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邪正斗爭
首先需要介紹邪和正的概念。邪和幣是兩個相對而又相互關聯的概念。邪,是指致病因素,又稱病邪、邪氣。我們在前面所講述的六淫、七情、欽食、勞倦、痰飲、瘀血以及外傷,蟲獸所傷等,凡是能使人體發病的因素,都可以稱為邪。正,是指人體正常的機能活動和抗病能力,也稱為正氣。正氣包括的內容也是相當廣泛的。比如,風寒之邪侵想人體,首先作用于體表,而體表就有衛外的功能,中醫≯稱
之為衛氣。經絡之中具有的正常的生理功能,稱之為終之氣,也稱為經氣。臟腑又有臟腑之氣,也稱之為臟氣。心有心氣,肺有肺氣,肝有肝氣,脾有脾氣,腎有腎氣等等。象衛氣、經氣、臟氣等都屬于正氣的范疇。每一臟腑,每一經絡,每一器官都具有不同的抗病能力,同時,又共同的組成了正氣的整體,形成強大的整體的防御系統。
邪正斗爭,就是指機體的抗病能力與各種各樣的致病因素的斗爭。這種斗爭不僅關系著疾病的發生,而且直接影響著疾病的發展與轉歸。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講,疾病的過程也就是邪正斗爭的過程。分析病機,就是要分清邪氣的進退和正氣的強弱,以及了解邪與正斗爭的關系變化。
1、邪正斗爭與發病
我們的機體發生病變的原因和條件是什么?這是人們非常關注的問題。如果把這個問題搞清楚,就能采取積極的措施預防疾病,維護身體的健康,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既使發生了疾病也能采取有效的治療辦法,使身體盡快地恢復健康。所以中外醫學家對這一重大間題都進行過深入地研究,并從不同的角度做了科學的闡述。
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主要關系到兩個方面:一是人的機體功能出現紊亂,正氣相對的虛弱;二是邪氣對人體的影響。人類的生命活動是非常復雜的,是經過億萬年與外界各種因素相斗爭,相適應,逐步地進化而來的。人體本身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抵抗各種病邪的能力,人體在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下,本來可以自主地恢復和保持機體的內環境的穩定狀態。如果致病因素的刺激,大大超過了機體的調節適
應能力,或者是機體內部抵御病邪的能力降低了,以及平素體質上的某些陷,都可以導致疾病的發生。所以說,疾病的發生,就是在一定的條件下邪正斗爭的反映。
中醫的發病學很重視人體的正氣。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體的正氣旺盛,邪氣就不容易侵入,人體就不會生病。這在《素問·刺法論》中就講過“正氣存在,邪不可干”。只有人體的正氣出現虛弱,不足以抵抗外邪的時候,邪氣才能乘虛而入,侵犯到人體,就發生疾病。《素問·評熱病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就是講的這個意思。這充分地說明,人體抗病能力很強,即使有某些致病的因素存在也不會發。例如,在某些傳染病流行的時期,同時都有接觸史,可是有些人發病,而有些人則不發病再比如,我們體內的某些部位存在著致病因素,但是并不一定就發病,可是一旦由于某種原因,機體的正氣出現虛弱,抗病能力降低時,存在于體內的致病因素就猖獗起來,引起疾病的發生。同時,人體某一部位的正氣不足,又能決定著機體對某種致病因素的易感性。這不但在中醫理論中早有論述,就是在臨床實踐中也是屢見不鮮的。例如吳德漢在《醫理輯要》這本書里有過這樣的記載:“要知易風為病者,表氣素虛易寒為病者,陽氣虛弱’易熱為病者,陰氣素衰;易傷食者,脾胃必虧;易勞傷者,中氣必損。須知發病之日,即正氣不足之時”。明朝末年的吳又可在《瘟疫論》中對這個問題以飲酒過量而醉的例子,形象而深刻地說明同時都是醉酒,但醉酒后的表現不一樣。人體受邪之后,發病的癥狀也各有不同,這是什么原因呢?吳又可說這是“因其氣血虛實之不同,臟腑稟賦之各異”。可見人體正氣強弱不一,決定著不同疾病的發生。例如,同一個地區,同一個時期流行的感冒,雖然病因、時間、地點相同,但臨床表現可以見到很多不同的類型。除去可以見到感冒所共有的發熱、咳嗽、頭身疼痛等癥狀外,有些患者則是鑿嗇惡寒比較明顯,口不渴,尿清長;有些患者則以口干、便秘、尿黃短少比較突出’有些患者又可能出現胃脘痞滿、頭重如裹、肢體倦怠、舌苔厚膩等。這就足以說明人的機體情況不一樣,其發病的癥狀也不同,并且往往決定著疾病的發展過程和證候類型。我們強調了正氣在發病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是忽視病因的作用。如果沒有病因的存在,也不會發生疾病,甚至說世界上還沒有無病因的疾病。某些病因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金刃蟲獸所傷,或者大疫流行,就不可避免的要發生疾病。我們也要清楚地認識這一點。
