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秋風涼了,大雁開始往南飛了,與大家分享舊作:“鴻雁”歌曲的來龍去脈。
這首原產于烏拉特中旗呼勒斯太的蒙古族民歌到底有什么獨特的魅力?11月20日,記者前往二狼山下的呼勒斯太蘇木,追尋“鴻雁”的來龍去脈。
《鴻雁》的歷史很悠久
呼勒斯太被認為是鴻雁在北方的故鄉。
在呼勒斯太,還流傳著關于《鴻雁》的一個美麗傳說:相傳很久以前,呼勒斯太的牧民們逐水草而居,以放牧捕獵為生,在二狼山下住著一戶叫蘇和的牧民,他們有一個女兒叫鴻嘎魯(鴻雁),她與同村的男青年布仁相愛,互定了終身。不久,外虜侵入,布仁應征去了南邊,為了保衛家鄉,布仁不幸犧牲在了戰場上。鴻雁姑娘在家鄉聞訊后,悲痛欲絕,她決心繼承心上人的遺志。于是,告別了父母,踏上了保衛家園的征途??墒牵荒昴赀^去了,草兒綠了又黃,雁兒走了又來,就是不見姑娘回還。據打仗回來的人說,美麗的鴻雁姑娘也犧牲在了戰場上,在彌留之際,她望著北方,神情似乎對身邊的人說:“叫他們不要為我憂傷,等春天到來的時候,我會和布仁變成鴻嘎魯飛回故鄉,那里是我可愛美麗的家園呀!”后來,這里就有了鴻嘎魯的故事。再后來,鴻嘎魯的故事慢慢的變成了一首歌,變成了一支委婉悠揚動聽的歌,一支深受牧民喜愛而廣為流傳的歌——“鴻雁”。
烏拉特民歌的歷史淵源,要從蒙古人從呼倫貝爾草原遷徙到此定居生活講起,公元1648年,烏拉特蒙古部落受朝廷指令遷徙到現今的烏拉特地區鎮守疆域,從而烏拉特民間文化藝術也將隨著遷徙流傳到西部,成為內蒙古西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烏拉特蒙古族是一支勤勞淳樸的民族部落,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烏拉特人以其聰明才智和靈巧雙手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民族文化。
烏拉特原生態民歌源自烏拉特蒙古族部落。明末清初,烏拉特部落自呼倫貝爾遷徙至今包頭東、陰山西段的山南、山北草原上,即烏拉特三公旗。勤勞勇敢的蒙古人在幾百年的生產生活中,逐漸創作形成了烏拉特蒙古族民歌。其內容多以贊美英雄人物和草原風情為素材,表現形式傳唱為主。這些歌曲多用于迎賓聚會、婚慶喜宴等紅火場面。或粗獷悠揚、或舒緩深情,且帶有游牧民族特定的詼諧幽默之感。
烏拉特蒙古族民歌源遠流長,其形式和內容健康向上,曲調優美,通俗易唱,有些作品如《鴻雁》(又名《鴻嘎魯》)、《俏麗的小黃鳥》等烏拉特民歌都廣為流傳,成為當地蒙古族主要傳唱歌曲,這些歌曲是烏拉特蒙古族巨大的精神財富和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鴻雁》前身是《鴻嘎魯》
據呼勒斯太蘇木文化站站長那日蘇提供的資料,《鴻嘎魯》最初的詞曲作者是烏拉特西公旗莫日更廟活佛,創作年代是乾隆55年(1790)。
《鴻嘎魯》曾經是烏拉特宴會歌曲的代表作。蒙語的“鴻”指的是“白色”的意思,“鴻嘎魯”是“白天鵝”,并不是鴻雁,它原本是一曲傳統的烏拉特敬酒歌曲。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由于翻譯詞義的演變,把“白天鵝”譯成了“鴻雁”,歌詞大意也有所變化,由敬酒歌曲變成了思鄉歌曲,直到額爾古納樂隊將其推上中央電視臺,唱響大江南北。
