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麻黃;
別名;龍沙。狗骨,卑相等。
產地;為麻黃植物草麻黃,木賊麻黃或中麻黃草質莖。草麻黃分布于;吉林,遼寧,陜西,等地。烏賊麻黃分布于;陜西西部,甘肅,新疆等地。中華麻黃分布于;遼寧,山東等地。
采摘;夏季。
禁反;體虛自汗,盜汗,虛喘及陰虛陽亢者忌服。失眠者慎用。
毒性;無毒。
類型;解表藥類下的;分屬;【祛風散寒發汗藥】
功效;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主治;風寒表實證,胸悶喘咳,風水浮腫,風濕痹痛,陰疽痰核,
歸經;肺,膀胱經。
用量;2~10克。
對藥;1;【麻黃 桂枝】 5~10 g 發汗解表,適用于風寒表實證。
性;溫。
味;辛,苦。
炮制方法;麻黃:取原材料,除去木質莖、殘根及雜質,抖凈灰屑,切段;或洗凈后稍潤,切段,干燥。
②蜜麻黃:取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淋入麻黃段中拌勻,悶潤,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不黏手時,取出晾涼。每100kg麻黃段,用20kg煉蜜。
③麻黃絨:取麻黃段,碾絨篩去粉末。
④蜜麻黃絨:取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淋入麻黃絨中拌勻,悶潤,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深黃色、不黏手時,取出晾涼。每100kg麻黃絨,用20kg煉蜜。
入藥部位;植物的草質莖。
成品規格標準;
各家對麻黃的論述;
《本草正義》:麻黃輕清上浮,專疏肺郁,宣泄氣機,是為治感第一要藥,雖曰解表,實為開肺,雖曰散寒,實為泄邪,風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溫熱亦無不賴之以宣通。觀于《本草》主中風傷寒,去邪熱氣,除寒熱之說,及后人并治風熱斑疹,熱痹不仁,溫瘧嵐瘴,其旨可見。且仲景麻黃湯之專主太陽病寒傷營者,以麻黃與桂枝井行,乃為散寒之用,若不與桂枝同行,即不專主散寒發汗矣。抑麻黃之泄肺,亦不獨疏散外來之邪也,茍為肺氣郁窒,治節無權,即當惜其輕揚,以開痹著,如仲景甘草麻黃湯之治里水黃腫,《千金》麻黃醇酒湯之治表熱黃疽,后人以麻黃治水腫氣喘,小便不利諸法,雖曰皆取解表,然以開在內之閉塞,非以逐在外之感邪也。又凡寒邪郁肺,而鼻塞音啞;熱邪窒肺,而為濁涕鼻淵;水飲漬肺,而為面浮喘促;火氣的肺,而為氣熱息粗,以及燥火內烙,新涼外束,干咳嗑燥等證,無不恃以為疏達肺金,保全清肅之要務,較之杏、貝苦降,桑皮、杷葉等之遏抑閉塞者,功罪大是不侔。麻黃性質最輕氣味又淡,《本草》雖曰苦溫,亦因其功用而懸擬之,不過言其溫和升發之義耳。乃流俗畏之幾以為大溫大熱之藥,則李瀕湖《綱目》性熱一言誤之也。而繆氏《經疏》更為過甚之詞,競有味大辛、氣大熱之說。不知麻黃發汗,必熱服溫覆,乃始得汗,不加溫覆,并不作汗,此則治驗以來,鑿鑿可據者。且亦惟寒邪在表,乃宜少少取汗,以解表邪之寒熱。若用以泄肺開暗亦且無取平得汗,而奏效甚捷,何況輕揚之性,一過無余,亦必不能大汗頻仍,留戀藥力,釀力巨患。”
《本經》:“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堅積聚。”
《別錄》:主五臟邪氣緩急,風脅痛,字乳余疾。上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惡氣,消赤黑斑毒。
《藥性論》:治身上毒風頑痹,皮肉不仁。
《滇南本草》:治鼻竅閉塞不通、香臭不聞,肺寒咳嗽。
《綱目》:散赤口腫痛,水腫,風腫,產后血滯。
【二】荊芥;
別名 ; 香荊芥,線芥,假蘇,樟腦草,貓薄荷。
產地 ; 為唇形科,荊芥屬多年生植物。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于江蘇,浙江,,江西等地
采摘 ; 夏,秋,花開到頂穗綠時采割,除去雜質,曬干。
禁反 ; 忌驢肉,反河豚,一切無鱗魚,蟹 。
毒性 ; 無毒。
類型 ; 解表藥類下的;分屬;【祛風散寒發汗藥】
功效 ; 祛風解表,透疹,消瘡,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
主治 ; 適用于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
歸經 ; 肺,肝經。
用量 ; 5-10克。
對藥;【1】; 荊芥~~黃芪; 既能益氣同表,又能疏調氣血,荊芥助黃芪補中而兼化郁, 使益氣無滿中之慮,補益而無戀邪之患。
【2】; 荊芥~~防風;10克, 防風辛甘微溫.解表升浮,疏肝泄肺,為祛風要藥。二藥相伍,則疏散風邪之功更捷,舉凡風邪為患,皆當荊防井用,以收除風之效。又因其皆能疏肝瀉肺,故又用于肝熱日久,肺熱郁結,上焦風熱所致的肝熱 頭痛、風火頭眩、肝熱日赤等癥。病雖為熱癥而不避其辛溫者,取其替能解 郁,所謂火郁發之也。【
【3】; 荊芥~~蕪活; 羌活昧辛苦性溫,氣雄而散,昧薄而升.入步陰厥陰氣分,配荊芥以理游風,祛風濕而利關節。羌活專行氣分,荊芥兼能入血.俱善祛風勝濕,合用則有協同作用而為風濕痹痛之要藥。肝經郁熱時又可疏散其郁結。惟當注意實熱或虛火時慎用。
【4】; 荊芥~~黃芩; 黃芩味苦.泄中焦實火,酒炒上行于肺.郁熱上焦,風濕阻 于中上二焦時,以荊芥配黃芩用之最妥。以其既能疏風清熱,又能泄火祛濕邪,故能表里兩解.而治風熱化火,郁于中上二焦者。
【5】; 荊芥~~木賦; 木賊體輕而中空.味苦微溫,能發汗.擅退目翳。目翳的產生多是肝熱郁火,上蒸于目。目為火戶,肝家主之,風熱入于足厥陰肝足少陽膽,必用術賊祛之,配以荊芥者,以其入肝而善祛風熱也。
【6】;荊養~~地榆; 地榆苦酸微寒,性沉而澀八下焦,涼血分,主治腸風、崩中、血痢等因熱郁下迫血分而致出血之疾。凡出血之證,清則血止,過涼則寒凝,甚則血分瘀塞,為害非淺。如配以荊芥,既能清血分之郁熱而止血,又能調和血分以暢氣機。習慣上炒黑用之.如有營衛不和或濕邪留戀則不必妙用。
【7】; 荊芥~~大黃; 大黃大苦大寒,走而不守,蕩滌腸胃,推陳致新,因其性猛,故號將軍.又八血分,有化瘀生新之力,配以荊芥,能倍增其力,且將其引入氣分,既能溫以化瘀活血以通絡,又能避免其攻之過猛,故有表里合用,氣血雙調之功。
【8】;荊芥~~白術; 白術味甘苦溫,燥濕健脾,補中益氣,常用參苓共為補中之劑,今配合荊芥旨在防其滯膈滿中之弊,因荊芥普能宜郁化濕,疏調氣機,疏化升和,故能醒中陽,消痞滿,助運化,增強參術的補益作用。
【9】;荊芥~~川楝子; 川楝苦寒入肝經瀉火解郁,常用于肝經郁熱所致的胃脘痛、少腹痛、疝痛等癥,惟其病機屬熱者方宜,若寒痛則不宜用。川楝為厥陰氣分之藥,配以荊芥,借其升和疏調之力,能增強疏肝解郁之效,更能解除濕邪郁熱,故用金鈴子散時加八荊芥炭,則收效更佳。
【10】;荊芥~~片姜黃; 片姜黃苦辛性溫。入脾肝經,為血中之氣藥,有下氣破血,除風消腫之功,亦為行氣開郁之物,故升降散用之以升降氣機之用,若配以荊芥疏肝解郁,則開郁疏調,流通氣機之力益增,二藥配伍,廣泛用于諸郁不開。如氣郁、濕郁、痰郁、食郁、血郁、火郁及寒凝、冰伏等因藥誤所致郁結不開之證。
【11】;荊芥+槐花,名槐荊丸,治痔漏。
性 ; 微溫,其性升浮。
味 ; 辛。
炮制方法 ; 除去雜質,噴淋清水,切段,干燥。
入藥部位;植物的干燥地上部分.