所以《內經》對養生防病的間題一再強調“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避其毒氣”,就是這個道理。因此,邪氣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但是,人體發病后所表現出來的證候輕重,除了平素體質因素以外,又往往決定感受邪氣的輕重。一般來說,邪氣輕則病輕,邪氣重則病重。同時,病邪侵犯人體,病位不同,發病的證型也會有所不同。
《靈樞·刺節真邪》中曾做過論述:“虛邪之中人也,灑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內搏于骨,則為骨痹。搏于筋,則為筋攣。搏于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搏于肉,與衛氣相搏,陽勝者則為熱,陰勝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于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留而不去,則痹。衛氣不行,則為不仁。”
《靈樞·五邪》又說:“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背。”“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邪在脾腎,則病肌肉痛。陽氣有余,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饑;陽氣不足,陰氣有余,則寒中腸鳴腹痛。”“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仆。”從以上這些論述,可以知道,邪氣侵犯人體部位不同,可出現不同的疾病。
綜上所述,歸納出以下幾點:
正氣強盛,邪氣較弱,正能勝邪,不容易罹惠疾病,既使患病,也容易痊愈,如果邪氣偏盛,正氣虛弱,常可發病,并且容易形成邪氣深入,病勢加重。
疾病的證型與感邪性質有著直接關系。感受陽邪,多為實熱證;感受陰邪,多為寒實證。
疾病輕重與感邪輕重有著重要關系。除正氣強弱的因素外,邪氣輕,多病勢輕;邪氣重,多病勢重。④疾病與邪氣侵犯人體部位有著密切關系。病邪所中部位不同,病證亦有區別。
總之,人體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根據邪氣是發病的重要的客觀條件。
2、邪正斗爭與虛實變化
從疾病的開始階毀,一直到疾病的最末階段,自始至終貫穿著邪正斗爭。其斗爭的形式是互為消長的。一般的說,正氣增長則邪氣消退,而邪氣增長則正氣消減。正是由于邪正的消長變化,患病的機體就會反映出虛實不同的病機和系列證候,這就是《素問·通評虛實論》所說的,“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實:主要指在邪正斗爭中邪氣亢盛,并以邪氣盛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一種病理反映。疾病在這一階段,正氣雖然相對不足,或者說體內臟腑雖然存在著功能失調的悄況,但懸正氣并沒有發展到嚴重虧虛的程度,所以邪氣亢盛,正氣仍能與之激烈抗爭,在這邪氣盛,正氣與之抗爭時所表現出來的病機、病證,就為實。
由于邪氣的性質不同,病程的前后不一,以及發病部位的區別,實證的病機和證候就很不一樣。以外感病為例,在病程的初起和中期,多表現為實證,六淫之邪侵襲人體,在發病初、中期階段,正氣奮起與之激烈抗擊,就會出現發熱。如果感受的邪氣過盛,邪正斗爭就更加激烈,發熱的程度也就越高,邪氣較輕,發熱也就較低。如果疾病發展到后期,正氣戰勝邪氣,邪氣消退,發熱癥狀也就自然消失了。