《鴻雁》的歌詞有兩個內涵,先寫意境,后寫情義。莫日更廟活佛有81首律歌,律歌主要是歌頌宗教。喇嘛們創作的敬酒歌也很多。曾幾何時,烏拉特草原宴會中,喇嘛的地位很高,,們既能喝酒,又能即興創作,不僅是本民族宗教的代言人,也是本民族文化的傳承者。
《鴻嘎魯》原創是活佛
此前,烏拉特中旗副旗長蘇亞拉圖曾對記者說,“鴻雁”棲息的地方必定是有山有水的地方,而呼勒斯太蘇木正具備這樣的條件。早期歌詞中描寫的“湖”,便是現今五原縣境內的海子堰。二百多年前,那里是一片汪洋,是水鳥的天堂。
乾隆55年(1790)盛夏,烏拉特西公旗莫日更廟一世活佛云游到現今呼勒斯太蘇木境內。眼前不遠處出現一個天然大湖泊,當地人稱為“呼勒斯太湖”,里面長滿了蘆葦,蒙語的“蘆葦”叫“呼勒斯”,“太”是“有”的意思,也即“有蘆葦的湖泊”。
這一天,湖邊有一戶牧民家正在接待遠方的弟弟。這戶人家有三個蒙古包,活佛被請到最東面的那座大蒙古包。蒙古包里有四五個人在喝奶酒,他們一邊喝奶酒、酸奶、吃手扒肉,一邊嘮著家常。吃喝完畢,弟弟因路途遙遠要起身告辭。這時,哥哥再三懇請弟弟多住些日子,哪怕只住一晚再走。在這種情形下,弟弟只好答應只留一宿。當時牧人家宴請沒有歌聲、沒有音樂,牧人們喝的奶酒也只有20度左右,活佛喝了幾碗也沒覺得有什么酒意,便走出包外觀看周圍風景。只見南面是呼勒斯太,,湖面上暢游著潔白的天鵝;北面是連綿的山川,綠茵中嬉戲著健壯的牛羊。眼前的美景和剛才兄弟倆喝酒的場面,觸動了活佛的創作靈感,當時就吟唱了一首詞。歌詞大意是:
美麗的白天鵝
暢游在湖面上
遼闊的大草原
多么寧靜安詳
尊貴的客人們
請你留下來吧
品嘗那草原上
美味和佳釀
活佛回廟里后,把這首歌讓樂師們記譜演唱。這樣,一首傳唱大草原幾百年的宴請歌曲產生了。
祁達愣太功不可沒
同行的蒙文版要聞部主任烏蘭給記者提供了一個重要線索,說《鴻雁》歌曲的最終成型,歸功于呼勒斯太籍的內蒙古直屬烏蘭牧旗作曲家祁達楞太??善钕壬讶ナ蓝嗄?,雖然他的親戚還在呼勒斯太,但一時不好聯系。我們便委托那日蘇站長繼續追蹤,采訪組當天傍晚趕回臨河,路過五原海子堰時,我們見到了那片鴻雁棲息的天然湖泊,湖面已結薄冰,岸邊的蘆葦在寒風中搖曳。這個季節,鴻雁自然看不到了,但此情此景,我們仿佛看到“鴻雁飛過蘆葦蕩”的畫面,并想起了《詩經》里“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句子,總覺得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拍下了湖水和蘆葦的照片。
三天后,那日蘇站長打來電話,說他找到了祁達楞太的親人。11月27日,記者再次前往呼勒斯太,在烏加河鎮西邊的小村里,見到了作曲家祁達楞太的姐姐腦高納和弟弟祁黃毛。祁黃毛老人家里昨天剛殺了一只羊,桌子上擺著手扒肉、血腸和炒米、奶酪等蒙古風味食品,我們一邊喝著熱氣騰騰的奶茶,一邊聽著幾位老人的講述(祁黃毛和他的老伴兒都能講流利的漢語)。
——祁達楞太,內蒙古直屬烏蘭牧旗作曲家,1936年出生于呼勒斯太,1983年去世。祁達楞太7歲時到五原的梅林廟做了活佛,大約在10歲時還俗,丟掉“金飯碗”去歸綏讀書。解放后讀完高中在包頭參加了工作,先在財政部門,后來不知何故去了自治區歌舞團(烏蘭牧旗前身)。
