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慶縣發展研究中心關于
對鳳慶穩隆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的分析報告
按照縣委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做好第二批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學習調研階段工作的通知》要求,縣發展研究中心通過實地察看、聽取匯報、走訪農戶等形式,對鳳慶穩隆茶葉有限責任公司近幾年的發展情況進行案例分析,結合我縣茶葉發展的實際,提出了我縣茶葉發展的對策和建議。現形成如下分析報告,僅供參考。
一、鳳慶穩隆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的基本情況
鳳慶穩隆茶葉有限責任公司始建于2002年,注冊資金100萬元,法定代表人田穩榮,注冊地址在鳳慶縣鳳山鎮安石村,屬具有一定規模的茶葉加工經營個私企業。公司在鳳山鎮安石村建立了產年2000噸茶葉加工廠,初期名稱為鳳慶德和茶業有限責任公司,2007年更名為鳳慶穩隆茶葉有限責任公司。
2006年,穩隆茶葉公司為進一步發展和增強實力,適應市場需求,又投資建設了第二個茶葉加工廠,兩處茶廠共占地16.2畝,相距4公里。鳳慶穩隆公司自有茶園200畝,被鳳慶縣農業局定為綠色食品種植基地。公司與安石村、水箐村、紅塘村、魚塘村、新林村、河東村、清水村7個村簽定合同,將7個村42000畝茶園,按國際標準管理經注冊備案為出口產品基地公司,并通過出口衛生注冊。正在申報HACCP認證,公司生產占地16.3畝,產房建筑面積1萬多平方米。設備有從印度引進的CTC紅碎生產線一條,名優茶生產線一條,茶葉檢驗設備一套,固定資產780萬元。
2007年收購茶葉328噸,收購總值1253萬元,平均價38.16元,銷售313噸,銷售總額1426萬元(含稅),平均價45.50元。2007年庫存茶葉15噸,庫存茶葉金額40萬元,平均價26.60元。
2008年生產紅條茶1081噸,生產CTC紅碎茶553噸,共1634噸,銷售紅條茶896噸,銷售紅碎茶495噸,共1391噸,銷售總值2078萬元,上繳稅收582559.33元(其中所得稅27.6萬元),企業利潤110.5萬元,長年用工12人,季節用工80人。
二、穩隆茶葉公司的做法和經驗
(一)創新發展模式,與村民建立互利互慧的合作關系。
鳳慶穩隆茶葉公司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按照無公害茶葉生產要求,狠抓茶葉種植基地建設,嚴把鮮葉質量關,按照茶樹生長周期安排采摘,保障了鮮葉原料的質量穩定,普洱茶、紅碎茶及綠茶產品農殘及其他衛生質量指標均達到 “歐洲茶葉委員會”頒發的最新標準。
公司與當地村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公司招收安石村村民為茶廠工人,及時兌現鮮葉款,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生產經營得到安石村全體村民的積極配合,真正實現了公司與村民利益的雙贏。
(二)強化宣傳效應,打造穩隆品牌。
公司獲得穩步發展的同時,安石村以企業為依托也獲得了多項殊榮,被評為臨滄市“退耕還林”先進村、云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中國滇紅第一村。安石村村長作為臨滄市十七大宣講團成員,到各地宣講依托茶企業發展的成功經驗。
云南省委、省政府及臨滄市各級領導多次光臨視察調研,省委書記白恩培及李紀恒副書記到鳳慶調研時對穩隆茶葉公司與鳳山鎮安石村雙贏的發展模式給予了高度贊揚,認為這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條成功路子。
(三)加強技術改造,提升公司的市場競爭力
2007年,為整合資源和將“穩隆”茶葉打造為云南紅茶第一品牌,穩隆進行技術改造,從印度引進了CTC紅碎生產線一條,名優茶生產線一條,茶葉檢驗設備一套,固定資產780萬元。技術改造實施后,改變了原來以茶葉初加工為主的模式,提升了公司的市場競爭力,使公司具有年產優質CTC紅碎茶1800噸和優質傳統工夫茶1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云南省最具實力的紅茶生產商之一。