或者是邪氣未退,而正氣虛弱,無力與邪抗爭。也會出現發熱消失,這是病情惡化的趨向。臨床上常常可以見到高熱的病人,體溫突然降低,甚至出現四肢厥逆,冷汗出等證,這就是正不勝邪的危險現象。另外,機體的不同部位,感受病邪后出現的癥狀也是有區別的。例如:熱邪內陷心包,暑穢、痰濁之邪蒙蔽心神,就出現煩躁、神昏、譫語,乃至于昏迷。邪氣侵入肺臟,肺的宣肅功能受到影響,就會出現咳嗽、痰盛、喘息、氣粗。
實邪積于腸胃,可見有腹滿脹痛拒按、大便秘結或滯下不爽。水濕之邪潴留于內,可造成水腫、臌脹、小便癃閉等證。這些都是邪氣過盛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病理變化。
虛:邪正斗爭的另一個病理改變就是虛。虛是與實相對而從病機上分析,主要指正氣不足,是以正氣虛損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一種病理反映。正氣不足的形成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先天不足,或者是素體虛弱;一是在疾病的邪正斗爭進程中,邪氣戰勝正氣,使正氣逐漸消減而導致虛損。多出現在疾病的后期,以及各種慢性疾病中。例如,大病久病可以傷津耗氣;大汗可以亡陽亡陰大吐大利,可以損及津液;大出血又能使氣血被耗等等。這些內容都屬于“精氣奪”之列。由于正氣虛弱,生理功能衰退而出現病理改變,從臨床癥狀上可以見到面色蒼白或萎黃無光、精神萎靡、疲倦無力、心悸氣短、四肢不溫、易汗怕冷或五心煩熱、夜寐盜汗、大便滑脫、小便失禁、脈象虛弱無力等。當然,這里所列舉的癥狀,都是虛證的典型癥狀。根據人體正氣虛弱程度不同,臨床癥狀可有輕有重,有多有少。同時身體的不同部位,不同臟腑的虛損程度不一樣,又可以表現為某一部位或某一臟腑的虛證。
邪正斗爭的消長變化,可以產生虛實的病機,但在復雜的疾病發展過程中,純屬虛,或屬實的病理改變并不多見。而多呈現為虛實相兼,虛實轉化。從病機變化上說,病人的機體內,在同一時期存在著正虛與邪實兩方面的病理改變,因而癥狀上可以見正氣不足的虛證,也同時見到病邪亢盛的實證,這就叫做虛實相兼,或是稱為虛實夾雜,也可以稱虛實錯雜。如果在疾病的開始階段是實證,隨著病勢的變化,或由于治療“祛邪”,或正氣與之抗爭,使得邪氣漸去,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正氣也被耗傷,而轉變虛證。這一病機過程,稱為由實轉虛。反之,機體本虛,臨床上呈現的也是虛證。但由正氣不足,功能低下,體內氣血津液運化失常,也常常釀成實證。如肺氣虛弱,脾腎不足,氣化功能失司,水濕代謝反常,變化成為水濕內停的實證。這一病機變化過程,中醫又稱為由虛致實。
從以上講到的內容,可以提示我們臨床上詳審病機,掌握邪正斗爭的消長,分析虛實的變化,為制定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案提供依據。實證者以祛邪為主,虛證者以扶正為主虛實錯雜又當扶正與祛邪兼施。
3、邪正斗爭與疾病的轉歸
疾病轉歸,是指病勢發展的趨向。從總的來說,疾病的轉歸一是向著好轉而痊愈的方向發展;一是向著惡化甚至死亡的方向轉化。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轉歸,關鍵在于邪正斗爭的變化。如果正勝邪退,疾病趨于好轉而痊愈,邪盛正衰,疾病趨于惡化而死亡。可見,疾病過程中,正氣與邪氣的不斷斗爭,決定著人體的生死存亡。這就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正勝邪退:在正與邪的斗爭中,如果正氣充實,機體抵抗力強壯,即使發生疾病也比較輕淺,病程也短暫。就是病情較重,病位在里的話,如果邪正斗爭向著有利于機體的方面轉化,正氣逐漸恢復,就會逐漸戰勝邪氣,正氣完全恢復,就能全部戰勝病邪。由于正氣對邪氣戰而勝之,使病邪對人體的不良作用還漸消失或終止,臟腑氣血的生理功能迅速地得到恢復,機體內環培在新的基礎上獲得了新的平衡則疾病即告痊愈,身體恢復健康。例如,人體感受了風寒之邪得了感冒,雖然病邪從皮毛或口鼻侵入到人體,如果正氣不虛,不但能使病邪僅僅局限在肌表、經絡,不得深入體內,同時很快地把病邪驅散出去,迅速地痊愈。就是嚴重的疾病,之所以能夠痊愈,其中的病機演變,也是正勝邪退的過程。
那么,怎樣才能使邪正斗爭向著正勝邪退的方向轉化呢?主要是通過扶正與祛邪兩大法則來實現。機體的陰陽氣血的平衡遭到破壞而發生疾病,但自身有著恢復調節平衡的能力,正氣得到恢復,自然可以進而戰勝病邪。我們醫生所采用補法的治療手段,就是幫助機體的正氣盡快得到恢復。