成品規格標準;
各家論述荊芥的功能與臨床;
荊芥是辛苦溫、芳化升和之品,以辛走氣,炒入血,既解郁又通陽,芳香疏經,升和醒中,不論表病里疾,在氣在血,皆可應用,配伍得法,其效甚捷 祛 風解表荊芥穗較強,味辛, 性溫其性升浮,善能發汗祛風解表邪。凡風寒柬表而致頭痛寒熱,無汗,周身痛楚之表閉證,用之最宜,常配入復方應用。園其溫而不操.疏風之功擅長,故又常以之配入大隊辛涼蔬解之品而治風熱感冒初起,如銀翹散用之以加強疏風散熱之力。此因其配伍而異其用,可謂通治感冒之良藥也。
散風勝濕以治痹痛荊芥為疏風圣品,此人皆知之。古云:風以勝濕,洵為至理。凡風邪阻于脈絡,濕邪田阻氣機。癥見周身痛楚,項背強直,四肢關節疼痛,肌膚麻木不仁等,用此有一舉二得之妙。至于某些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紅腫疼痛,已成熱痹者,則當于京血活瘀配入本品,庶免其寒涼凝澀之弊,又無溫散助熱之虞。決不可為了“消炎”而純用苦寒之藥。
治風熱癮疹皮膚瘙癢若風濕之邪入于營分,蘊郁化熱而發癮疹奇癢難忍,夜間尤甚,搔之不已,皮膚遍起片狀紅疹,治療必須疏風祛濕,涼血活癬。故為治療癮診必用之品。古云:“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所謂血行非指純用血分藥,乃令血行流通之意耳。風藥自可通絡宜郁行滯,故不可缺也。
助脾消食荊芥辛溫芳香,故能醒脾開胃。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可消化之職。若中州濕阻寒凝,脾胃運化失職.胃不能納,脾不能化,諸病生矣。荊芥辛溫芳化,溫以通陽,芳以化濁.為醒脾開胃之佳品。凡濕邪困阻中宮.用此得心應手,其效超過甘溫補中之品。若屬濕阻中宮,胸悶不暢,肺氣不宜,中滿而氣逆,用宜散、溫中、化濕等法皆不效者,于對癥方中加入本品,用之甚靈。
治諸出血證荊芥炒炭用能入血止血,故為止血要藥,可用于多 種 出血證候,腸風便血腸風者乃風邪留戀于腸中而致便血不止,荊芥普除風邪,炒炭后入干血分搜剮腸絡中之風邪,故治腸風便血,其效甚捷。若便血之由濕熱下迫者,用之尤良,以風能勝濕故也,當配黃柏、山梔,則下焦濕熱必去而愈。
崩中出血婦女非經期,子宮忽然大盤出血名崩中,其原因甚多,若因暴怒之后,氣郁且熱,下迫胞宮而致崩中者,除用止血涼營之劑外,必須配以疏調解郁之品和之,荊芥可為首選,況且又具入血止血之功,婦人帶下用荊芥既是升和疏肝之電,與崩中證雖不同.其義有相通之處。
破結解毒為瘡家圣藥瘡瘍之為痛全是氣血壅滯,熱郁不散,結聚戚毒,輕則為痢腫,甚則為療毒。推究其病機,一言以蔽之曰,結郁為病也,若郁開結散,則何毒之生? 荊芥開郁疏調營衛,有開郁散結之功。凡瘡瘍初起宜宜解熱毒,不使增重,重者清熱解毒,然無論熱郁輕重,皆當疏調開郁為法,故以荊芥為要藥。若是后期已成虛瘡者,自當補益氣血,然純補須防其留邪為患。故瘡家早、中、晚各期均宜酌情配以荊芥,故日瘡家圣藥也。
升陽一般認為,升陽藥物當選柴、葛、升麻之屬似乎已成定局,然不知凡是風藥,則每有升之意,況劑芥入陽明氣分而疏調升和,入厥期血分而解郁和血,性溫而不燥,通三焦而和營衛,非若柴葛升麻升散之過,麻桂羌獨而辛散者過刊也。故欲升陽者,當選用荊芥,不亦宜乎?
國醫大師路志正臨證中,喜用荊芥,駕輕就熟,常具畫龍點睛之效,路老認為:荊芥乃風藥中和緩溫潤者,有風藥升散之性,而無其燥烈之弊,一般臨床多用于表證的治療,然其功用遠非如此。今天,小師妹將其臨床應用荊芥經驗分享如下,供臨床優秀中醫師參考學習。
1.清利頭目,通竅利咽;
路志正教授認為,荊芥體輕升散,能夠上行于頭面空竅,具清利頭目之功效。故凡風邪侵犯頭目清竅,致頭暈目眩、鼻塞咽痛、耳聾耳鳴諸癥,皆可用之以清散。此正合《本草匯言》所云:“荊芥,輕揚之劑,散風清血之藥也。…凡一切風毒之證,已出未出,欲散不散之際,以荊芥之生用,可以清之。”
病案舉例
患者吳某某,女,38歲。主因“流涕、噴嚏、鼻塞反復發作3年,加重1周”于2009年7月30日初診。患者3年前受寒感冒后反復出現流清涕、噴嚏、鼻塞,遇冷風即發作,外院診斷為“過敏性鼻炎”,服用抗過敏藥物及中成藥效果不著,近1周癥狀加重,伴頭痛、咽痛,咳嗽,咯黃痰,納眠可,大便偏干。舌紅,苔薄白,脈浮滑。中醫診斷:鼻淵,證屬肺經風熱,肺失清肅;西醫診斷:過敏性鼻炎。治以輕清宣肺、佐以養陰。處方:
荊芥穗后下9g,牛蒡子10g,蟬衣10g桔梗10g,浙貝母10g,玉竹12g枇杷葉15g,薄荷后下8g炒蒼耳子8g,白芷6g雙花15g,蘆根20g,生甘草6g
7劑,水煎服。二診:2009年8月10日服用上方后,患者諸癥大減,效不更方,原方繼進7劑以鞏固。
按:鼻淵患者,中醫治之,首分虛實,本例患者病程已逾3年,肺陰已傷,然就診時正值夏季,縱觀舌脈癥,仍存肺經風熱,肺氣失宣之象,故路老以輕清宣肺為治則,并佐以養陰。荊芥穗為荊芥的花穗,辛香清芳,輕靈流暢,疏里達表,清利鼻竅,《滇南本草》有云:“荊芥穗,上清頭目諸風……消風熱,通肺氣鼻竅塞閉。”現代藥理研究也證實,其成分有具良好的抗病毒、抗炎、鎮痛作用,路老以之配牛蒡子為君,取其輕透之性以宣散肺經風熱。
2.開發郁結,透散伏邪;
路志正教授認為,荊芥辛溫發散,具有風藥發散祛邪的作用,能使外感六淫之邪從表而解,而其透泄之性,又可祛除里邪,如內濕、內熱,郁火。《內經》言“火郁發之”,即順應火之炎上升明之性,運用升散、升舉、輕揚、疏通等法,使郁火發越于外。此內生之邪,非風藥不能取效,荊芥辛散、走竄,善宣通,又入肝經血分,故可開發郁結閉塞,流暢氣血運行。
病案舉例
步某某,男,25歲。主因“胃脘脹痛反復發作4年余”于2007年2月13日初診。患者4年來胃脘部脹痛,伴胃酸,呃逆,泛酸,2007年1月10日胃鏡檢查提示“慢性淺表性胃炎,HP(+)”。納可,口渴欲飲,眠差多夢,二便尚調,腰部酸痛,頭部時常出現毛囊炎,口腔易發潰瘍。舌體胖,質暗淡,邊尖紅,苔薄黃微膩,脈沉弦小緊。中醫診斷:胃脘痛,證屬內有郁熱,夾有濕邪;西醫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治以發散郁火,清熱滲濕。處方:
防風10g,荊芥穗后下10g藿香后下10g,焦梔子6g生石膏先煎30g,丹皮10g黃連6g,茵陳12g,枇杷葉15g生谷麥芽各20g,炒枳實12g砂仁后下6g,六一散包20g
7劑,水煎服。二診:2007年2月25日服前方7劑,胃脘脹滿基本消失,腰痛服藥2劑后大有緩解,現僅覺腰酸,健忘,多夢,飲食尚可,大便稍干,日一行,小便尚可。舌體胖,質暗,苔薄白,脈細弦。再擬健脾益腎,和胃降逆之法調治,藥后隨訪,患者訴諸癥改善,病情平穩。
按:胃脘痛之病因多緣于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情致失調等因素,此例患者為年輕男性,平素飲食失節,濕熱內生,阻礙中焦氣機,發為胃痛之證。首診取瀉黃散之義以清瀉脾胃伏火。“火郁發之”,瀉黃散原方中取防風一味風藥以疏散脾經伏火,路志正教授加入芥穗,取其輕清升散之力,與防風相合以增強疏散脾胃郁火之效,二者一走氣分,一走血分,使濕熱、郁火發散而出;二診時,實邪漸去,而呈現脾腎兩虛之象,故以健脾益腎,和胃降逆之法收功。