(四)不斷尋找商機,積極應對茶葉市場低靡給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
國內多家茶葉公司到鳳慶穩隆實地考查,認為穩隆公司的CTC設備是目前中國最先進的一條生產線之一,具有科學的檢驗手段,良好的商業信譽和完善的基地備案手續。穩隆公司及時抓住商機,與部分公司簽訂了2000萬噸的供貨合同。公司為保證按質按量完成任務,現在鳳慶境內設立9個收購點,收購鮮葉和毛茶,預計2009年可銷售2000噸以上,銷售收入3600萬元,實現利潤390萬元。
一、 穩隆公司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總的來說,穩隆公司的發展為我縣CTC紅茶出口創匯,帶動就業,增加稅收,促進鳳慶茶葉發展和縣域經濟發展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公司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庫存積壓嚴重,促使資金流動比率低;二是公司融資難度大,收購資金較為緊缺;三是茶葉價格不確定因素大,原有的銷售網絡只限于流通性供應,銷售量不大;四是缺乏開發名優產品的技術、資金和人才;五是希望政府給予穩隆專項的茶葉技術培訓資金,用于培訓員工的生產技術,進而保證產品質量等。
二、 鳳慶茶葉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一)2009年中國茶葉市場分析。
從總體上看,紅茶、武夷巖茶市場趨熱,鐵觀音、白茶、綠茶平穩發展,因為花茶的價位較低,更適合金融危機下的購買力而探底回升,普洱茶市場仍處于低迷狀態,高檔茶已經不好賣了。
一是茶葉消費多樣化趨勢明顯,“紅茶”備受青睞。世界上90%的茶消費者都喝紅茶。在2008廣州茶博會上匯聚了世界與中國各地紅茶,紅茶受到大力歡迎,掀起了一場經典的“紅茶風暴”。2008年中國的紅茶出口呈上升趨勢,紅茶出口2.68萬噸,出口金額4084萬美元,平均單價1521美元/噸,同比分別增長 26.6%、40.14%和10.7%。國際國內紅茶消費都在升溫。
茶葉消費的多樣化還表現在:從消費人群看,茶葉消費者呈年輕化傾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喝茶;從口味上看,有一部分消費者口味正由傳統口味向新口味轉變。茶食品、保健類的茶品,也將會占據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
二是質量安全門檻越來越高。近年來,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不斷提高茶葉檢測標準。去年8月1日起歐盟已將對殘留在茶葉中的農藥硫丹限量從30mg/kg調整為 0.01mg/kg,把檢測標準提高了3000倍。而在
三是海峽兩岸茶業交流日益紅火。2007年,臺灣單銷大陸的茶葉出口額就達116萬美元,足足比5年前增長8倍。兩屆海峽兩岸茶博會上臺灣展位個個爆滿,上海等其他茶博會暨海峽兩岸茶業交流會也是人氣旺盛。
四是普洱茶要“觸底反彈”尚需努力培育市場。2007年,普洱茶市場泡沫被擊破。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接踵而來。許多茶商都有“不抱多大希望”的心理準備。由于普洱茶產品良莠不齊,曾經被炒到癲狂的普洱茶市場近期又上演了高臺跳水,市場正在向其價值回歸,消費者也有一個理性接受過程。
五是市場傾向名優茶。近幾年,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不斷提高,有一定能力的消費者對于茶葉的消費越來越看重品質和品牌。消費者在選購茶葉時更加注重茶葉的品牌和包裝,買茶葉奔品牌的現象已日漸象已日漸普及。散裝的、無牌無名的茶葉市場份額將逐步縮小。
今年中國茶葉學會將推動茶界重點加強品牌宣傳力度,引導各主要品牌企業加快擴張步伐,搶占終端市場。品牌建設將是今后中國茶企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各大產茶區,各大茶類都將逐步形成一批知名品牌,這也標志著茶葉品牌化經營時代真正的到來。