邪氣之所以消退,是由于病邪在體內被正氣所戰勝,或者是被正氣驅除體外。六淫之邪侵犯體表,通過汗出從表散解,宿食、痰飲積留于胃,又通過嘔吐使病邪外出;如腸胃實又可攻下通便,使之從大腸排出水濕內停,以利小便的途經,使水濕從小便而出。就是咳嗽,也是排痰外出,不致留邪于肺的生理功能。另外,外科瘡瘍的排膿祛腐,兒科痘疹的表散,也都屬于使邪外出,以達到邪退的目的。
邪勝正衰:在邪正斗爭中,如果邪氣強盛,正氣虛衰,不能將邪氣戰而勝之,邪氣更加猖獗漫延,使正氣更加耗損,臟腑氣血功能紊亂,病勢就會日趨惡化。如果到了正氣亡竭,臟腑衰憊,無力抗邪,甚至到了機體“陰陽離決”的時刻,人的生命也就到了垂危,或者死亡的最后時刻了。
從邪正斗爭與發病,邪正斗爭與虛實變化,邪正斗爭與疾病轉歸的三部分內容,可以看出,邪正斗爭與消長可以決定疾病的發生,決定著病變的性質,也決定著疾病的發展轉歸。總的來說,發病的原因和條件,在于邪與正兩個方面。
邪氣盛就會出現實證,正氣虛則成為虛證;正勝邪退則病退,正虛邪勝則病進。因此,在辨證論治中,要緊緊把握住邪正消長的病機,正確運用扶正與祛邪兩大治療法則,就能使正氣得以恢復,邪氣能夠消退,病勢向著好轉、痊愈的方轉化。這是治療的根本目的。
(二)陰陽失調
陰陽失調,是指人體在疾病過程中,由于機體內陰陽偏盛偏衰失去相對平衡,所出現的陰不制陽,陽不制陰的病理變化;同時它又是臟腑、氣血、營衛等相互關系失調,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氣機運動失常的概括。這里所講的陰陽失調,是人體發病的重要病機,不論哪種病證,都會影響到陰陽相互關系的變化。反之,陰陽失調又是各種病證的基礎。由于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或飲食勞倦等各種致病因
素作用于人體,都必須通過機體內部的陰陽失調,才能形成疾病,所以說,陰陽失調又是疾病發生、發展的內在依據。
中醫認為,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著對立統一的協調關系的結果。在正常生理狀態下,陰和陽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面而單獨存在,這就是獨陽不生,孤陰不長的道理。而它們之間不僅以對方為存在的條件,同時之間又互相制約,保持著相對平衡。這種平衡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于“陽消陰長”,“陰消陽長”互為消長的運動變化之中。正是由于機體內陰陽維持著動態平衡的統一體,才能推動生命規律沿著健脈的道路上發展。如果陰陽的相對平衡遭到破壞,也就是陰陽的偏盛偏衰超過了正常生理的相互制約的能力和互為消長的限度,便成為病理狀態。
陰陽偏盛偏衰的病機變化可表現為寒熱。八綱辨證中的辨寒熱,實際上就是辨陰陽的盛衰。因為寒熱是陰陽偏盛偏衰的具體表現,從病機上說,陽盛則熱,陰盛則寒。
陽盛則熱的形成可由于:
①感受溫熱之邪。溫熱之邪為陽邪,陽邪侵犯人體后最容易損傷陰精,而產生陽氣亢盛的熱性病變。這是外來陽邪,內有陽盛的熱證。
②陰邪從陽化熱。雖然是感受寒濕陰邪,本應傷及人體陽氣,但是由于人體素有陽氣偏盛,陰氣不足的內在基礎,常常使陰邪從陽而轉化為熱證。③情志化火。七情內傷,郁結日久,可以耗傷陰精,使陽氣偏盛,產生內熱的病理變化。④寒證轉熱。這是指先見寒證,后見熱證,熱證出現之后,寒證便逐漸消失,就是寒證轉熱。寒證轉熱是在一定條件下才能轉化,關鍵在于邪正斗爭的變化,只有人體正氣充實,陽氣亢奮,原有的寒證才能從陽化熱。以上四點所產生的熱證多為實熱。
陰盛則寒的形成可由于:
感受寒濕之邪。寒濕之邪為陰邪,陰邪侵犯人體后最容易損傷陽氣,而產生陰氣偏盛的寒性病變。這是外受陰邪,內有陰盛的寒證。
熱證轉寒這是指先見熱證,由于正邪斗爭,正氣不能戰勝病邪,陽氣耗傷,原有的熱證逐漸消失,反而轉化為寒證。陰陽偏盛偏衰的病機變化還可表現為虛實。陰陽失調所出現的虛實,主要是指陰陽本身的病變,這就是陰虛和陽虛。
陽虛(陽氣偏衰),是指陽氣虛損,機能減退或衰弱,熱量不足的病理狀態。
形成陽虛的主要原因:
①素體陽氣不足;
②久病損傷陽氣;
③陰邪侵犯,傷及陽氣;
休內陰氣偏盛,損及陽氣。陽氣不足,陰氣相對偏盛,是陽虛的病機特點。結合臨床,則多出現衛陽不足,陽虛則寒,脾腎陽虛等病理改變。
衛陽不足,是陽虛的一種病理反映。由于陽虛不能固護肌表,衛外功能有所減弱,導致病邪有可乘之機。同時,也答易形成營陰外泄的病證。另一方面,衛陽不足,肌表、血脈失于溫煦,也就是出現陽虛生外寒的病理變化。衛陽不足的證候,可見面色恍白,畏寒肢冷,肌膚不溫,喜得衣被,暴熱則舒。或有自汗,或易感冒風寒。