3.調理氣機,升發清陽;
凡風藥皆有宣發作用,可調節一身之氣機。路志正教授認為,脾胃居于中州,乃氣機升降之樞紐,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臟腑之氣的交通相濟,全賴中焦脾胃的斡旋作用。肺之宣發,心之溫煦,肝之調達,都與脾主升清有關,而荊芥作為風藥,其升發之性有助于推動脾的升清作用。同時,脾胃的升清降濁,又有賴于肺肝二臟的調節,因氣出入治節于肺、升發疏泄于肝,肺之宣降、肝之疏泄皆可影響脾胃之升降運化。而荊芥之輕清升散,既可促進肺氣的宣發,調節衛氣,宣發外邪,又可升發肝膽,以資春生之氣,梳理肝陽,使其不受遏郁。誠如李東垣所言:“肝陽不足不舒,風藥疏補之”。
病案舉例
患者李某某,女,43歲主因“頭暈反復發作近30年,加重4年”于2004年7月23日初診。患者自幼年起即出現頭暈,每于夏季出現,近4年頭暈加重,四季均有發作,夏季尤甚。伴頭痛,頭昏頭沉,自覺反應遲鈍,無耳鳴,頭暈甚時惡心,外院查血常規提示全血細胞減少,經骨髓穿刺診為“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給予相關治療,患者病情穩定,但仍時有頭暈發作,納可,眠可,大便量少。舌瘦,質紫暗,苔黃膩,脈細滑。中醫診斷:眩暈,證屬氣血虧虛;西醫診斷: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治以益氣養血升陽處方:
炒芥穗9g,川芎10g,當歸10g炒蒺藜12g,白芍12g,熟地12炒棗仁15g,茯苓18g,半夏10g升麻6g,柴胡10g,炒枳殼12g佛手10g,甘草6g
7劑。2004年8月27日復診訴頭暈程度明顯減輕,發作次數明顯減少,伴乏力,氣短,倦怠,納眠可,大便1~2d1次,胃中有燒灼感噯氣頻繁。舌暗,苔白膩,邊有齒痕,脈細滑尺沉。既見效機,前法原方續進,上方加:太子參12g,生黃芪15g,炒白術10g,去佛手,7劑,水煎服。藥后隨訪,患者訴病情穩定,頭暈偶有發作。
按:本案患者病程已久,呈現一派氣血虧虛之象,路志正教授以“荊穗四物湯”之義治之。此方出自《醫宗金鑒·雜病心法》:“頭暈之虛實寒熱諸證,同乎頭痛一治法也。其有因血虛,宜用荊穗四物湯,即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荊芥穗也”。“巔頂之上,唯風藥可及”,荊芥入厥陰血分而解郁和血,且穗在于巔,可引血分藥上行至頭,配四物以養血活血,配升麻以升發陽氣,配柴胡、枳殼、佛手以疏肝理氣,使逆亂之氣機,歸于平衡,且與補氣滋腎補血之品配伍,使補而不塞滯、不礙胃。諸藥配伍,相得益彰。
4.疏風祛濕,活絡止痛;
早在《內經》中即有“風能勝濕”之說。路志正教授認為,風性善行,走竄力強,可宣散濕濁,且可搜剔經絡,無所不至,使稽留之濕邪無處藏匿,又可防濕濁與他邪相兼為病,故凡濕邪困阻,而見四肢關節疼痛,肌膚麻木不仁者,皆可應用風藥,而荊芥乃疏風圣品,故多用之。
病案舉例
魏某某,女,24歲。主因“頭、頸、背、雙膝、雙踝關節疼痛8個月”于2004年5月19日初診。患者8個月前于產褥末期感受風寒,漸出現頭、頸、背、雙膝、雙踝關節疼痛,呈針刺樣疼痛,久坐后易發作,休息平臥時較少見,按揉局部后痛減。關節不腫,伴惡寒,有時腰酸痛。食欲欠佳,胃脘不適,泛酸,眠差多夢,二便正常。舌尖紅,苔根白膩。脈細滑小弦。中醫診斷:產后痹,證屬氣血不足,風寒濕外侵;西醫診斷:關節痛待查。治以補益氣血,袪風散寒去濕。處方:
生黃芪15g,當歸10g,生地12g赤白芍各10g,片姜黃10g山甲珠10g,紅花9g,秦艽12g海桐皮15g,荊芥9g,防風10g防己10g,地龍12g,川牛膝10g
7劑,水煎服。二診:2004年5月26日患者藥后關節疼痛大減,胃納改善,既見效機,原方加桑枝20g,再進14劑。藥后患者未再來診,電話隨訪,患者訴進上方20余劑,癥狀改善,病情平穩,目前于當地醫院繼續調治。
按:此案患者為產后受風、受寒,從而出現關節疼痛,然其苔膩脈滑又提示存在濕邪,故治予益氣養血,疏風祛濕。因患者形體消瘦,復時值天熱,故治療時佐入清熱之品,以當歸補血湯合四物湯為底方,加入桑枝、秦艽、地龍、海桐皮祛風濕止痹痛,荊芥,防風共為風藥,二者同書,以增強祛風勝濕之力,實為攻補兼施、標本兼治之法。從上述病例可見,荊芥一味,在不同的病案中,路老用之,各有側重,使其散風、輕透、升發、祛濕之功效發揮得淋漓盡致。由此可見,荊芥作為風藥中的溫潤君子,既可增強方中主藥的作用,又可制約藥物的烈性。它與理氣藥相配,可助氣機疏達;與理血藥相配,可使氣血流動;與清解藥相配,可促宣發清散;與祛濕藥相配,可協芳化疏通;與補益藥相配,則可升運清氣。此外,路老在煎服法中強調荊芥后下,意在增強其效,防止久煎致其有效成分揮發而失效。
【三】北細辛治咳逆、水腫、痹痛,善愈口瘡。
別名;煙袋鍋花,細參,獨葉草等。
產地;為馬兜鈴科植物北細辛的全草,分布于;陜西,山西,河北等地。
采挖;夏季果實成熟期或初秋采挖。
禁反;血虛頭痛,肺熱咳喘,陰虛干咳等忌服。反藜蘆。
毒性;有毒。
類型;解表藥類下的,分屬;【祛風散寒藥】
功能;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溫肺化飲,風濕痹痛,痰飲喘咳。
主治;用于風寒感冒,頭痛,牙痛,鼻塞鼻不淵。
歸經;肺,腎經。
用量;1~3克。
3克~9克;治療風寒表證。
30克 以上;治療各類痛證時。
對藥;1;【細辛+ 五味子】 2-4.5g;5g 溫肺化飲,止咳平喘,一散一斂,有散不傷正,收不留邪之優。適用于寒飲伏肺之哮喘病。
性;溫。
味;辛。
炮制方法;凈制除去雜質,噴淋清水,稍潤,除去雜質搶水洗凈,稍涼,切段陰干即可。
入藥部位;植物全草。
成品規格標準;
各家對北細辛的論述;
北細辛大辛純陽,為藥中猛悍之品,以溫散燥烈為能事,用之得當,則其效立見。茲略舉臨床運用之數端于次:
(1)降逆止咳
朱老指出:前人曾形象地把肺喻為鐘,所謂“肺如鐘,撞則鳴”,外而風寒燥熱,內而七情致損,皆可以影響于肺,使肺氣失宣散肅降之常,發為咳嗽。細辛所治之咳嗽氣逆,乃為外有寒邪,內伏水飲,中外皆寒之證,小青龍湯便是代表方。此方之結構,大率分為三組,一組藥是用麻桂解表散寒(《傷寒論》原文為“傷寒表不解”);第二組藥是用干姜、半夏蠲除水飲(《傷寒論》原文為“心下有水氣”);第三組藥是白芍、五味子,甘緩酸斂,緩和藥性之猛暴使之成為有制之師。而細辛一味,在方中獨有深意,一層意思是助麻桂解表;一層意思是助姜夏化飲;而五味子酸斂,與細辛之辛散相伍,一合一開,意在使肺之宣降復常,而咳逆自止,則是第三層意思了。仲景用藥之妙,在此方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醫生治咳嗽的通病多出在兩方面,一是用通套的止咳方藥,見咳止咳;二是寧可用清熱化痰藥,也不輕用辛溫燥烈之品。目前市售成藥,如蛇膽川貝液、川貝枇杷膏之類,也以涼藥居多,是以熱咳或可以有效,寒咳則雪上加霜矣。這二者都錯在失去了辨證論治精神。
董×,27歲,工人。病咳嗽三月余,遍服中西藥不效,喉癢,痰多,清稀如水,夾有風泡,舌脈均無熱象,他無所苦,姑擬小青龍湯原方投之:
處方;麻黃6克,桂枝10克,法半夏15克,細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干姜各10克,炙甘草6克。1劑咳減,3劑即完全告愈。
(2)利水消腫
腎炎初起,有類風水,但有夾寒夾熱之異,其癥頭面浮腫、畏風、苔薄白、脈浮。夾熱者,口渴、舌紅、苔黃、脈數,朱老經驗,用加減越婢加術方(麻黃、石膏、蒼白術、蟬衣、白花蛇舌草、連翹、銀花、車前草、野菊花、澤蘭、益母草);夾寒者,舌淡、苔白、脈不數、口不渴、畏寒,則取仲師治少陰反熱之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制附片、細辛)合五皮飲(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陳皮、茯苓皮),其效甚捷,蓋細辛既溫少陰之經,又兼有行水氣之長,往往三五劑即可消腫。腎炎雖多見血壓增高,而麻、附均有升壓作用,朱老認為:有斯證即用斯藥,不必避忌。事實上患者服上述處方后并無血壓上升的弊端。
(3)宣痹止痛
細辛有較好的止痛作用,風火牙痛,癥見牙齦腫痛、喜吸涼風、口渴、舌紅、脈滑數,常用細辛與石膏、荊芥、防風、薄荷、川芎、赤芍、蜂房、白芷、黃芩、升麻、甘草配伍,既是“火”,用石膏、黃芩正為的當,何以還用細辛?這是因為細辛有發散之長,取“火郁發之”的意思。此方加川烏、花椒,對齲齒疼痛也極有效。
細辛也常用于痹證疼痛,《神農本草經》謂其主“百節拘攣.風濕痹痛”。無論風寒濕痹、風熱濕痹均可用之,但寒證用量可大(朱老常用量為10~20克),后者則僅取其宣通經隧,沖開蘊結之濕熱,用量則不宜重,一般3~5克即可。
細辛亦為頭痛要藥,寇宗爽說它“治少陰頭痛如神”。實際上風寒、風熱頭痛也常用之,《局方》川芎茶調散以及菊花茶調散即是其例。
(4)止痛愈瘍
口瘡多屬于火,但有虛火、實火之異,實火宜清宜下,虛火可補可斂。朱老治實火口瘡,常以黃連配細辛,一寒一熱,一直折,一發越,合奏消炎止痛之效,除內服外,也可以黃連3份細辛1份,共研細末,蜜調外搽。對虛火口瘡,則常于辨證湯藥之外,用細辛15克,研細末,水蜜各半調勻如糊狀,放置紗布中,貼在臍部,用膠布密封,兩日一換,一般三日左右,口腔潰瘍即可獲愈合。
關于細辛的用量,歷來多有限定,如張璐說:“細辛,辛之極者,用不過五分”;顧松園說:“以其性最燥烈,不過五分而止”;《本草別論》說:“多(用)則氣悶塞不通者死”。朱老認為不可拘泥于前人舊說,頭痛、腹痛、咳嗽、牙痛、口腔潰瘍、腎炎,一般用3~6克,類風濕性關節炎、肥大性脊柱炎,則可用10·20克,以上均為湯劑用量。為求穩當計,亦可先煎半小時。若研末吞服,則需特別慎重,以小劑量為宜。順便提及,筆者所在的醫院,凡細辛超過3克者,處方都得退回來,要由醫生簽字后才能取藥。經筆者了解,是因為該院有一藥工,患頭痛鼻塞,醫生在湯劑中用了6克細辛。該藥工欲求速愈,便在煎藥時把鼻子湊上去熏,幾分鐘后便暈倒了,經一番搶救始清醒。院方查找原因,老專家認為是細辛用量超過了古圣垂戒的五分(1.6克)之故,所以才有此嚴格規定。筆者認為,此錯錯在直接去熏,而不在細辛用量大小,此不成文的規定,實為因噎廢食。
【四】桂枝與肉桂;
別名;玉桂,嫩桂枝,桂枝尖等。
產地;屬樟目,樟科中等大喬木,分布于;廣西,廣東,云南等地。
采摘;春夏二季。
禁反;外肝熱病,陰虛火旺,血熱妄行忌用,孕婦及月經量過多者慎服。
毒性;無毒
類型;解表藥類下的,分屬;【祛風散寒發汗藥】
功效;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沖降氣。
主治;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閉,關節痹痛,痰飲,水腫,心悸等。
歸經;心,肺,膀胱經。【引藥達左上肢】
用量;3~5g;有補血作用(升高血色素)。
5g;則取其溫通陽氣,增加膀胱氣化功能的作用,在五苓散中的應用。
9g;取其溫經散寒、解肌發表之功,以祛除在表之風邪,在桂枝湯中應用
10g;有通陽化飲作用(常配茯苓)。
15g;以上有溫經通絡作用(常配制川烏)。
對藥;1;桂枝+芍藥。治汗出惡風。
2;【桂枝 當歸】 5-10g;10g 溫經散寒,養血通脈,適用于血虛挾寒證。
3;桂枝+麻黃。治無汗,發汗。
性;溫。
味;辛,甘。
炮制方法;剪下植物的潤枝,曬干或陰干,切成薄片,或小段即可。
入藥部位;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潤枝。
成品規格標準;
各家對桂枝的論述;
桂枝以嫩細者效佳,故名“桂枝尖”、“嫩桂枝”。藥理證實可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心肌營養血流量,解痙鎮痛,抗菌消炎,抗過敏。
肉桂系桂的干燥樹皮,最佳者為“官桂”。補火助陽,散寒止痛力均增大,一般用5g以下久煎效減,可研末沖服或入丸散劑。
【對藥】;肉桂+羌活。治手臂痛。
肉桂+黃連,名交泰丸,治心腎不交。
桂枝表散風寒,溫通經脈,調和營血。肉桂補火助陽,引火歸原,溫散內寒。兩者有別。
桂枝和肉桂,促進血液循環,尤其增加心肌的血流量,它能解痙止痛,尤其對痙攣性的疼痛,桂枝效果很好,痛經呀也可以用;另外桂枝還可以散風寒;桂枝還可以調營衛;另外桂枝的特點既溫又通,這是很重要,有好多藥溫而不通,中醫講不通則痛呀,你又溫又通不止痛的作用就大了嘛?另外桂枝調和營衛也是個非常好的藥,當然《傷寒論》的名方桂枝湯,經方呀,我明天要講,別墨守陳規,要改進,桂枝湯別的都不管,就拿桂枝和白芍,就能調和營衛,姜棗草都不用;而且桂枝也能抗菌,抗過敏是個很大的特點,抗過敏桂枝,蕁麻疹,濕疹,尤其婦女月經中間這個濕疹加重,營衛不和,就增加桂枝呀,抗過敏。桂枝,別名柳桂,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為升發宣散之品。
桂枝藥性辛甘溫煦,主入心經,其藥性辛散、甘溫,有助提振心陽。由于“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因而可起到振奮胸中陽氣的作用。現代究顯示,桂枝的主要成分桂皮醛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擴張中樞周圍血管、增加冠脈血流量并改善冠脈血流循環的作用。
桂枝的助陽作用,還可有三種治療作用。一是助陽入肺經,可發汗解肌、助衛實表,用于外感風寒表證,尤宜于表虛有汗及陽虛受寒者。《本草綱目》里說:“張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桂枝助陽,又可溫通血脈,尤宜于寒凝血滯引起的四肢肩臂疼痛。明代醫書《本草匯言》里說:“桂枝,散風寒,逐表邪,發邪汗,止咳嗽,去肢節間風痛之藥也。”桂枝也可助膀胱之氣化,如五苓散中用桂枝的氣化條達之性以祛痰飲水濕。
桂枝用藥劑量不宜過大,清代名醫金慎之也曾根據自己的醫療經歷,寫對聯以警醒世人:“時來砒霜可救人,運去桂枝也殺人。”
川桂枝平降沖逆、溫復心陽效捷。