六是營銷制勝將突出特色茶文化。茶文化活動營銷能避開國內媒體廣告近年來收費居高不下的狀況,為企業節約大量的宣傳成本,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時間創造強大的影響力,為茶界人士所推崇。2009年,茶文化活動營銷仍然是主要營銷手段。
七是科技創新、產業化生產和提高茶葉附加值越來越顯得重要。2008年,各地實施茶葉產業化生產,實行茶葉再加工,生產茶飲料,年產值遞增30%。另外,各地通過茶新品種培育、制茶工藝技術創新與引進、茶農技術培訓等科技創新,帶來茶業突破性發展,如安溪鐵觀音新工藝,金觀音成功培育,武夷巖茶新品“金駿眉”紅茶
八是茶葉價格整體趨向平穩。茶葉的健康、和諧理念越來越為更多人所接受,茶企標價的理性回歸,各類茶的標準相繼實施,也有利于價格管理和控制。目前,中國茶葉產量在不斷增加,消費需求不斷擴大,中國茶葉70%是內銷,產量與內銷市場基本上呈正比增長。這樣的宏觀供求關系決定了今年茶葉價格不可能大起大落,將趨向平穩和理性。
(二)鳳慶茶葉發展現狀。
鳳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有計劃、有組織的發展茶園,1986年被國家列為茶葉出口基地縣,2001年被國家農業部列為全國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縣,2005年又被國家農業部列為全國三綠工程茶業示范縣。到2008年末,全縣茶園面積達28.4萬畝,投產茶園面積達22.7萬畝,茶葉產量1.65萬噸,茶葉產值達1.4億元;面積占全市的25%、全省的7%;產量占全市的35%、全省的18%;面積、產量均占全國的1%,是全國十大產茶縣之一。
茶葉基地建設情況。“十五”以來到“十一五”期間,鳳慶的茶葉產業發展在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重視、支持下,鳳慶縣委、政府緊緊圍繞國家實施退耕還林、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機遇,把茶葉產業作為實現農民增收、財政增長、企業增效的重點產業來培育。按照“改造一批低產茶園,換植一批衰老茶園,淘汰一批無效茶園,建設一批高優生態茶園,開發一批名、特、優新產品”的“五個一”發展思路,興科技、建基地、扶龍頭、樹品牌、拓市場的發展戰略,使鳳慶茶葉原料基地建設逐步實現茶樹品種良種化、基地建設規范化、茶園管理科學化,產品原料優質化、企業經營品牌化的可持續發展軌道。并選用國家級和地方優良品種等無性系良種,建成高優生態茶園8.4萬畝,占茶園總面積的30%。
茶葉企業情況。按照“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發展思路,加強對茶葉加工企業的扶持、培育和引進。目前,全縣現有茶葉初制所226個,有茶葉精制加工企業24戶(其中獲得國家QS認證的企業23戶),年加工達5000噸以上有1戶、2000噸以上2戶、1000噸以上4戶、1000噸以下17戶,年產精制茶葉9961噸。
茶葉品牌情況。我縣的茶葉品牌主要有滇紅公司生產的“鳳牌”、“王子冠”等,其產品涵蓋滇紅工夫茶、滇紅碎茶(CTC碎茶)、普洱茶、茉莉花茶、綠茶、沱茶、餅茶、磚茶等8大類近200個品種,產品銷往國內各大、中城市,外銷歐美、東南亞和港、澳、臺等30多個國家及地區;三寧茶業有限公司生產的“三寧”牌紅、綠茶;龍潤集團鳳慶改善開發的“潤龍”、“潤城”、“潤七”普洱茶;六大茶山鳳慶茶廠生產的“鳳慶六大茶山”產品等深受消費者的青睞。
雖然鳳慶茶葉發展有基地有企業有品牌,但是還是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不斷加以解決和完善。一是生產水平低,茶葉效益差;二是精制企業生產經營規模小,知名品牌少,技術水平低,無標生產比較普遍,優質名茶開發滯后,缺乏開發新產品的人才、資金和技術,參與市場競爭力弱;三是銷售網絡和渠道不健全,市場管理缺乏統一協調,市場監管力度有待加強,服務體系和政策保障措施還不健全。四是缺乏在精深加工方面的茶飲料、茶保健品等新產品方面的開發和研究。
(二)鳳慶茶葉發展的對策和措施。今后鳳慶茶葉的發展要按照“科技提高品質、文化創造價值、品牌開拓市場、優化品類結構、開發無公害和有機產品、擴大招商引資”的原則做強做大鳳慶茶產業。