陽虛則寒。陽氣虛衰,陽氣不能制陰,陰氣相對偏盛,
形成陰寒內盛。陽氣失去溫煦,則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也隨之減退;陽氣不能鼓動血脈,則氣血運行遲緩;陽不化氣,則水濕容易停潴。臨床證候,除可以見到面色眺白,畏寒肢冷以外,還可見到喜靜踡臥,神情萎靡,少氣乏力,小便清長,下利清谷,脈象沉遲,舌質淡。陽虛則寒的病機關鍵在于虛、寒兩個字。這與陰盛則寒的病證,應該詳加辨別。陰盛則寒,主要在于寒,而虛象并不明顯。
脾腎陽虛。脾陽不運,腎陽虛衰,在陽虛的病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脾的陽氣虛損,常常是由脾氣虛損發展而來,或者是由于腎陽虛衰,使脾失溫煦而形成脾陽虛。脾陽不足則寒從內生,出現脘腹冷痛,下利清谷等證;健運無權,則氣血生化之源不足,可見面色萎黃無華、舌淡面白毛發不榮等證脾陽虛則水濕不運,可形成水濕內停,或生痰成飲,或水溢肌膚、四肢,出現水腫等證。脾陽虛,常合并出現脾氣虛,即中氣不足,升舉無力,內陷下脫,或氣虛不能統血,或升清降濁失司等病理變化。腎陽為諸陽之本。腎陽不足,主要表現在生殖機能減退或水液代謝障礙。可出現陽萎早泄,精冷不育。婦女帶下清稀,性欲減退,閉經不孕。或出現小便不利,滴瀝不盡,腰脛虛冷,或為水腫。如果脾腎之陽俱虛,亦可見下利清谷、五更泄瀉、水腫、癃閉之證。
陰虛(陰氣偏衰),是指機體精、血、津液等耗傷及陰不制陽,導致陽氣相對偏盛,人體機能呈現虛性亢奮的病理狀態。
形成陰虛的主要原因:
①素體陰氣不足
②久病耗傷陰液;
③陽邪侵犯,傷及陰液;④五志過極,化火傷陰等。陰液不足,陽氣相對偏盛,臨床呈現虛熱證候。
這是陰虛的病機特點。
陰虛證,由于陰虛不能制陽,則虛陽偏盛而化熱,熱則淺表脈絡充血,所以出現口唇色赤、兩顴發紅、舌紅少津。
陰虛必然產生內熱,所以出現潮熱骨蒸、五心煩熱。虛熱迫津外泄,常可出現盜汗。熱擾心神,則神志不安,少寐夢,心胸煩躁不寧。陰虛血少,虛熱內動,就形成脈細而數的征象。
具體到五臟,可以各有陰虛之侯。例如,心陰虛,肺陰虛,胃陰虛……。其屮以肝腎陰虛,在形成人身陰精虧虛的病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腎陰為諸陰之本。腎陰虧虛,可形成陰虛內熱,陰虛火旺及陰虛陽亢等證。在臨床上除了見到上述陰虛證候之外,還可見到頭面烘熱、眩暈、耳鳴、耳聾、陽萎、遺精等證。臨證時,應該詳加辨別陰虛則熱與陽盛則熱的不同點。陰虛則熱的關鍵在于虛、熱二字,而陽盛則熱,是以熱為主,虛象并不明顯。
陰陽偏盛偏袤的病機可以發展為陰陽俱虛。陽虛或者陰虛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又常常是相互影響。陽氣虛弱可以累及到陰精化生不足,這是陽氣不生而陰氣不長的道理。如果是陰氣虛弱也可以累及到陽氣化生不足,這其中的道理是陰氣不長而附氣不生。這些病理變化過程,常常稱之為陽損及陰,陰損及陽,發展的結果是陰陽兩虛。
陰陽偏盛偏衰的病機還可以導致陰盛格陽和陽盛格陰。這是由于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由于陰寒過盛,陽氣虧虛,陰寒把陽氣格拒于外,呈現出真寒假熱,或者稱之為陰證似的癥狀。雖有身熱,但按之胸腹部并不灼手,反而愿意蓋上厚被,得熱則舒;面部雖有紅赤,但多在兩顴,并不滿面通紅;口渴而喜熱飲,脈大而無力。并且具備四肢厥冷、尿清、使溏等真寒證侯。陽盛格陰則是陽熱內盛,陰氣虧底,阻熱把陰氣格拒于外,呈現出真熱假寒,或者稱之為證似陰的癥狀。其臨床表現是一派實熱證,但可以見到手是逆冷,脈象反沉的假寒現象。陰盛格陽和陽盛格陰,多是在疾病發展到病情危重的階段,才會出現的病理變化。
陰陽偏盛偏衰惡化的結果則是亡陰、亡陽。到了疾病的垂危階段,由于陰氣逐漸被耗竭而不能自復,則出現亡陰;如果陽氣損傷殆盡而不能自生,則出現亡陽。就是在急性病中,往往由于高熱大汗,劇烈吐瀉,失血過多等原因,使陰血大量丟失,也可導致急性亡陰,繼之則很快出現陽隨陰脫,而出現亡陽的危候。如不及時給予正確的搶救,就迅速發展為“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的地步,人的生命活動也就停止了。
