治墨者孫詒讓,寥寥數語,便道盡墨學之樞機:“綜覽厥書,釋其紕駁,甄其純實,可取者蓋十六七。其用心篤厚,勇于振世救弊,殆非韓、呂諸子之倫比。”[   孫詒讓:《墨子間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2頁。]秦漢以后,由于儒者和統治者的聯手打壓,也由于自身的“儉而難遵”,榮顯二百年的墨學由顯入隱,淡出社會主流視野,官學中的習墨者寥若晨星。雖然如此,代表平民利益、極富救世情懷的墨家思想并未中絕,墨學也沒有成為絕學,而是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流民間,成為文化“地下河”,深耕中華文化兩千余年。甲午海戰敗北后,古老的中華文明大廈岌岌可危,千年未有之變局終于化作“幼而好墨”的梁啟超那“墨子之學當復興”的震耳欲聾的吶喊。悲憤到極點的梁啟超攘臂高呼:“今欲救亡,厥惟墨學”;“綜觀墨學實行之大綱,其最要莫如輕生死,次則忍苦痛,……欲救今日之中國,舍墨學之忍苦痛則何以哉?舍墨學之輕生死則何以哉。”[   《梁啟超全集》(第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158頁。]20世紀初,致力于救亡圖存的革命派人士遍翻中國思想史,終于找到與社會主義思潮相類的墨家思想,頓生如獲至寶之感:“墨子之兼愛,而能摩頂放踵以利天下,則其志在必成,茍利于一群之人,雖死不避,其俠風之健爽,真足令獨夫落膽,志士傾心”;“墨子之學說,在我國今日,豈非起死回生之妙藥哉!”[   張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1卷下冊),北京:三聯書店,1960年版,第868-869頁。]少小即富有救世情懷的毛澤東更是十分推崇墨子,一語道天機:“墨子是一個勞動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更高明的圣人。”[   陳晉主編:《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上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83頁。]終于,經“中國的脊梁”(魯迅語)墨子及所創墨學精耕細作的中華大地,成功實現了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對接。墨學的兼愛倡導、平等思想、平民立場、奉獻情懷、利他主義、儉約品德、實踐品格、勞動本位、誠信意識、科學精神、俠肝義膽、扶危濟困法則、興利除害宏旨無不從某種程度上耦合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當作為外來文化的馬克思列寧主義開始傳入中國時,“百代都行秦政法”、千載歷經墨學染的國人并不陌生,反而有一種“似曾相識燕歸來”的久違之感。在真、善、美、慧的維度上,彰顯了墨學與馬學的會通邏輯。馬克思列寧主義之所以能夠在神州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且生命力愈益旺盛,墨學有接引之功。

一、墨學的微言大義

春秋戰國之際,天下分崩,爭戰不休,百姓飽受離亂之殃,“三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墨子·非樂上》,以下只注明篇名)如影隨形。出身于社會底層的墨家,為解民倒懸,基于“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宏旨,提出了以“兼愛”為提領的“十論”墨學綱要。墨家的十大綱領又可概括為“四維一體”的社會治理方案:在倫理維度上,主張兼愛、非攻;在政治維度上,主張尚賢、尚同;在經濟維度上,主張節用、節葬、非樂;在宗教哲學維度上,主張尊天事鬼但又非命。

墨子“四維十論”,看似有相互矛盾之處,但每一論都是為救治列國各不相同的社會病態而對癥下藥的藥方。墨子教導弟子:“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憙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即語之兼愛、非攻。故曰擇務而從事焉。”(《魯問》)縱觀墨家十大主張,雖有空想之嫌,卻是社會秩序重建的微言大義,社會和諧發展的先聲。惟其如此,墨子才自信滿滿地告誡弟子:“吾言足用矣,舍吾言革思者,是猶舍獲而攈粟也。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猶以卵投石也。盡天下之卵,其石猶是也,不可毀也。”(《貴義》)