桂枝味辛甘,性溫,人心、肺、膀胱經,有發汗解表、溫通經脈、通陽化氣之功。清鄒潤安指出它的主要作用有六:“和營、通陽、利水、下氣、行瘀、補中。”朱老對桂枝的應用功夫嫻熟。他遵仲景大法,用桂枝配麻黃以解表散寒,配白芍以調和營衛,配人參以益氣解表,配茯苓以通陽行水,配防己以溫行水氣,配黃連以平調寒熱,配石膏以解表清里,配大黃以溫下寒實,配丹皮以和營祛瘀,配龍骨、牡蠣以養心安神等。他認為桂枝加桂湯治“奔豚”其效確實;并據桂枝溫陽通脈的作用引用于治療心動過緩之證,屢屢建功,指出:“欲溫通心脈,桂枝用一般劑量即可;欲復心陽,常須用大量其效始著,多與甘草相伍。”茲將此兩點分述如次。
奔豚究為何病?仲景描述其“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其狀若江豚之上竄,發則有形,止則不見,可見是一種發作性的沖逆病。朱老認為:“奔豚氣之'氣’字,殊堪玩味,蓋其病乃氣體循沖脈上下攻筑,多無實質可據。”從仲景說,“從驚發得之”,則其為情志發病,殆無疑義。此證的治療,仲景主用桂枝加桂湯和奔豚湯,前者側重伐腎邪,后者側重折肝火,奔豚湯本文不加討論,奔豚用桂枝,是取其溫腎制肝、平降沖逆的作用。即使腎邪所致奔豚,亦往往夾肝邪為患,誠如朱丹溪所云:“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夾相火”,若無肝邪,恐不至如斯之沖逆。桂枝加桂湯治氣體沖逆有效,但方中無一味理氣之藥,據此可以推斷桂枝有疏理肝郁作用,證之臨床,亦信而可證。再配合斂降肝火之芍藥,則腎邪得伐,肝邪得制,沖逆自平。至于桂枝加桂湯所加之桂,是為桂枝,抑為肉桂,后世醫家意見不一,其實桂枝味薄質輕,肉桂昧厚質重,欲兼宣通心肺之陽,則宜桂枝;欲散下焦沉寒痼冷,則宜肉桂當據證而酌用。
曩年朱老治一許姓婦女,腹中攻筑,有氣自臍下上沖至咽,窒塞難受,經常舉發,迭經多方圖治罔效,診為奔豚病。
處方:桂枝、大棗各15克,杭白芍、旋覆花(布包)各10克,生甘草、生姜各5克,代赭石30克(先煎), 橘、荔核各12克。連進2劑,自覺氣自咽降至胸部;再進3劑,沖逆已平,諸恙均瘥。
桂枝善于溫通心陽,與甘草同用,治陽虛心悸有良效,適用于心陽不振、心脈痹閉之證。朱老經驗,凡冠心病、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引起之心動過緩,引用之有提高心率的作用,常以桂枝黃芪、丹參、炙甘草為基本方,隨癥佐藥。蓋心陽虛者心氣必虛,故用黃芪以補氣;心陽虛則營運不暢,故用丹參以養血活血:陽以陰為基,心陽虛者必兼見心血虛,故用甘草以柔養。此四味共奏益心氣、復心陽、通心脈之功。而其中關鍵,桂枝的用量須打破常規。朱老用桂枝,一般從10克開始,逐步遞增,最多加至30克,服至口干舌燥時,則將已用劑量略減2~3克,續服以資鞏固。若囿于常法,雖藥已對癥,但量小力弱,焉能收效。
李××,女,49歲,干部。1980年7月10日初診:自1971年起患心動過緩,心率一般在每分鐘60次左右,多方求治,收效不著。今年6月間,突然頭暈目眩,心悸心慌,昏仆于地。往××醫院就診,經心電圖檢查:心室率每分鐘41~43次,阿托品試驗,即刻心率每分鐘56次,8分鐘后心率遞降至每分鐘43次。診為病態竇房結綜合征,使用復方丹參片及益氣活血、溫陽通脈的中藥無效。頃診面浮肢腫,胸悶心悸,神疲乏力,心率每分鐘43次,血壓19.7/12千帕(148/90毫米汞柱),苔白膩、質襯紫,脈細緩無力。心陽失展,瘀阻水停,治宜溫陽通脈。
處方:太子參、炙黃芪各20克,降香8克,川桂枝(后下)、川芎、當歸各10克,炒白術15克,炙甘草5克,8劑。
二診:藥后癥情如故,此非矢不中的,乃力不及彀也,重其制進治之。上方桂枝改為12克,加丹參15克、蘇羅子12克,續服8劑。
三診:進溫陽通脈之品,心陽略振,心動過緩之象稍有改善,心率上升每分鐘至45~47次,苔薄質淡,脈細緩,前法既合,當進治之。上方桂枝改為15克,續服8劑。
服此方后,心率上升至每分鐘50~54次,面浮肢腫消退,又將桂枝加至18克,以上方再服8劑,活動后心率每分鐘64次,靜息仍在每分鐘50~54次。續予溫陽通脈,佐以養陰和絡,毋使過之。
處方:太子參30克,川桂枝20克,丹參、炙黃芪各15克,川芎、降香、玉竹各10克,麥冬8克,炙甘草5克。連進二十余劑后,心率維持在每分鐘61次,精神振作,更以上方20劑量,配合蜂蜜1000克,熬制成膏,以鞏固之。
肉桂就不一樣了,肉桂完全是補火助陽,散寒止痛,肉桂的特點就是引火歸元,它引君火也就是心火歸到元歸到命門。我們有個交通心腎的主要方子,就兩個藥組成,一個是肉桂,還一個是黃連,黃連清心火,肉桂引心火,就治療失眠,心腎不交的失眠,是個非常好的方子。原來我在廣安門醫院70年代,管病房,好多病人失眠,就心腎不交的,就把黃連和肉桂3﹕1,黃連10g,肉桂3g,磨粉裝在膠囊里面,睡覺前1個小時, 1號膠囊吃5粒,那比西藥的安眠藥強多了。
桂枝與麻黃。功效對比;
共同點:均有發汗解表的功效,都可用于風寒表證。
不同點:麻黃,以宣散為主,發汗力強。適用于外感風寒,惡寒無汗的表實證。并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腫之功。用于肺氣壅揭之咳喘證及水腫。桂枝,以溫通為主,發汗力較緩,外感風寒,無論有汗的表虛證和無汗的表實證均可用。桂枝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常用治寒凝血滯諸痛證,痰飲,蓄水證以及心悸脈結代等證。
【6】肉桂和桂枝。功效對比;
肉桂:辛甘熱。脾腎心肝經。補火助陽,為治療命門火衰之要藥,有引火歸原,益陽消陰之功又能溫通經脈,散寒止痛。治沉寒。在補氣血方藥中,適配肉桂,還有溫運陽氣,鼓舞氣血生長的功效。
桂枝:辛甘溫。心肺膀胱經。解表特點:風寒表實無汗證,表虛有汗證;又可溫經通陽,行里表達,有溫通一身陽氣,流暢血脈的功效。
【五】羌活;
別名;黑藥,羌青,羌滑等。
產地;為傘形科,羌活屬植物,分布于;陜西,四川,甘肅等地。
采摘;春秋二季采挖,以秋季采挖質優。
禁反;陰虧血虛,陰虛頭痛慎用,血虛痹痛者忌用。
毒性;無毒。
類型;解表藥類下的,分屬;【發散風寒藥】
功效;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
主治;風寒感冒,風寒濕痹,項強筋急,骨節酸痛,風水浮腫,癰疽瘡毒。
歸經;膀胱,腎經。
用量;3~10克。
對藥;羌活+蒼術。治遍身疼痛。
羌活+川宆。治傷寒頭痛。
性;溫。
味;辛,苦。
炮制方法;除去雜質,搶水洗凈,潤透,切厚片,曬干或低溫干燥即可。
入藥部位;傘形科植物羌活的干燥根。
成品規格標準;
各家對羌活的論述;
1.《唐本草》:“療風宜用獨活,兼水宜用羌活。”
2.《本草綱目》:“羌后、獨活,皆能逐風勝濕,透關利節,但氣有剛劣不同爾。
3.《雷公炮制藥性解》:“羌活氣清屬陽,善行氣分,舒而不斂,升而能沉,雄而善散,可發表邪,故入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以理游風,其功用與獨活雖若不同,實互相表里。”
