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提醒:
患者情況各有千秋,治療應從實際出發,在臨床醫師指導下進行,不可照搬。
梅核氣,是指因情志不暢,肝氣郁結,循經上逆,結于咽喉或乘脾犯胃,運化失司,津液不得輸布,凝結成痰,痰氣結于咽喉引起。以咽中似有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時發時止為主要表現。咽喉中有異常感覺,如痰黏感、蟻行感、灼熱感、梗阻感、異物感等,但不影響進食為特征。中醫肝病、中醫咽喉疾病、中醫精神疾病時均可見此病證。現代醫學稱為咽異感癥,又常被診為咽部神經官能癥,或稱咽癔癥、癔球。該病多發于青中年人,以女性居多。癥狀的輕重與情志的變化有關。檢查咽喉各部所見均屬基本正常,也可見慢性咽喉炎。
接下來我分享一個治療梅核氣的醫案:
患者楊xx,女,47歲,小學教師。
主訴:患者1年前自覺咽喉不舒暢,漸有梗阻之象,繼則食道天突穴處似有阻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到醫院檢查排外食道癌,心電圖及喉鏡檢查正常。
初診:咽部不適,自覺咽中有異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伴胸脅滿悶,乳房脹痛;善太息;不思飲食;情志抑郁;月經不調;時有心悸;腰膝酸軟;大便偏干;苔薄,脈弦。
治則:疏肝理氣,補益脾腎,行氣散結。
方藥:疏調湯加減,五劑。
柴胡9g,白芍15g,枳實10g,
甘草5g,川芎15g,香附15g,
郁金10g,茯苓15g,白術15g,
仙靈脾15g,丹參10g。
二診:患者咽部不適,咽中異物感,胸脅滿悶,乳房脹痛,心悸等癥稍減輕;仍喜太息,納食少,月經不調,腰膝酸軟。大便正常。苔薄白,脈弦滑。
在前方基礎上加半夏15g,厚樸15g,紫蘇10g ,神曲20g,麥芽20g。服五劑。其中半夏化痰散結,厚樸、紫蘇理氣寬胸、開郁暢中,神曲、麥芽健脾消食。
三診:患者心情愉悅,咽部不適,咽中異物感,胸脅滿悶,乳房脹痛,心悸,月經不調,腰膝酸軟等癥明顯好轉,納食尚可,大便正常。囑繼續服二診時中藥,后電話回訪表示各癥狀持續好轉。
梅核氣是中醫臨床常見病證之一。五臟中,肝具有藏血而主疏泄的作用,可以調節人的情志;脾具有主運化的作用,運化營養物質和水濕。梅核氣,是由于情志抑郁,致使肝失條達,疏泄失司,使人體的氣機運行不暢;肝氣郁滯,而使得脾的運化功能失調,水濕不化,濕聚生痰,郁結于胸膈之上,從而出現咽中有物的感覺,氣失于舒展則出現胸中憋悶的感覺。梅核氣的病因病機與氣機失調關系密切,主要表現于氣滯、氣逆及氣虛三個方面,涉及肝、脾、胃等臟腑。西醫多將本病稱為咽部神經官能癥、咽部異感癥,治療方法有限,中醫中藥在此病的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運用國醫大師張震疏調湯加減治療此病療效顯著。本方具有疏肝理氣,補益脾腎,條暢氣機,活血行血之功能。主治肝失疏泄脾腎不足,氣機失常,血行不暢等證。按本草藥理與方劑組成之原則,柴胡苦平,氣味俱薄,入肝膽經,具有輕清升發,宣透疏達之功,兼有苦寒清泄之力,可升舉清陽,疏肝解郁,條暢氣機,在方中居于領銜地位是為疏調湯之“君藥”。香附性甘平微辛,氣芳香,亦入肝經,無寒熱偏性,能解肝郁、降肝逆、緩肝急,作用走而不守,可通行三焦,是理氣之要藥,能使氣行血暢,李時珍《本草綱目》稱其為“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也”。郁金辛開苦清熱,且善入氣分行氣導滯,活躍氣機,又可入血分涼血破瘀,為血中之氣藥,且可利膽,香附與郁金互相配伍能協同增效。仙靈脾即淫羊藿,其性味辛甘溫,入肝腎經,藥性和緩,溫而不燥,是溫補腎陽,益精填髓之妙品,汪昂《本草備要》謂其能“補命門、益精氣、堅筋骨、利小便”且可壯腰膝、祛風濕。白術甘苦溫,入脾胃經,為健脾之要藥,補而不滯,功能補脾燥濕利水,又可固表安胎。丹參味苦微寒,主入肝經血分,有活血祛瘀、通絡調經、清心除煩等功效。川芎性味辛溫,可活血祛瘀,行氣解郁,張景岳謂川芎“其氣善散,主走肝經,氣中血藥也,故能破瘀蓄,通血脈,解結氣”。枳實味苦性微寒,長于破滯氣,除積滯,能理氣寬中除脹消滿。枳實與柴胡互相配伍,一降一升,調暢氣機,清升濁降各得其位。白芍苦酸微寒,有斂陰柔肝、補血、平抑肝陽之作用,與甘草相配則“甘酸化陰”更能發揮白芍柔肝養血緩急之功效。茯苓甘淡性平,甘能補脾,淡可滲濕,其性和平,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
在臨床上,首先要全面分析病機,認真辨證,根據患者所罹病證之范圍、部位、性質,分清虛實寒熱,病變臟腑,有無并發、兼夾或繼發其他證候,“謹守病機,各司其屬”便于選取針對之治療藥物,或加強扶正培本,或強化攻病逐邪,在疏調氣機的基礎上進行全面而有重點的靈活治療。疏調湯是一首應用范圍相對較廣,涵蓋面較寬的疏調人體失常氣機的廣譜治療方。因為氣機失常者一般多以一組復合證群的姿態出現,其中各組成部分之間又有主次、兼夾、原發與繼發之分。國醫大師張震的疏調氣機湯治療該類復合證,既非只為某一具體之證而設,也不是治療某一專病之專方。臨床運用可根據患者之實際病證情況加減化裁靈活選用相應的藥物進行針對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