1.愛無差等,攻必相殘,兼愛非攻交相利

針對人與人相殘、家與家相賊、國與國相伐的紛紛亂象,墨子尖銳地指出:“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兼愛中》)在墨子看來,社會普遍存在的強凌弱、眾劫寡、富侮貧、貴傲賤、詐欺愚等“天下之大害”,皆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既然亂“起不相愛”,墨子提出兼愛主張:“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兼愛上》)因為“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法儀》),所以,墨子主張的兼愛,是沒有親疏遠近和貴賤差別的普遍之愛:“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兼愛中》)關于兼愛的前景,墨子樂觀地展望道:“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兼愛上》)何以如此?答案很清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兼愛中》)對于如何施行兼愛,墨子明示了三條路徑:“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若此,則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尚賢下》)

愛無差等的鮮明主張,使得墨家與儒家“親親有術,尊賢有等”的宗法觀念徹底劃清了界限。儒家的所謂“仁愛”,是有差別和有等級的愛,即墨子所批評的“別愛”和“偏愛”。以兼易別,用兼愛來代替偏愛,是社會倫理思想的一大進步。

為防止“兼相愛”流于空談,墨子把“交相利”作為“兼相愛”的應有之義。在先秦諸子中,墨子是高舉言利大旗的第一人。墨家之利,不是僅僅利他,而是互利。墨家“兼相愛,交相利”的愛利互易邏輯,在兼愛與交利之間搭建了一座由此達彼的橋梁。在兼愛互利的共同體中,形成了一個“無言而不讎,無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兼愛下》)的愛利互易循環,其循環邏輯是:“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兼愛中》)這個兼愛互利的共同體包括不可分割的三個方面:一曰視人若己,愛人若愛己。二曰愛人才能獲得他人之愛,互愛就是互利。三曰利之大者,乃“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家之利,著眼大利,而非斤斤計較的個人小利。由此,墨子借助義利統一的媒介,將高不可攀的空洞道德說教回歸堅實的大地。與割裂義與利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的高談闊論而耽于事情相反,墨家“功,利名也”、“義,利也”(《經上》)的義、利統合倫理觀,更接地氣,也更有感召力。

從兼愛觀出發,墨子主張非攻,反對諸侯之間凌弱欺小的不義戰爭。對戰爭所導致的“農夫不得耕,婦人不得織”(《耕柱》)的災難性后果,墨子強烈譴責王公貴族、各路諸侯為了一己之私利,“攻罰無罪之國,入其國家邊境,芟刈其禾稼,斬其樹木,墮其城郭,以湮其溝池,攘殺其牲牷,燔潰其祖廟,勁殺其萬民,覆其老弱,遷其重器”(《非攻下》)。非攻思想是兼愛思想的自然延伸,是人與人兼愛向國與國兼愛合乎邏輯的遞進。

兼愛學說是墨學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也是墨家思想的總綱與核心要義。兼愛大義,如穿珠之線。整個墨學,就是以兼愛為縱貫線而展開的。

2.唯才是舉,唯上是同,尚賢尚同等貴賤

政治領域的兼愛何以可能?針對“國家昏亂”的政治形勢,在兼愛的原則下,墨子提出了尚賢、尚同的政治綱領,表現出強烈的民主思想和平等意識。

矛頭直指宗法世卿世祿制度的尚賢主張,要求不分親疏貴賤,舉賢能之人為用,“不黨父兄,不偏富貴,不嬖顏色”(《尚賢中》),實行賢良政治,因能授官。墨子嚴厲抨擊宗法世襲制度:“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貴,皆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也。”(《尚賢下》)墨子認為:“尚賢者,政之本也。”(《尚賢上》)國家之所以“不得富而得貧,不得眾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非命上》),是因為宗法“親親有術”的“王公大人為政于國家者,不能以尚賢事能為政也”(《尚賢上》)。為了改變這種政治昏亂的現狀,墨子設計出天子以下從三公、諸侯到鄉長、里長的由下選上的賢良政治路線圖——“選天下之賢可者”(《尚同上》)執政。沿著這個路線圖,墨子最終的尚賢指向大膽而徹底:“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尚同上》)在這個世界上最先進的政治運作架構內,“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尚賢上》),平等參政,能上能下,“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尚賢上》)。墨家尚賢,不僅包括君擇臣和民擇君兩個維度,而且將尚賢升華到天之法儀的高度。為了使選賢與能具有可操作性,墨子還提出囊括德性與知識、理論與實踐的賢良標準:“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尚賢上》)

