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春暖花開正是踏青賞景的美好季節,然而對于過敏性鼻炎的患者來說,春天意味著一系列惱人的不適癥狀。隨著工業的發展,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過敏性鼻炎的發病率及復發率也越來越高,研究顯示,我國過敏性鼻炎患病率達18%,估計患病人群超過2.5億。
過敏性鼻炎又稱變應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科疾病中的常見病、多發病、難治病。主要臨床表現為鼻塞、鼻癢、打噴嚏,其中以打噴嚏為主要特征?,F代醫學對本病的治療常應用抗組胺類藥物、肥大細胞穩定劑、皮質類固醇激素等,但其遠期治療效果并不理想。
中醫將過敏性鼻炎稱之為“鼻鼽”或“鼽嚏”。關于過敏性鼻炎癥狀的描述,元代李杲的《東垣十書·內外傷辨惑論》就有過詳細的描述:“故病者善嚏,鼻流清涕,寒甚出濁涕,嚏不止”書中進一步提出:“比常人大惡風寒,小便數而欠,或引行小便色清而多,大便不調,夜寒無寐?!泵枋隽嘶颊叩娜戆Y狀:畏寒怕冷,小便清長而頻數,大便溏薄,晚上冷得難以入睡,這些癥狀,完全與過敏性鼻炎的臨床主訴相符合。
關于過敏性鼻炎的病機描述,古代文獻說法各異,隋朝《諸病源候論·鼻涕候》認為本病是肺氣寒而致。而《河間六書》認為本病的病因是火:“嚏,鼻中癢而氣噴作于聲也。鼻為肺竅,癢為火化,心火邪熱干于陽明,發于鼻而癢則嚏也,或故以物擾之癢而嚏者,擾癢屬火故也?!睙?,作為一個致敏因子,這是臨床上可見到的,但如果把過敏性鼻炎的病因,全部歸屬于火,這就與臨床所見患者鼻黏膜蒼白水腫以及畏寒怕冷,溲清便溏的客觀癥狀難以相符合了。
然而元代李杲卻認為本病與肺腎之陽虛弱有關,《東垣十書》中描寫的那些癥狀,有明顯的肺脾腎虛寒特征。明代醫家戴思恭在《證治要訣》中也贊同李杲的觀點:“清涕者,腦冷肺寒所致?!薄坝胁煌瑐涠槎嗲濉擞赡I虛所生,不可過用涼劑?!薄端貑枴ば魑鍤庹摗氛f:“五氣所病……腎為欠、為嚏。”故本病的表現在肺,但其病理變化與脾腎有一定關系。
肺氣虛寒,衛表不固:《靈樞·五閱五使篇》曰: “鼻者,肺之官也?!薄鹅`樞·本神論》曰: “肺氣虛則鼻塞不利?!狈沃髌っ?,宣發衛氣,肺氣虛則腠理不密,衛表不固,易受外邪異氣(如花粉、灰塵、油漆、過寒過熱溫度)侵襲。以肺氣虛寒,衛表不固為病機的鼻鼽,主癥為氣短懶言、咳喘無力、陣發性鼻塞、鼻癢、打噴嚏、面色蒼白、嗅覺減退、清涕如水、畏風怕冷等。治療應以補益肺氣,固表護衛,溫肺散寒為主。
脾氣虛弱,清陽不升:《內經》云: “脾胃為倉廩之官,五味出焉?!?strong>脾主運化,脾失健運則水谷精微難以吸收,故致使氣虛而不能衛外,脾虛則清陽之氣不能上升,邪害空竅,故鼻塞不利,即所謂“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颊弑丘つどn白水腫而流清涕,這也是脾的運化失司,水液代謝調節障礙所致。一般認為脾氣虛時,脾之健運失常,脾氣虛弱,化生不足,鼻竅失養,外邪侵襲,易出現九竅不利的癥狀,表現為鼻癢且多嚏; 而脾虛氣弱,水濕不運則易出現鼻塞不通,流清涕不止。主要的治療方法為益氣健脾,升陽通竅。
腎陽不足,溫煦失職:《血證論》曰: “腎為水,肺為天,金水相生,天水循環?!薄蹲C治匯補》言:“凡鼽淵瘡痔,久不愈者,非心血虧,則腎水少?!蹦I是人身陰陽之根本,腎臟病變與其他器官的功能變化密切相關。腎藏一身之精氣,腎的陽氣虛虧可以導致肺氣不足和脾陽虛虧,而肺氣脾陽虛虧也可以損及腎的陽氣,腎的氣化功能失司,也可以導致鼻黏膜蒼白水腫,至于患者噴嚏沖鼻而出,更是腎不納氣的一種表現。腎臟水中有火,陰中有陽,只有陰平陽秘,腎臟的功能才能得到平衡。若腎精不足,攝納無權,陽氣易于耗散,會造成鼻鼽日久不愈。
綜上所述, 人體免疫功能與肺、脾、腎虛損有密切關系, 各種原因導致的肺、脾、腎任何一臟虧虛,都可影響其免疫功能,有研究表明,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易受外邪侵襲,腎虛型較肺氣虛型、脾氣虛型對過敏性鼻炎更具有易感性。在治療上,針對臟腑虛損,通過辨證分別予以益肺、健脾、補腎為治法。
對于過敏性鼻炎的預防,如《素問·金匱真言論篇》:“冬不按蹻,春不鼽衄?!庇秩纭端貑枴に疅嵫ㄕ撈诽岢觯骸岸【畼s, 春不鼽衄?!?strong>總體是指,在季節的交變之季,要保持陰陽的平衡。也可以拓展來看,變態反應性鼻炎多是晨起時,或睡眠時容易 發作,也可以理解為陰陽交接之時不相平衡,這和《內經》提出的預防準則是一致的。
故首先要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調整好應對該病心理狀態,盡量避免接觸主要過敏源如在過敏源多發時期穿戴口罩、季節交替期間注意寒溫變化避免感冒,可使許多常年性的誘發因素明顯降低,減少發作程度和發病次數;其次是改善個人體質,如加強鍛煉、健康飲食等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從根源減少鼻鼽的出現的機率。
此外,過敏性鼻炎涉及肺、脾、腎等臟腑,因此治療應咨詢專業的醫生,辨證論治,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切勿擅自服用藥物以及使用偏方,防止鼻炎癥狀加重。
以上相關內容表述望能讓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過點擊我頭像進行私信。
【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文章中的資訊僅供讀者參考之用,讀者不應單純依靠本文而取代個人的獨立判斷。對于因使用、引用、參考本文內容而導致損失、風險及糾紛,我司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