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感覺自己設計的款式或系列差了點什么,導致設計上反復嘗試。終于在交稿審圖的最后一天感覺ok了,興致勃勃的拿去給總監審,然后得到這樣的反饋——“這個不行,這不是我想要的”。
“多久能把圖畫完?能把面料配完?盡快?盡快是多久?”、“這個系列要的款式簡單,隨便搞搞就行了!”、 “要整4天?啊呀~想的不用那么細,差不多就行了??!”
“去趟中大一個下午就沒了,哪有時間畫圖!”“板房動不動就叫這叫那,屁股還沒坐熱又要去板房!” “一會采購過來找一下,還要做款式資料,還要報銷,一天能有一小時給我畫圖不??......”
很多設計師在工作中,習慣讓思維不斷地進行跳躍。刷一下網頁圖片,查一下資料,收一下QQ信息,刷一下朋友圈,回一下微信,再畫畫圖…… 更常見的,是一邊開著電腦微信客戶端聊天,一邊工作。大多數設計師們,都有這個習慣吧?
我錯過了啥?
我要去干啥?
我不做會不會有問題?
想:找圖預計多久?畫圖預計多久?怎么分配時間?
做:按照預想的去做。
你專心找了半小時的參考圖。停下來,打算休息5分鐘再找圖。這時,你打開微信,發現同事找你,希望你給她傳一份資料,你應該怎么做? 這個時候你可以先想想:幫她找這份資料,需要多久? 如果一兩分鐘能搞定,馬上找給她。如果比較麻煩,需要整合,需要從多個位置尋找,那么,回復她:我現在比較忙,一會有空了再弄。然后,把這件事情記在清單上,等有空的時候再去做。
直接做的
想想再做的
瑣碎但不緊急的
當你狀態好,工作環境也好的時候,最適合做創作型工作,比如設計創意、寫東西等等;
當你狀態好,但工作環境比較差(嘈雜,辦公工具限制等情況),最適合做常規型工作,比如找圖、配色、工作溝通等等;
當工作環境好,但你工作狀態不好時,可以做一些總結性的工作,這時候不需要你的大腦有多么亢奮,只需要冷靜思考就可以了。比如周總結、復盤、計劃等等;
如果是狀態環境都不好時,你可以去休息。但有時候工作進度與時間緊迫,不允許你休息時,怎么辦呢?其實我們可以把這個時間也利用起來,做一些整理型的工作,比如工作資料能不能整理清楚、無用的圖片、資料進行刪除等等,為的是后面工作更順利,這些工作反正都是要做,不如趁這個時間做,為后面掃清障礙。
大概十年前一次F先生的設計企劃的過程,就很生動的解釋了這個問題。 接到這個CASE之后,F先生就開始找靈感,看市場,找資訊,收集,整合,歸納,想了不少,大概一周左右,心想可以行動開始做企劃了。 OK,用了兩天做了個大綱,又覺得色彩組合用的似乎不準確,太貼近流行色似乎突顯不出品牌風格,好嘛一下子又推翻前幾天做的色彩重新整合,圖片又重新換,改過之后,發現大綱中有個主題,擔心執行下去有問題。 又推翻了原先的想法重改,又折騰了好幾天。就這樣來來去去,想了太多太多,最后做出來的成品沒多少,一個完整的企劃竟然用了一個半月!上級(總經理)差點沒吐血!
一件事情(確定核心)
兩個步驟(先想再做)
三個清單(合理安排時間段)
先做四分鐘(想好就做不要遲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