4.《本草備要》:“瀉肝氣,搜胖風,治風濕相搏,本經(太陽)頭痛,督脈為病,脊強而厥,剛痙柔痙,中風不語,頭旋目亦。”
5《本經逢原》:“羌活乃卻亂反正之主帥,風能勝濕,故羌活能治水濕,與芎窮同用,治太陽、厥陰頭痛,發汗散表,透關利節,非時感冒之仙藥也。昔人治勞力感寒,于補中益氣湯中用之,深得補中寓瀉之意。”
中藥鑒別;
羌活:摻假者用東北產的馬尾獨活,切片加工而成。鑒別:有菊花心,油性足為真品。防假最佳辦法:進原藥材(沒有切片的羌活),用時隨手用剪刀剪一下就可以了。
【六】防風;不僅風藥;
掃帚頭
指防風根頭頂部的棕色或棕褐色毛狀殘存葉基,形如掃帚。
07
蚯蚓頭
指藥材根頭部的明顯密集的環紋,也稱為“旗桿頂”。
別名;銅蕓,百枝,屏風等。
產地;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河北,黑龍江,四川,內蒙古等地。
采摘;秋二季。
禁反;陰血虧虛,熱病動風者不宜使用。血虛發痙,陰虛火旺者慎用。
毒性;無毒。
類型;解表藥類下的;分屬;【祛風散寒止痛藥】
功效;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
主治;外感表證,風疹瘙癢,風濕痹痛,破傷風證,脾虛濕盛。
歸經;肝,脾,膀胱經。
用量;5~10克。
30~40g;治耳鳴,其效甚捷。
對藥;防風~~羌活。主治;諸風通用。
性;微溫。
味 ;辛,甘。
炮制方法;除去殘莖,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切片,曬干即可。
入藥部位;植物防風的根。
成品規格標準;
各家對防風的論述;
防風,為治風專藥。有發汗退熱,祛風解痙藥效,善治感冒發熱,風寒風熱均可用之,為治破傷風妙藥。防風不僅僅是風藥,還有鎮痛鎮靜作用,是止頭痛,關節痛的妙藥,炒炭散風止血善治便血,崩漏。炒用抗菌,抗真菌,止癢祛疹,可解濕毒。
【七】蒼耳子有通督升陽之功;
別名;虱馬頭,刺八裸,癡頭婆等。
產地;分布于;黑龍江,遼寧,吉林等地。
采摘;9~10月。
禁反;血虛頭痛不宜服用,過量使用導致中毒。
毒性;有小毒。
類型;解表藥類下的,分屬;【祛風散寒通竅藥】
功效;發散風寒,通鼻竅,取風濕,止痛。
主治;風寒感冒,鼻淵,風濕痹痛,風疹瘙癢等證。
歸經;肺,肝經。【 引藥達鼻部辛夷花】
用量;3~9克。
對藥;
性;溫。
味;苦,甘,辛。
炮制方法;除去雜質,用時搗碎。炒蒼耳子;取蒼耳子置預熱炒制容器內,用中火加熱,炒制表面深黃色刺焦,內部淺黃色時取出,曬涼,碾去刺,篩凈,用時搗碎。
入藥部位;植物干燥成熟的果實。
成品規格標準;
各家對蒼耳子的論述;
蒼耳子味甘苦,性溫,善發汗,祛風濕,通鼻竅,以擅治鼻淵、風疹、痹痛著稱。朱老對此品的應用另有會心,約之有三:
一日通督升陽,以解項背攣急。此癥多系素稟不足,風寒濕之邪襲于背俞,筋脈痹阻而致。若纏綿不解,病邪深入經隧骨骱,每每膠著難愈,朱老治此癥,常以蒼耳子與葛根相伍,邪在筋脈則更配當歸、威靈仙、蠶砂之類;邪已深入骨骱則更佐熟地、鹿銜草、仙靈脾、烏梢蛇、露蜂房之類;療效歷歷可稽。朱老云:“《得配本草》稱蒼耳子能'走督脈”,項背攣急乃督脈主病,用之既有引經作用,又有祛邪之功。”且《本經》言其主“惡肉死肌”,蓋風濕去而氣血流暢,瘀去新生。
二日祛風解毒,配一枝黃花治流感發熱,外邪襲表,肺衛首當其沖,鼻塞、咳嗽、寒熱紛至沓來。蒼耳子能抗病毒,一枝黃花涼而能散,能疏風、清熱、解毒,凡風熱流感,朱老常用此二味相伍,隨癥佐藥,以驅風解毒,透竅發汗,患者服后,往往頭痛、咽癢、鼻塞、咳嗽緩解,身熱頓挫,且藥價低廉,值得推廣。
三日一味蒼耳子療濕勝濡泄。用風藥治瀉,古法早有先例,蓋風能勝濕,清氣上行,濁邪下趨脾胃功能恢復,泄瀉自瘥。夏秋之季,濕邪浸淫,濡泄多見,一味蒼耳即勝其任,若加入辨證論治方藥中,奏效更佳。
胡××,女,36歲,教師。感冒3日。惡寒輕,發熱重(38.8℃),頭痛鼻塞,咽癢咳嗆,周身酸楚。苔薄白,脈浮數。外邪襲表,肺衛不宣,治宜疏宣達邪。
處方;蒼耳子、一枝黃花各15克,牛蒡子、信前胡、僵蠶各10克,桔梗8克,甘草6克。2劑。藥后熱即挫解,余象亦平,休息1日即復。
蒼耳子與辛夷。功效對比;
共同點:質輕,性升浮。解表力弱,善于通竅。常相須為用,用治鼻淵頭痛。
不同點:蒼耳子祛風除濕,用于風濕痹痛,風疹瘙癢。辛夷專治鼻淵,為治鼻淵頭痛之要藥。
【八】白芷;
疙瘩丁
指白芷藥材的外皮上所帶有的皮孔樣橫向突起。
別名;香白芷、川白芷。
產地;白芷為傘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根。主產于浙江、湖北、遼寧及四川等地。
采摘;夏,秋,二季。
禁反;陰虛血熱慎服,惡旋復花。
毒性;無毒。
類型;解表藥類下的;分屬;[祛風散寒止痛藥]
功效;解表散寒、燥濕止痛、解毒,除濕,排膿,生肌,活血止痛,托瘡,通經利竅,止漏除崩,明目散風。
主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風頭侵目淚出,長肌膚潤澤,可作面脂,風邪,久渴,吐嘔,兩脅滿,風痛,頭眩,目癢。
歸經;肺、胃,大腸經。 【引藥達額頭】。
用量;6--15克。
對藥;白芷+貝母。治婦人吹乳。
白芷+貝母。消癰。
白芷+馬勃。治潰瘍病屬中醫脾胃虛弱者。白芷辛、溫,具芳香之性,可入足陽明胃經,除以散風止痛之功見長外,尚可溫經通脈、活血祛瘀;馬勃可清熱解毒、祛腐生肌。二者相配,可收通絡化瘀、祛腐生肌之效,臨床運用于現代醫學診斷為潰瘍病屬中醫脾胃虛弱者,對止痛、促進潰瘍愈合有較好的療效。
性;溫。
味;辛。
炮制方法;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或低溫干燥切片。
入藥部位;干燥的根。
成品規格標準;
各家對白芷的論述;
《神農本草經》:味辛,溫。主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風頭侵目淚出,長肌 膚潤澤,可作面脂,陽明經引經藥,為肺部引經之劑。
【現代藥理研究】
1. 白芷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興奮作用。小量白芷毒素對動物延髓血管運動中樞、呼吸中樞、迷走神經及脊髓均有興奮作用,能使血壓上升,脈搏變慢,呼吸加深,并能引起流涎嘔吐;大量應用能引起強直間歇性痙攣,繼而全身麻痹。
2. 白芷有解熱鎮痛作用。
3. 白芷有抗炎、抗菌作用。川白芷水煎劑對各種桿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對L型結核桿菌有顯著的抑制作用。白芷在試管內對絮狀表皮癬菌、石膏樣子芽孢癬菌等真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劑(1:3)對奧杜盎氏子芽孢癬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 白芷有降血壓作用,其所含異歐前胡素和印度榅桲對貓有降血壓作用,作用時間維持1.5小時。