陰陽失調的范圍還包括臟腑、經絡、氣血、營衛等的病理改變。請結合本叢書有關分冊的內容進一步理解。這里只是從機體的整體和疾病進程的基本規律上加以闡述。足可以看出,陰陽失調的病機是疾病的內在根據和病理基礎,它貫穿在一切疾病發生、發展的始終。正如《景岳全書·傳忠錄·陰陽篇》所說的:“醫道雖繁,可一言以蔽之,曰陰陽而已
(三)氣血失常
氣血失常,是對氣、血不足及其生理功能異常等病杌變化的概括。氣和血是構成和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如果氣血不足,或者氣血功能失調,常常引起各種疾病。正如《素問·調經論》中所說的,“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素問·舉痛論》中還強調了氣的作用,“百病生于氣也”。因此,氣血失常是發生疾病的重要病機。為了敘述方便,我們從氣的失常,血的失以及氣血同病三方面進行介紹。
1、氣的失常
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難經·八難》:“氣者,人之根本也”。張景岳《類經·攝生類》說:“人之有生,全賴此氣”。氣在生理機能上,有著推動、激發臟腑、經絡、血、津液的運化作用;體內各臟器能正常地發揮著生理功能,也要依靠氣的溫煦作用,機體的防御作用,也是在氣的參與下完成。正如《素問》所說的,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氣還有著固攝血和津液的作用。
通過氣的運動與臟腑、經絡生理功能相互協調共同完成氣化作用。劉果氣的推動、溫煦、防御、固攝等作用減弱,或者失去正常,必然引起機體病理改變。
氣虛。形成氣虛的原因,一是由于氣的生成不足,二是氣被耗傷。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于調養,臟腑功能失調等,是導致氣的生成不足的重要原因。氣被耗傷,多由于勞倦內傷,大病傷氣,久病耗氣。氣虛的病理狀態,可以出現五臟氣虛功能衰退,機體抗病能力下降。臨床表現多為虛損不足的癥狀。肺氣虛則呼吸微弱或氣促低怯,語言低微。脾氣虛則精神疲憊,肢體倦怠,浮腫。心氣虛則心悸。肝氣虛
則筋緩無力。腎氣虛則頭暈、腰膝酸軟。衛氣不足則易自汗,易于感冒等等。
氣陷,是氣虛病機的一種,以氣無力升舉為主要特征的種病理狀態。中氣虛陷,可有腰腹重墜,便意頻頻,甚者可有氣陷昏厥。不能升提內臟,可有脫肛、子宮脫垂和內臟下垂等證。氣虛與氣陷都可以呈現舌質淡胖,脈象微弱。
氣滯,也稱為氣郁。主要由于情志內郁,氣機不暢,或由于痰濕、食積、瘀血等有形之物阻滯氣機,進而導致局部或全身的氣機郁滯,功能障礙。臨床特征以脹痛為主。脹悶疼痛,時輕時重,或者痛無定處,得噯氣、矢氣則脹痛減輕。肝郁氣滯則脅肋脹滿。脾胃氣滯則脘悶、腹脹、納呆、矢氣。肺氣壅滯則咳嗽、喘高息涌。心氣郁滯則左胸憋悶、脹痛。引起全身氣機郁滯不暢,則會出現血液循環、津液運化的功能障礙。
氣逆,是指氣機不下,臟腑之氣逆上的病理狀態。最常見于肺、胃、肝三個臟器的氣逆。肺主氣,又主肅降,肺失肅降,氣機上逆,出現咳逆、喘息。胃氣主降,以通為順。如果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就會出現噯氣、呃逆、惡心、嘔吐等證。肝主疏泄,條達為順。如果肝氣郁逆,則有頭暈、頭癇、目眩、目赤、昏厥等證。
氣閉與氣脫,是氣機功能失常的嚴重狀態。臨床表現多為厥、脫重證。
形成氣的主要原因,或由于觸冒穢濁之氣,病邪外阻,正氣內閉;或由亍外感熱病,熱盛閉阻;或由于大怒、過喜、精神昏閉而厥。凡屬于臟腑之氣不能宣通,郁閉于內,功能礙者,多為氣閉。
氣脫,可見于各種病證的危重階段。或由于正不勝邪,正氣竭,氣不內守或由于失血、大汗等證,形成氣隨血脫或氣隨湋脫。氣脫實際上就是機體功能突然衰竭的虛脫病變
2、血的失常
血的病理變化,常常表現為血虛、血瘀、血寒、血熱。
血虛,多因生成不足,失血過多,或久病耗傷而形成的。血其有營養和滋潤仝身的生理功能。因而,血虛則機體失榮失養,功能逐漸減退。血虛不能營潤頭面,則面色、眼瞼、唇淡白無華;血虛不能充養肌膚,則消瘦、皮膚蒼白、毛發枯燥、四肢麻木;心血虛少,則心悸怔忡、失眠;肝血不足,則頭暈、目昏、兩目干澀、周身乏力。婦女血虛,則月經后期,經血量少而色淡,甚至形成閉經。