尚賢合乎政治邏輯的發展,是尚同。墨家尚賢,為的是尚同。墨子指出:“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時,蓋其語,人異義。是以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其人茲眾,其所謂義者亦茲眾。……天下之亂,若禽獸然。”(《尚同上》)有了擇君唯賢的前提,尚同不僅必要,而且可能。既然天子是選舉出來的,既然君是“臣民通約”的結果,那么,尚同的基本內容就應是自下而上地逐層統一,“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尚同上》),由天子“一同天下之義”(《尚同中》),最終天子統一于天。由尚賢而尚同,就能最大限度地對治一人一義、十人十義、自以為是、以人為非的“交相非”弊病。當然,尚同并非要求下級無條件服從上級,服從的前提是上級必須是賢者;若非賢者,可由其上級酌情進行撤職或懲處。在墨子的尚同藍圖中,除天子由上天監督外,下級政長皆由上一級政長擇優任命。因而,按照墨家的賢良政治邏輯,經由尚賢而推選出來的各級政長是當然的賢者,而能夠“一同天下之義”的天子理所當然地是天下之至賢。

3.日用以節,喪事以薄,節用節葬亨無咎

兼愛學說應用在社會生活中,就會得出節用、節葬、非樂的結論。墨子之世,上流社會既占盡“生利”,不勞而獲,卻窮奢極欲,揮霍無度,“繁飾禮樂”,又盡享“死利”,厚葬久喪成風,無端耗費了大量社會財富;底層勞動者雖終日勞作,卻“三患”加身,且“居處之不安”。針對國家貧弱的時弊,為了節約使用有限的社會資源,以均天下之利,墨子對癥下藥,提出節用、節葬和非樂的解決之道。

墨子嚴厲批評“當今之主”,“暴奪民衣食之財”,以致于“富貴者奢侈,孤寡者凍餒”(《辭過》)。墨子告誡,統治者為浮華奢靡而搜刮無度,造成了“國家必貧,人民必寡,刑政必亂”(《節葬下》),實為窮國貧民之道,亂國敗家之法。為此,墨子力倡重塑文明消費觀,主張統治者“節用”而“非樂”,“去無用之費,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節用上》)。

節葬乃節用之推延。墨子痛陳厚葬久喪等陳規陋俗的要害,在于使社會生產難以為繼。墨子之仁,要在“三務”:“富之”,“眾之”,“治之”。即富天下之人,使人口繁衍,讓社會安定。按此標準,墨子追問:“厚葬久喪實可以富貧眾寡,定危治亂乎?”(《節葬下》)顯然不能!其一,厚葬久喪耗盡社會財富,致人身體疲弱,生產受阻,故“以此求富,此譬猶禁耕而求獲也”(《節葬下》);其二,厚葬久喪致人形體枯槁,有礙男女之交,故“以此求眾,譬猶使人負劍而求其壽也”(《節葬下》);其三,既然厚葬久喪不能“富之”、“眾之”,當然也不能使社會安定而“治之”。財富不足、人命夭壽必致糾紛四起,“是以僻淫邪行之民,出則無衣也,入則無食也,內續奚吾,并為淫暴,而不可勝禁也,是故盜賊眾而治者寡”,“以此求治,譬猶使人三睘而毋負己也”(《節葬下》)。可見,厚葬久喪非但不能富貧眾寡,定危治亂,反而是“輟民之事,靡民之財”,此“非仁也,非義也,非孝子之事也”(《節葬下》)。誠如錢穆所言:“過度的禮儀是人類生活中的一種奢侈,尤其是儒家主張的葬祭之禮,剝奪活人的生活資料來供奉死人,這難道不是一種奢侈嗎?”[   錢穆:《中國思想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第22頁。]當是時,由儒家鼓吹的葬儀的奢靡之風愈刮愈烈,墨子之所以非儒,起因就在于儒術“其禮煩擾”,“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淮南子·要略》)。鑒于儒術之弊、喪葬之繁不但妨害君子聽治、庶人從事,還糜費錢財,墨家提出了包括薄葬、短喪等內容的節葬主張:“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且猶尚有節;葬埋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獨無節于此乎?”(《節葬下》)其“葬埋之法”為:“棺三寸,足以朽骨;衣三領,足以朽肉;掘地之深,下無菹漏,氣無發泄于上,壟足以期其所,則止矣。”(《節葬下》)

