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假如有人問,孔圣的學術思想真正要講的是什么?可以直接引用這四句話作答,這就是孔圣思想的中心,也可以說是他教育的真正的目的,立己立人,都是這四點;關于這四點的教育方法,也就是后面《泰伯》篇中孔圣說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志于道”,一般人說孔圣說的是人道,不講天道,因為天道渺遠,人道比較淺近易懂,這只是后人為孔圣下的定義,事實上孔圣并沒有這樣說,只有他的學生子貢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根據子貢這里的話,再看孔圣在《易經》中所講的學問,他絕對懂天道;
所以子貢便說,他講人道,我們聽得懂,他講宇宙的奧妙,因為我們的學問還不夠,實在聽不懂,因此孔圣在這里所講“志于道”的“道”,不能硬性替它下一個范圍,說他只講人道,不講天道,如果要研究孔子的思想,必須研究《易經》的《系傳》,他許多的重要思想,都表現在《系傳》中,有關形而上的學問,也在《系傳》里;
根據原文“志于道”,可以解釋為形而上道,包括了天道與人道,形而上、形而下,這是教世人就是立志要高遠,至于是否做得到,那又是另一回事,所以孔圣說,作學問要把目標放得高遠。
“據于德”,立志雖要高遠,但必須從人道起步,所謂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從道德的行為開始;換句話來說,“志于道”是搞哲學思想,“據于德”是為人處世的行為,古人解說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顯的,孔圣告訴我們,思想是志于道,行為是依據德行。
“依于仁”,已經說過,仁有體有用,仁的體是內心的修養,所謂性命之學、心性之學,這都是內在的;表現于外用的則是愛人愛物,如墨子思想的兼愛,西方文化的博愛;“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說道與德如何發揮,在于對人對物有沒有愛心,有了這個愛心,愛人、愛物、愛社會、愛國家、愛世界,擴而充之愛全天下,這都是仁的發揮。
“游于藝”的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孔圣當年的教育以六藝為主,其中的“禮”,以現代而言,包括了哲學的、政治的、教育的、社會的所有文化;至于現代藝術的舞蹈、影劇、音樂、美術等等則屬于樂;“射”,是指軍事、武功方面,過去是說拉弓射箭,等于現代的射擊、擊技、體育等等;“御”,是指駕車,以現代來說,包括開車,駕飛機等;“書”,是指文學方面及歷史方面;“數”是指科學方面的;凡是人才的培養,生活的充實,都要依六藝修養。
人生對于道、德、仁、藝這四種文化思想上修養的要點都要懂;這四個重點的前一半“志于道,據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藝”作為生活處世的準繩,是他全部的原則,同時告訴每個人,具備這些要點,才叫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