5. 白芷有光敏作用,其所含的香柑內酯、花椒毒素、異歐前胡素等呋喃香豆素類化合物為“光活性物質”,可用于治療白癜風。
6. 白芷有活化交感系統激素、抑制脂肪合成的作用。
7. 白芷有止血作用。
8. 白芷對皮膚有一定作用。白芷酊外用加小劑量長波紫外線照射,對豚鼠二硝基氯苯變應性接觸性皮炎有明顯抑制作用。口服白芷加體外黑光照射,對人淋巴細胞的DNA合成有顯著抑制作用。白芷-黑光療法治療銀屑病,機制之一可能是抑制銀屑病表皮細胞的DNA合成,使迅速增殖的銀屑病表皮細胞回復到正常的增殖率。
9. 白芷可抑制肝藥物代謝酶系統,滇白芷有平喘作用。白芷有止痛,消腫,散結,辛溫芳香,入肺、胃、大腸三經,有很好的祛風散寒,除濕通竅,消腫止痛的功效,能行能散,能宣能通,止痛消腫效果很好,臨床廣為應用。
首先對于頭痛的病人,尤其是前額及眉棱骨的疼痛為主。在辨證治療頭痛的方中加入白芷可以很好的提高臨床效果。
對于其他的關節疼痛也可以加入白芷,起到溫散止痛宣通的作用。提高臨床效果。
白芷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消腫散結。對于婦科的卵巢囊腫以及膝關節的滑囊炎,關節腫痛,類風濕的關節腫痛都有很好的效果。
尤其是膝關節的滑囊炎,可以外用白芷外敷在膝關節滑囊炎的腫痛的位置。
可以用白酒調勻調成糊狀,貼敷腫痛的位置。止痛效果非常好。
臨床中我治療婦科卵巢囊腫,我一般用當歸芍藥散配合白芷,薏仁,澤瀉,澤蘭一起調理。
同時白芷這個藥還是治療鼻炎的藥物。一般配合辛夷蒼耳子鵝不食草治療鼻塞流涕的鼻炎癥狀
【九】香薷;
別名;香茹,石解,銅草,蜂蜜草等。
產地;香薷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地上部分。產于江西、安徽、河南、江蘇、浙江,等 地。以江西產量大,品質優,商品習稱“江香薷”。
采摘;夏,秋,二季。
禁反;火盛氣虛,寒中陰臟,陰虛有熱者,禁用。
毒性;無毒。
類型;解表藥類下的,分屬;【發汗解表化濕藥】
功效;發汗解表、化濕和中、利尿消腫。除煩熱。
主治;霍亂、腹痛、吐下,散水腫。療嘔逆冷氣,口臭 。
歸經;肺、胃經。
用量;3--10克。
對藥;
性;微溫。
味;辛。
炮制方法;除去殘根及雜質,搶水洗凈,切段,曬干即可。
入藥部位;帶根全草,或地上的部分。
成品規格標準;
各家對香薷的論述;’
《本草綱目》:主腳氣寒熱。世醫治暑病,以香薷飲為首藥。然暑有乘涼飲冷,陽氣為陰邪所遏,遂病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或吐或瀉,或霍亂者。宜用此藥,以發越陽氣,散水和脾,其治水之功,果有奇效。
《藥性解》:香薷除煩熱,定霍亂,止嘔吐,療腹痛,散水腫,調中溫胃,最解暑氣。按:香藿性溫,其除熱解暑之功何若是其著也?不知炎威酷暑,則臟腑伏陰,胸腹有凝結之憂,而皮膚多蒸熱之氣,得香薷之辛以散之、溫以行之,而傷暑之證,從茲遠矣。熱服令人泄瀉,久服耗人真氣。江右梗石生者良。土香薷苗軟,但能解暑,其他無效。
【現代藥理研究】
1. 香薷有抗菌作用。香薷揮發油經試管內試驗證明,香薷對各種球菌、桿菌均有較強的抗菌作用。
2. 香薷有抗病毒作用。0.1%揮發油懸液噴喉,能在3天內控制流感。體外試驗(雞胚接種)表明本品對流感病毒有一定滅活能力。
3. 石香薷揮發油有鎮咳祛痰作用。
4. 香薷有利尿作用。
5. 香薷揮發油有發汗解熱作用,并可刺激消化腺分泌及胃腸蠕動。
【十】辛夷花;
別名;木蘭,望春花,紫玉蘭,木筆。
產地;辛夷為木蘭科植物望春花、玉蘭或武當玉蘭的干燥花蕾。多系栽培。主產于河南,安徽浙江、四川、陜西、湖北、云南及華東各地。
采摘;當年的12月至來年的2月份采集未開放的花蕾。
禁反;惡五靈脂,畏菖蒲、蒲黃、黃連、石膏,畏黃芪。
毒性;無毒。
類型;解表藥類下的,分屬【發散風寒藥及通竅藥】
功效;散風寒、利肺氣、通鼻竅、止頭痛。解肌,溫中,利九竅。
主治;五臟身體寒風,風頭腦痛,面皯。
歸經;肺、胃經。【引藥達鼻部】
用量;3--15克。
對藥;1;【辛夷+ 蒼耳子】 10g 散風寒、通鼻竅,適用于鼻淵病。
性;溫。
味;辛。
炮制方法;凈制,揀去雜質及花柄,簸去泥屑即得,干制,將凈花蕾曬至半干,堆起,待內部發熱后,再曬至全干,炒制,取凈花蕾,用清炒法,炒至絨毛呈微黑色為度,篩去灰屑。
入藥部位;花蕾
成品規格標準;
各家對辛夷花的論述;
《本草綱目》:鼻淵、鼻衄、鼻窒、鼻瘡。辛夷之辛溫,走氣而入肺,能助胃中清陽上行,所以能溫中,治頭面目鼻之病。
《本草經疏》簡誤:辛香走竄之性,氣虛人不宜服。雖偶感寒, 鼻竅不通,亦不得用。頭腦痛屬血虛火熾者,不宜用。齒痛屬胃,火者,不宜用。禁清涕通竅。
【現代藥理研究】
1. 辛夷有局部收斂、刺激、麻醉和治療鼻炎作用。辛夷揮發油可使兔結膜血管擴張、充血,瞳孔微有擴大。辛夷浸劑或煎劑給豚鼠皮下給藥,有浸潤麻醉作用。辛夷飽和液可使蛙坐骨神經產生阻斷麻醉。辛夷蒸餾液對小鼠耳廓微循環的實驗表明,局部應用辛夷不改變血管大小,但可增加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環,以達到治療鼻炎之功,且因無收斂血管的作用,故不會發生麻痹平滑肌產生反跳性血管擴張造成藥物性鼻炎之弊。
2. 辛夷有抗病原微生物及消炎作用。辛夷煎劑對各種球菌、桿菌及多種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
3. 辛夷有鎮痛作用。
4. 辛夷有降壓作用。辛夷的水或醇提取物,對麻醉犬、貓、兔及不麻醉大鼠和犬均有降壓作用。辛夷對實驗性腎性高血壓大鼠亦有降壓作用,對腎性高血壓犬則效果不明顯,但對原發性高血壓犬有明顯的降壓效果。
5. 辛夷對橫紋肌有作用,其所含的酚性生物堿(C17 H19 O3 N)有箭毒樣作用。水煎劑則相反,有乙酰膽堿樣作用。
6. 辛夷有興奮子宮、抑制離體腸收縮的作用。
7. 辛夷有抗過敏作用。
8. 辛夷有抗肝微粒體過氧化損傷的作用。
9. 辛夷能顯著增加離體兔耳血管內的血流量和大鼠鼻粘膜的血流量。
10. 辛夷有抗凝作用,其木質素成分有對抗血小板激活因子的作用,能抑制其與兔血小板膜劑的結合。
11. 辛夷還有抗多巴胺、抗癌、興奮呼吸作用。
【十一】藿香;鮮用力宏;
別名;貓把,土藿香,青莖薄荷等。
產地;為唇形科草本植物廣藿香或藿香的地上部份。分布于;廣東,臺灣等地。
采摘;夏季。
禁反;暑熱及陰虛火旺者不宜使用。
毒性;無毒。
類型;化濕藥。
功效;化濕醒脾,辟穢和中,解暑發表。
主治;濕阻脾胃,脘腹脹滿,濕溫初起,嘔吐,泄瀉,署濕,發熱惡寒,胸脘滿悶。
歸經;脾,胃,肺經。
用量;3~9克。
對藥;藿香+半夏。治霍亂。
性;溫。
味;辛。
炮制方法;除去雜質,殘根及老莖,先將葉摘下另放,莖用水潤透,切段,曬干,然后與葉 和勻即可。霍根;取老莖水浸潤透,切片曬干。
入藥部位;植物全草人藥。
成品規格標準;
各家對藿香的論述;
藿香分“土藿香”、“廣藿香”,兩者功效相似,為芳香化濕要藥。藥效有三:清暑正品,化濕而不燥熱,夏令感冒,暑濕,濕溫均為主藥;止嘔妙藥,無論寒濕、濕熱均可用,尤宜痰濁濕阻的苔膩嘔吐和妊娠惡阻,止瀉效藥,對水樣便最特效;清署健運,用治濕困中焦運化不健證。 藿香功專表散夏令感冒,驅除濕濁內阻,和中而解吐瀉,但其活性成分為揮發油,不能久煎,應當鮮用,切碎后下則力宏,干者用10-30g,鮮者用30-60g。