非樂,也是節用思想的應有之義。統治者的淫逸靡靡之音,“將必厚措斂乎萬民”,加重人民的負擔,“虧奪民衣食之財”,“使雄不耕稼樹藝,雌亦不紡績織纴”(《非樂上》),造成社會財富的極大浪費。在對待禮樂方面,心憂天下之匱乏的墨子甚至表現出強烈的矯枉過正的傾向。“邑號朝歌,墨子回車”的典故,表明了墨子與淫樂決絕的態度。頗有音樂素養的墨子非樂,非不知樂,亦非反對音樂本身,而是反對上流社會為了耳目之娛的繁禮淫樂,以救世之急。所以,“子墨子之所以非樂者,非以大鐘、鳴鼓、琴瑟、芋笙之聲,以為不樂也;非以刻鏤華文章之色,以為不美也;非以芻豢煎炙之味,以為不甘也;非以高臺厚榭邃野之居,以為不安也。雖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樂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萬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為樂非也!”(《非樂上》)在浮華世風勁吹的今天,墨子的非樂思想,更似黃鐘大呂。勞苦大眾迫切需要的,是雪中送炭的必需品,而不是錦上添花的奢侈品。禮樂,如同一樹鮮花。假如因為醉心于鮮花而耽誤民生,那么,頗具悲天憫人情懷的墨子,寧愿忍痛割愛,打落頗具審美價值的朵朵鮮花。墨子喜樂,然而非淫樂之耽民眾之生計也;猶人之愛繁花似錦,卻非繁花之醉人而忘本也!

墨家節用、節葬、非樂的目的,是在底層民眾連基本的生活需求都無法保證的情況下,適度限制統治者的揮霍和浪費,以便把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衣食之財”的生產中去。故此,墨子把節用看成治國的根本大政。

4.天必賞善,鬼可罰暴,順道則昌悖道亡

根據墨學邏輯,兼愛的終極哲學歸因,是天志、明鬼。墨子從兼愛理論出發,塑造出“欲人之相愛相利”的上天與鬼神。墨子曰:“天之行廣而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為法,動作有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則為之,天所不欲則止。然而天何欲何惡者也?天必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以其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法儀》)一部《墨子》,言天者278次,言上帝者23次。墨子之天,是兼愛之天,普佑世人之天,而不再是宗法等級觀杜撰的偏愛之天。

墨子旁征博引,說明了鬼神的無所不在。鬼神有明,以正上下,能夠賞善而罰暴。既然如此,就不能像儒者宣揚的“敬鬼神而遠之”,而必須尊天而事鬼:“上尊天,中事鬼神,下愛人。”(《天志上》)既然上天要求人們兼愛交利,那么,“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天志上》)。墨子嚴肅批評唯君是遵的儒者:“以天為不明,以鬼為不神,天鬼不說,此足以喪天下。”(《公孟》)在一針見血地揭示出儒家不相信鬼神卻又擅長裝神弄鬼、終日以玩弄花樣繁多的祭禮為業的矛盾之舉,不過是虛妄的矯飾:“執無鬼而學祭禮,是猶無客而學客禮也,是猶無魚而為魚罟也。”(《公孟》)

與老子之天不同,墨子之天是人格神,是意志之天,是全知全能、無處不在、主宰天地、統御萬類的最高神明。在墨學視野下,天和鬼是規范人們行為的外在力量,因此,天志、明鬼客觀上構成墨家宗教觀的基礎。墨子所創,既是學說,又是宗教。當然,墨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宗教,確切地說是準宗教——一種由傳統的天鬼敬畏觀念演變來的神道設教的準宗教。他堅信:“我有天志,譬若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輪匠執其規矩,以度天下之方圓,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天志上》)那么,天有何志?墨子的答案是:天之志,欲人之兼愛、非攻、尚賢、尚同。至此,我們不難歸結出墨學具有的承載天意的終極使命。墨家關于天的建構邏輯,類似于“本于天而歸于天的易學建構”[   劉長明:《易學建構的生態文明之維——兼論易學生態文明與十九大報告精神的會通邏輯》,《周易研究》,2018年第5期。]。這里,宗教只是墨學的外殼,這個宗教外殼是也僅僅是為墨家苦心構思的社會治理方案服務的。墨子之所以要求“尊天事鬼”,除了“舉頭三尺有神明”的考量外,還在于借助上天與鬼神的力量,為墨學披上一層超自然的“神明”外衣,增強對從平民到君上的威懾力,以提升話語權。

