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第一部分:這一章為另一個階段的轉折,有一個大原則我們必須把握住,道德經下經講德、講用,不是講體,但是用不離體,這里與上經講道的第十八章、十九章,有彼此互相解釋的作用,這就是說這一章講德、講用的本身,就是對上經十八、十九章所謂道、體的一個注解;道德經下經講用,這是真正智慧之學,也就是真正大謀略之學
第二部分: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我們中國人經常說一句老話,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所謂秀才,不是指秀麗的人,也不是指科舉時代的秀才,而是借科舉考中的秀才之名,比喻絕頂聰明的人;能夠知天下事,是有智慧的人,智慧到了最高處,就是真正的神通,神通并不是稀奇的事,而是真實智慧的成就,一個智慧真正成就了的人,不必出門,就會知道天下的事
不窺牖,見天道,牖是指窗戶,用不著開窗就看到天道,就能夠曉得外面的事物;天道可以是抽象的,形而上的大道,也可以指實際天文的天體;理論上講,如果有真智慧修養的人,用不著到外面實際經驗,就可以了解事實的究竟,就如第二十一章所講的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一個真正修道的人,是有這個境界的,能知眾甫之狀
第三部分: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出并不一定講出遠門,而是指知識越多,越愚鈍;換言之,知識學問越多,煩惱就越深,因為普通的常識越多,真智慧就會被蒙蔽,所以出字并不是指出外之出,而是指我們在精神生命上,在腦力上,付出得太多,反而會看不到真正的智慧,因此圣人之道是做內省工夫的
第四部分: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這一句是本章的結論,也可以說是學問的修養,也可以說是修道的工夫,否則有人可能會認為不出門就能知天下事,人如果有這樣的欲望是行不通的,做什么都會有阻礙了,所以才會有不為而成的結論,并不是說萬事都不做就能成功,而是要真正做到無欲,沒有任何的欲求
像修道就是有欲的,因為想求長生不老,或者想求脫生死,或者想求成佛,這些都是要求達到一個更高遠的目標,才選擇放棄世間的一切,看起來好像清心寡欲,沒有欲望,其實他的欲望比平常人還要大,這就違反了老子所講的無為清凈之道,所以最后的結論是如何能夠修養到不為而成的境界,達到真正的清凈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