關于祁達楞太怎么做了活佛的經歷,幾位老人已很難提供更為準確的細節,腦高納老人說:“那時候我10來歲,只記得我弟弟他人很聰明,長得漂亮,會唱會跳,偶爾對我們講他要到廟上去當活佛。他的那些玩耍方式就是和其他男娃不一樣,突然有一天他就真的做了活佛。后來為什么去了呼市,我們也記不起來,好像那邊有親戚,可這些親戚我們都沒見過,他10來歲的人怎么能找到,也讓大家感到奇怪。”
祁黃毛老人說,祁達楞太到了歌舞團后,每年都要抽空回呼勒斯太看看,回來后,有空就到山上走,去草場轉,看見這里的一草一木都表現出異常的激動。根據幾位老人的敘述分析,目前傳唱的“鴻雁”歌詞是祁達楞太在“文革”前改編而成,曲調基本是傳統的樣子。
我們要求幾位老人唱幾句,他們毫不拘束地齊聲放歌,與我們前幾天在格日樂家聽到的一模一樣,盡管用的是蒙語,但歌詞中依然有“鴻嘎魯”的發音。
這樣看來,當地牧民是把“天鵝”與“鴻雁”通譯為“鴻嘎魯”了。
祁黃毛還講了一個細節,說因為祁達楞太當過活佛,屬于“公安六條”控制的人物,“文革”期間還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那時候,蒙古族同胞怕受牽連,不敢在公開場合唱了,但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關起門來唱,流著淚唱,可見其深入人心程度。
祁達楞太去世后,按當地風俗在呼勒斯太土葬。后來,他的兩個女兒從美國回來,將遺體火化,把骨灰安放在了五臺山。
呼勒斯太人的眷戀
通過兩天的采訪我們感受到,呼勒斯太人對“鴻雁”有著非同一般的眷戀,盡管對其產生的確切年代和歌中“蘆葦蕩”的位置尚有爭議,但有一點他們深信不疑,那就是——“鴻雁”原產地就是呼勒斯太。而我們似乎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即“鴻嘎魯”最早由喇嘛創作,經幾代人傳唱后,由已故的祁達楞太先生修改,定型為現在的“鴻雁”。后來,電影《東歸英雄傳》將其作為主題曲,逐步唱響。
從2007年起,呼勒斯太蘇木就把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命名為“鴻嘎魯那達慕大會”,并將“鴻雁”歌曲下載到蘇木干部的手機上,影響日益擴大。
此外,蘇木政府還幫助牧民成立了有13位歌手組成的“鴻嘎魯烏拉特民歌坐唱團”,2009年參加了巴彥淖爾市“河套文化藝術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蒙古族長調本身是一種靠口頭傳承的民間藝術,所以,長調常“附著”在傳承人的身上。可近十幾年來,隨著一些著名長調演唱藝人相繼離世和“馬背民族”走下馬背,長調誕生的原生自然環境發生了改變,馬背上的千年絕唱及一些獨特的演唱方式和方法瀕臨失傳,但“鴻雁”卻是個例外。
草原文化遺產就像散落在草原上的珍珠,稍有不慎就會丟失。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把這些珍珠寶貝撿拾起來、串連起來,讓它們熠熠發光。我們需要像保護草原原始植被一樣保護這些文化遺產,期待民族文化能夠繼續發揚和傳承下去!
采訪中我們還得知,烏拉特中旗有關部門正在組織專家進行詳細的調研,以期對“鴻雁”的產生背景和文化內涵做進一步的挖掘和探究。我們期待著他們的成果!(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