(轉自中國荀子網)

----------------------------

荀子其人其書及其思想(一)荀子其人其書-廖名春

荀子其人其書及其思想(二)荀子的思想與學術-廖名春

荀子其人其書及其思想(三)《荀子》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廖名春

-------------------------------------

劉志軒荀子漫議之一:荀子是誰?

劉志軒荀子漫議之二:評性惡論可怕嗎?

劉志軒荀子漫議之三:如何改變人惡的本性

劉志軒荀子漫議之四:走近圣人的階梯(一)

劉志軒荀子漫議之五:走近圣人的階梯(二)

劉志軒荀子漫議之七:李斯的悲劇

劉志軒荀子漫議之八荀子論天

劉志軒荀子漫議之九荀子何以能論天

劉志軒荀子漫議之十荀子——中國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第一人(1)

劉志軒荀子漫議之十一荀子——中國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第一人(2)

劉志軒荀子漫議之十二禮——荀子的欲望秩序論

劉志軒荀子漫議十三荀子的治世模式

劉志軒荀子漫議十四荀子的義利觀

劉志軒荀子漫議十五獨尊儒術,誰之儒?

劉志軒荀子漫議十六中國歷史文化的一樁最大冤案

劉志軒荀子漫議十八荀子的教育大目標

劉志軒荀子漫議十九音樂之用何在?—荀子的藝術觀

劉志軒荀子漫議二十荀子論兵

劉志軒荀子漫議二十二品德的力量

劉志軒《荀子》電視小說

第 一 章   路漫漫兮歸齊

第 二 章   陰謀與陽謀

第 三 章   三為祭酒

第 四 章   一石激起千重浪

第 五 章   太廟前的較量

第 六 章   年終上計的對決

第 七 章   濟水平叛

第 八 章   人與禽獸

第 九 章   邪惡對正義的審判

第 十 章   智者的悲哀

第十一章   春申君請賢

第十二章   一曲唱別離

-----------------------------------

帝王之術:《荀子》三十二篇

(提醒:必須在荀卿庠讀書會學習三年,荀子嫡系孫面授心法)

勸學  修身  不茍   榮辱    非十二子  非相   仲尼   

儒效  王制   富國   王霸  君道   臣道   致士   議兵  

強國  天論   正論   禮論  樂論   解蔽   正名   性惡 

君子  成相   大略   宥坐  子道   法行   哀公   堯問 

荀子思想評論(2017)   

荀子大一統思想探賾 

《論語》《孟子》《荀子》《素書》《百家姓》《道德經》《金剛經》《韓非子》《武林秘籍》《孫子兵法》《孫臏兵法》《三略六韜》全文整理……

《莊子》《論衡》《春秋》《管子》《墨子》《鬼谷子》《商君書》《尉繚子》《金瓶梅》《推背圖》《素女經》《燒餅歌》《馬前課》《梅花詩》《藏頭詩》《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公孫龍子》《呂氏春秋》《二十四史》《乾坤萬年歌》《黃蘗禪師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墨子與周易
墨子(三)世間種種不值得
戰國風云之諸子百家(一)——社團領袖墨子
戰國風云之諸子百家——俠之大者墨子|太平洋文化
孔德立 | 論荀子辟墨
100位中國歷史人物(11)——墨子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婺源县| 闻喜县| 新兴县| 栾城县| 花垣县| 图们市| 南宫市| 柘城县| 扎囊县| 北宁市| 遂溪县| 富川| 邛崃市| 和硕县| 崇明县| 昭平县| 根河市| 福安市| 阳山县| 彭州市| 芒康县| 高阳县| 富裕县| 湖口县| 临沂市| 舞钢市| 从化市| 通许县| 永州市| 张家界市| 达孜县| 中江县| 迭部县| 临安市| 陈巴尔虎旗| 金山区| 侯马市| 桃园县| 黄龙县| 昂仁县| 荔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