廣藿香與佩蘭。功效對比;
共同點:化濕,解暑,治濕濁中阻之證及暑濕,溫濕。
不同點廣藿香;長于發散表邪、和中止嘔,濕濁中阻之惡心嘔吐,止嘔力強。佩蘭;長于化里濕,醒脾作用強、善于除中焦穢濁陳腐之氣,為口臭,口甜之要藥。
【十二】藁本;
別名;鬼卿,地新,山瑩,微莖,香藁本等。
產地;藁本為傘形科植物藁本或遼寧藁本的根莖。主產于湖南、四川、遼寧、河北等地。
采摘;秋季莖葉枯萎或次春出苗時采挖
禁反;陰血虧虛,肝陽上亢,火熱內盛所導致的頭痛忌服,畏青葙子。春夏溫熱頭痛,切忌產后血虛火炎頭痛,皆不宜服。
毒性無毒。
類型;解表藥類下的,分屬;【祛風散寒藥】
功效;祛風散寒,發表勝濕、止痛。
主治;風寒表證,巔頂疼痛,風濕痹痛,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除風頭痛,長肌膚,悅顏色。
歸經;膀胱經。【 引藥達顛頂】
用量;3--10克067. 藥對:藁本、白芷。
對藥;藁本~~白芷;內服可治頭風疼痛。外用有祛風除濕、潤澤皮膚之功。可用于 頭面風濕泡疹、酒渣粉刺、頭皮脫屑等癥。
藁本~~細辛; 具祛風勝濕,散寒止痛之功。可用于風寒濕邪頭痛、頭頂痛、項強及齒痛連頰等癥。
藁本~~吳茱萸;小茴香; 具疏肝行滯,散寒除濕之功。可用于寒濕凝滯之腹痛,疝痛。
藁本~~白芷、川芎; 具發表散寒,祛風止痛之功。可用于外感風寒之顛頂頭痛。
藁本~~防風、蒼術; 具祛風散寒,勝濕止痛之功。可用于風寒濕痹,肢節疼痛。
性; 溫。
味;辛,苦。
炮制方法;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曬干或烘干。
入藥部位;傘行科植物藁本,遼藁本的根和根莖。
成品規格標準;
各家對藁本的論述;
《藥性論》:能治一百六十種惡風,鬼疰流入腰痛 冷,能化小便,通血,去頭風皰。此太陽經風藥也。治寒氣郁結于本經。治頭痛、腦痛,大寒犯腦,令人腦痛,齒亦痛之藥,亦治風通用,氣力雄壯也。
《藥性賦》:升也,陰中之陽也。其用有二:大寒氣客于巨陽之經,苦頭痛流于巔頂之上,非此味不能除。
《本草》仲景云:清明以前,立秋以后,凡中霧露之氣,皆為傷寒。又云:清邪中于上焦,皆霧露之氣,神術白術湯內加木香、藁本,擇其可而用之。此既治風,又治濕,亦各從其類也。
【現代藥理研究】
1. 藁本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其所含的中性揮發油有鎮靜、鎮痛、解熱、降溫作用。
2. 藁本有抗菌、抗炎作用,其煎劑對許蘭氏毛菌等皮膚癬菌有抑制作用。
3. 藁本對心血管系統有作用,藁本乙醇提取物能加強離體蛙心的心搏,減慢心率,抑制心臟(大劑量)。遼藁本水提液0.1ml、0.2ml對離體蛙心有抑制活性,并使心肌收縮力減弱。藁本揮發油部分則減弱心搏,增加冠脈流量。水提物2g/kg靜注于兔耳,有顯著的降壓作用。
4. 藁本對平滑肌有作用,藁本醇提物對動情期離體大鼠子宮收縮有強化作用,遼藁本水提物對家兔腸肌則有抑制作用。本品具有抗膽堿、解痙作用,能抑制子宮收縮,后者還能顯著松弛氣管平滑肌,故有平喘作用。
5. 藁本有耐缺氧作用。
【十三】紫蘇;分用。
別名;桂荏,蘇麻,赤蘇等。
產地;為唇形科植物紫蘇的干燥葉,分布于;湖北,湖南,浙江等地。
采摘;夏季。
禁反;糖尿病者慎用,忌鯽魚同用。
毒性;無毒。
類型;解表藥類下的,分屬;【辛溫解表藥】
功效;解表散寒,行氣和胃。
主治;風寒感冒,咳嗽嘔惡,妊娠嘔吐,魚蝦中毒。
歸經;肺,脾經。
用量;5~10克。
對藥;紫蘇+青皮。治久汗不出。
性;溫。
味;辛。
炮制方法;除去雜質和老梗,或噴淋清水,切碎,干燥即可。
入藥部位;植物干燥的葉。
成品規格標準;
各家對紫蘇的論述;
三蘇: 蘇子、蘇梗、蘇葉,合稱“紫蘇”。為預防感冒,解魚蝦中毒的效藥。
蘇子; 味;辛。 性;溫。 入;肺,大腸經。可減少支氣管分泌,緩解支氣管痙攣而祛痰止 咳,降氣平喘,又能滑腸抗癌。祛痰止咳,降氣平喘;蘇子也能通便,而且也能抗癌,它不是清熱解毒藥,也能抗癌,這樣不會傷胃呀。【對藥】;蘇子+桑白皮。治氣喘。
蘇梗; 味;辛,甘。 性微溫。 入;肺,脾,胃經。 理氣止嘔安胎,尤治梅核氣。藥理證 實:有孕激素佯作用,與孕酮相似,又有干擾素誘導作用。理氣止嘔,治梅核氣,蘇梗是個特效藥。而且蘇梗有孕酮作用,所以它能安胎呀,天然的孕酮,不是西藥合成的孕酮,對孩子沒有壞處,比黃體酮要強,也能安胎。
蘇葉;
味;辛。 性;溫。 入;肺,脾經。 擴張皮膚血管,刺激汗腺神經而發汗解熱,用治風寒外感,又可升高血糖,可治低血糖。擴張皮膚的血管,所以它能發汗,解熱。蘇葉主要治療風寒外感,不是風熱。當然有個缺點就是升高血糖,低血糖的辨證能用糖尿病的病人別用蘇葉。
【十四】生姜分類而用。
生姜味辛,性溫。入;肺,脾,胃經。藥用始載于《名醫別錄》其所含揮發油,增強血液循環而發汗散寒,溫暖全身,興奮神經,善治風寒表證;所含姜辣素刺激胃液分泌,促進腸道蠕動,助消化開胃口,增進食欲。又能溫中止嘔止瀉;生姜還能止咳化痰,解南星、半夏及魚蝦毒;可降脂,增加膽固醇大便排出量。生姜過量可致口干咽痛,吸收后由腎臟排出,刺激誘發腎炎,用量10g以內為妥。對藥;生姜+陳皮,治嘔吐不止。
姜汁; 味;辛。 性;溫。 入;肺,胃,脾經。 祛痰止嘔力大,專治嘔吐不止。昏厥急救時 可速灌10滴,也可局部擦膚治斑禿。
姜皮; 味;辛。 性;涼。 入;脾,肺經。 利水退腫,治尿少水腫,用5g。
生姜,干姜,炮姜。功效對比;
共同點:都是姜。
不同點:炮制不一樣,功用也有偏差。生姜辛散力較強,長于發散風寒,溫中止嘔,多用于風寒表證及嘔吐之證。還可溫肺止咳。
干姜辛熱,辛散之力較弱。長于溫中,為脾胃寒證要藥,并可回陽,溫肺化飲,用于亡陽證及寒飲伏肺咳喘。
炮姜味偏苦澀,偏于溫經止血,溫中止痛止瀉。用于虛寒出血,腹痛腹瀉等證。
【十五】巧用蔥白鮮散外感風寒;
蔥白,辛溫而潤,是一味發散表邪、宣通陽氣之佳品。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即謂其“主傷寒寒熱”。晉代葛洪《肘后方》載有蔥豉湯,治傷寒初起,寒熱無汗。方中豆豉功擅解表透邪,與宣肺通陽之蔥白相伍,對外感初起寒熱身痛者,不失為簡約速效之良方。朱老用蔥白治外感初起,有以下三法:一法,用蔥白一握,和米煮粥,粥成,加人食醋,趁熱食之,可迅速收發汗解表退熱之效。此方又名“神仙粥”。蓋藉米粥以助胃氣,充養津液以益汗源,托邪外出,對老人、虛人之外感發熱更為相宜。二法,嬰兒感冒,不便服湯藥者,用蔥白絞汁,兌入母乳或牛奶中,然后放奶瓶中吮吸,服后得汗便熱退身安。此用藥之巧法也。三法,蔥白、生姜各30克,同搗如泥狀,臨用加食鹽少許,布包,對感冒發熱患者,涂擦其前胸后背,1日2次,涂后蓋被取汗,如適當加熱后用,效果更好,此外治法也。
對藥;1;蔥白+豆豉,3~7個;10g , 名蔥豉湯,能通陽發汗。外感表證輕淺者。服后避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