血瘀,是指血液的運行遲緩或滯澀的病理狀態。形成血瘀的原因:氣機阻滯,影響到血行受阻;或氣虛不能鼓動血脈,致使血行遲滯y或痰濁水飲阻于脈絡,血行不暢;或寒邪入血,血遇寒則凝,瘀阻脈中;或邪熱入血,煎熬陰液,血燥而結。或跌仆外傷,脈綹受損,血液瘀結。也就是說,血瘀可以出現在外感、內傷的各種病證中。只要是形成血行遲綏或滯澀受阻的病態,就可以認為構成了血瘀的病機。血瘀的臨床特征以疼痛為主。多在人體某個部位上腫脹刺痛,痛有定處,或可見有形之物,如局部紅腫、青紫,或有癥塊,按之疼痛。某些出血疾息也有因血瘀而形成。這是因為正常血行脈道瘀阻,血不歸經,溢于脈絡之外,出現嘔血、衄血、便血、尿血,或婦女崩漏諸證。瘀血為患,全身征象可見到面目黧黑,肌膚甲錯,唇舌紫暗,或有瘀斑,脈多澀象
血瘀的病理產物是瘀血。瘀血又能成為病證的原因,瘀血阻于脈絡之中,進一步加重了血瘀病機的形成。同時,瘀血也能進一步阻滯氣機暢達,造成血瘀氣滯證。還能影響臟腑、經絡功能以及水液代謝的障礙。由此看來,血瘀是病機的重要內容,在臨床上,詳審血瘀的成因、病位及其變化規律,對辨證施治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血寒,是指血液得寒而凝澀不行的一種病理狀態。血寒的形成,不外兩個方面:一是寒邪外侵,寒入血中;二是機體陽氣衰微,不能溫煦血脈,陰氣偏盛,寒從內生,血液運行遲滯。這兩種形成過程,雖有不同,但其結果都表現為血寒則凝的征象。不過是前者為實證,后者為虛證而已。臨床表現,也以疼痛為多見。畏寒,四肢脈冷,得熱則舒,面色及膚色晦暗,或有陰疽,癥塊,脈象常為沉遲、緊、澀。
血熱,是指血中有熱,血行期速的病理狀態。血熱的形成;一是外感熱病,邪熱入血,或者是雖為陰寒之邪,但是入里化熱,蘊于血分;二是情志郁結,五志變化過極而化火,熱從內生:三是機體陰液不足,陽氣亢盛,虛熱傷血,可表現出不同的病證。如出血性疾患,由于血熱沸蕩,血行加速,血不循徑,溢于脈外,或吐,或衄,或肌膚溢血,或崩漏下血。血熱也容易耗傷營血及陰液,呈現出血熱兼有血燥陰虛的特征。血熱也是形成血瘀的重要原因。血,本應得熱而行,甚至血熱妄行,這一病理變化是容易理解的。但對于血熱演變為血瘀,常常缺乏足夠的認識。實際上熱入血中,最易耗傷營血、陰液,血燥津涸,使咖液循環不暢,而成血瘀之證。
至于血被邪熱煎熬成塊,更是形成血瘀的直接原因。這在臨證中并不罕見。外感熱病重證,以及到了病勢危篤階段,常可出現血瘀的證候。因此,治療上僅僅應用清營涼血解毒之劑,往往很難奏效,如果酌加活血化瘀之品,則可收到較好的療效。
3、氣血同病
氣和血之間有著互根互用的關系,二者功能協調,共同維系著人體的生命活動。氣對于血,具有推動、溫煦、化生、統攝的作用;血對于氣,則具有湍養、運載等作用。如果氣發病變,必然影響到血,反之,血病則會累及到氣。氣和血也常常可以同時出現病變。因此在分析氣血失常的同時,應該深入地市視氣血同病的病機。
氣滯血瘀,是由于氣滯而致血瘀的病理狀態。常常是氣滯在先,相繼形成血瘀,其證候,又多是氣滯證與血瘀證并見。臨床表現脅肋脹悶,刺痛拒按,或有痞塊、瘀斑,婦女可見經閉或痛經、經色紫暗、夾有血塊,脈弦、澀,舌質青紫,瘀點。氣滯血瘀,多與肝臟有關。這是因為肝主疏泄,條達氣機,倘若疏泄失度,氣機郁滯,病深不解,則血行不暢,終致血瘀。我們在臨床上也會遇到先有血瘀,后有氣滯,而成血瘀氣滯者。這種情況多見于外傷血瘀,心脈瘀阻,阻礙氣機,而成氣滯。
氣虛血瘀,是氣虛運血無力,血行遲滯的病理狀態。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虛常易帥血無力,或不能鼓動血脈,血液循行也就遲緩、瘀滯。臨床表現以氣虛兼見血瘀證為主要特征。氣滯血瘀為實證,氣虛血瘀為虛中夾實證,病機的區別在于氣滯與氣虛,鑒別要點也主要在于氣滯證與氣虛證。
氣血兩虛,是指氣虛與血虛同時存在的病理狀態。形成氣血兩虛的病機過程,可以是氣血同時受損,也可以先有氣虛,陽不生,陰不長,血的生化衰減而致血虛,或是先有血虛,氣隨血耗,再加上血虛后氣失所養,導致氣虛。臨床表現氣虛證與血虛證共見。
氣不攝血,是指氣虛不足以統攝血液,而致各種出血疾患的病理狀態。氣對于血,有固攝的作用,使得血液循脈而行,防止逸出脈外如果氣虛,固攝無力,血不循徑,逸出脈外,就會出現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崩漏諸證。
氣隨血脫,是指大量失血,引起氣脫的病理狀態。因為血有相互依存的關系,大量失血,致使氣無所附,而隨之外脫。甚至發展到陽氣浮越于外的亡陽證。這是異常兇險的證候。如見大出血時突然面色蒼白,四肢厥逆,大汗淋漓,暈厥昏倒,脈微欲絕或浮散無根,便可診為氣隨血脫證。尤其是機體內臟出血,而顯現上述證候者,萬萬不可忽略,防止貽誤救治時機。
(四)津液代謝失常
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具有滋潤和濡養人體臟腑、器官,肌膚、關節的生理功能。津液的代謝,實質上就是津液的不斷生成,不斷輸布,和不斷宜發、排泄的過程。同氣和血一樣,共同維系著機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
所謂津液代謝失常,就是指津液的生成、輸布以及排泄等失去平衡,生理上的相對穩定狀態受到破壞,而發生病理改變。因為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津液代謝失常,必然影響全身,尤其是津液與氣血密不可分,所以津液代謝失常也會引起氣血功能失調。
1、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是指機體津液虧少,滋潤濡養功能不足,產生一系列干燥失調的病理狀態。津液不足的產生原因,有生成不足與丟失過多兩方面。津液來源于飲食水谷,通過胃對飲食的“游溢精氣”和小腸的“分清別濁”,“上輸于脾”而生成。總之,津液的生成依賴于脾胃對飲食物的運化功能。如果飲食量攝取不足,或者是脾胃運化功能障礙,必將引起津液不足。津液丟失過多的原因,多由燥熱之邪,或五志化火,或高熱,或汗、吐、下,或過用辛燥藥物耗傷津液。由于機體內自臟腑,外至肌膚,都有賴于津液的濡養。如果津液虧耗,上不能滋潤口咽,則口燥咽干、唇舌干裂;下不能化生濡潤二便,則溲少便干;外不能濡潤肌膚,則皮膚干燥,毛發枯槁;內不能化生血液,潘潤臟腑,則生內熱,脈象細數,舌赤無津。
還應當指出,津和液雖為一體,但二者的性狀,分布部位,生理功能有所不同,其臨床表現詳細分辨亦有所差異。津較清稀,流動性較大,易于耗散,也易于補充。例如,炎夏多汗,或高熱傷津,每多口渴引飲;若大汗、大吐、大下之后,又容易出現兩目內陷,皮膚干燥,甚至出現轉筋。而液較稠厚,流動性較小,不易損耗,一旦損耗則難以得到迅速補充。例如,熱病后期或久病傷陰,而出現的形瘦肉脫,肌膚干皺無澤,或者抽搐肉晌,手足震顫蠕動,舌光無津,甚者肝風內動,多屬于傷陰脫液。臨床所見,傷津之時,并不一定兼有傷陰液脫,可是呈現液脫時,必然兼有傷津。可以說,液脫是津液不足發展到最嚴重的階段。
津液不足,同時會影響到氣血的功能失調。津液被大量耗傷之后,氣失去依附之體,并且隨著津液大量外泄而暴脫亡失,形成氣隨液脫的病理狀態。臨床表現,不僅有液脫的危候,又有氣脫的險象。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津與血又同源于后天的水谷精微。如果津液虧乏,會形成津枯血燥,虛熱內生的病理狀態。臨床表現:神昏,煩躁,舌質燥裂或舌光無津,或五心煩熱,肌肉消瘦,皮膚干燥,或肌膚甲錯,脈象細數。
津液耗損還可以導致津虧血瘀的病理狀態。這是因為,津液大量虧損,臟腑組織中的津液匱乏,血液中的津液成分也會耗失,血液濃度變調,導致循行滯澀不暢,從而可發生血瘀之病變。臨床表現,除見有津液不足的癥狀,還呈現舌質紫絳,或斑疹顯露,或瘀點、瘀斑等血瘀征象。
2、水液停聚
水液停聚,是指津液的輸布和排泄功能發生障礙,導致津液在體內不正常停聚的病理狀態。津液的輸布和排泄,從臟腑的生理功能上講,關鍵在于肺、脾、腎三臟。津液代謝的調節機制,通過肺的宣發和肅降,脾的運化,腎的蒸騰氣化,以及三焦通調水道,在氣的升降出入,氣化功能的作用下,維持著津液的正常輸布與排泄。如果某一環節發生障礙,或是肺失宣發和肅降,或是脾不運化,或是腎不氣化,或三焦不得通利等等,都會導致津波在體內環流遲緩,或在體內某一部位滯留。其結果,津液不化,水濕內生,釀痰成飲,或者水濕泛溢肌膚,發為水腫,進而可以引起很多種病變。
痰飲,從狹義上說,是一個病證,從廣義上說,又有痰證和飲證之分。痰和飲,皆是臟腑功能失調,水液代謝障礙而形成的病證。
痰證,是指水液凝結,質地稠厚,可停聚于臟腑、經絡,也可停聚肌表的病證。痰阻于肺,引起宣降失常,肺氣不利,出現咳嗽、氣喘、胸悶不暢;痰滯于胃,引起胃失和降,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甚至胃氣上逆,引起脘痞不舒、嘔吐痰涎、頭暈目眩;痰迷于心,心神受蒙,出現神志昏迷,或發癲狂;痰聚經絡,引起經氣受阻,氣血運行不利,出現肢體麻木,甚至半身不遂;痰結皮下、肌肉,引起局部氣血不暢,凝聚成塊,出現瘰疬、癭瘤、痰核等證。以上是從痰停部位上分析,如果從病因上分析,又有風痰、熱痰、寒痰、濕痰、燥痰的區別。詳見表1。
表一,痰癥的病機與病狀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