一是以市場為導向,不斷加強高優生態茶園建設和對老茶園改造的工作力度。到2010年末,在已建成8.4萬畝高估生態茶園的基礎上,再發展高優生態茶園3萬畝,使高優生態茶園達11.4萬畝,并有5萬畝通過國家無公害認證;改造老茶園10萬畝,轉換建設有機茶園10萬畝。
二是實施科技興茶戰略,強化科技體系建設,提高科技服務水平。要增加投入,加強縣茶辦、鄉(鎮)茶葉站的建設,充實科技隊伍,重視對現有科技人員的知識培訓,不斷改善科研和技術推廣的工作條件。科技機構和企業要加強茶葉科研工作,強化應用技術研究,重點抓好專用茶新品種選育、有機茶生產技術、茶葉精深加工技術、茶葉加工工藝革新和機械研發等科技攻關,著力研究解決好制約我縣茶產業發展的科技問題,要大力推廣茶園機修機采,科學防治病蟲害等一批實用技術;要加強茶農的科技培訓工作,普及無公害和有機茶園的生產管理知識,努力提高廣大茶農的科技水平。
三是整合資源,打造品牌。要創新茶葉發展理念,突破當前以企業各自為政的思維方式,樹立起“大品牌、大產區”的意識,針對我縣茶葉品牌多、規模小、效益差的實際,建議以茶葉商會為主體,申請注冊“滇紅”地理標志商標,制定生產標準,各生產企業都圍繞這個品牌標準來建設生產,使這個品牌成為鳳慶名茶的公共品牌。盡管這項工作很艱巨,但有很多成功的先例值得我們借鑒。如大名鼎鼎的“西湖龍井”、“黃山毛峰”、“信陽毛尖”等都是以地市甚至更大生產區域命名的,都獲得了空前的成功。要實施我縣的主打品牌,在產品質量上要實行嚴格的統一宣傳、統一質量檢驗、統一包裝設計進行管理,并實行市場準入,對不符合品牌要求的產品,取消其該產品進入市場的資格。
四是強化招商引資,做強做大茶葉企業。集中力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扶持、培育一批股權結構優化、有規模、有潛力、上檔次、市場競爭力強、管理科學、技術先進、實力雄厚的從事紅茶、普洱茶和蒸綠茶等茶葉生產經營的龍頭企業,使其盡快做強做大。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基地建設、新產品開發、市場開拓、產品加工增值、科技創新、標準化生產等方面對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對現有成長型的企業,應選取重點加以扶持,并推薦進入省級扶持重點企業。鼓勵茶葉龍頭企業,通過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原料的方式,加強與茶農的聯合,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推進茶葉的產業化經營。
五是建立健全茶葉產品衛生安全質量監管體系。以生產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為目標,以市場準入為原則,積極推行茶園建設、管理及茶葉采摘加工各個環節的標準化生產,嚴格控制產品質量。縣級有關部門要積極制定原料基地、初制生產、精制加工的技術規范和措施,做到管理規范,按標生產,依法治茶,確保茶葉產品的衛生和安全。首先要建立茶葉標準化種植示范區;其次要指導和引導茶葉企業按標生產、規范管理。要引導企業樹立標準化意識,指導企業制定、加工技術規范、產品質量標準和管理標準,全面建立和完善企業標準化體系;再次要加強產品質量管理,學習引進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建立質量保障體系,加大對企業檢測設備的投入和人員的培訓工作。最后要按照國家及國際對茶葉無公害和有機茶產品的生產標準,加大對茶農的培訓;篩選一批獲得國家無公害和有機認證的農藥、肥料作為重點的推廣使用對象,嚴禁茶園使用國家禁止的化肥和農藥;要按照《茶葉衛生標準》和國家有關《食品衛生》標準,對全縣的茶葉初制所進行清理整頓,頒發《衛生合格》證書,禁止達不到衛生標準的茶葉初制所生產不合格產品。確保鳳慶茶葉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的質量信譽,增強鳳茶的核心競爭力。
六是加強茶葉市場體系建設,努力開拓國內外茶葉市場。縣政府要鼓勵茶葉企業積極走出去,在國內外銷區開設營銷點,連鎖店,建立營銷網絡,滇紅集團要鞏固和發展好俄羅斯、馬來西亞經營部,加大對國外市場的開拓競爭,縣政府要統一籌劃、包裝茶產業,利用廣播、電視、報刊雜志宣傳,引導鼓勵企業積極參加國內外產品交易會,大力推介展示企業形象,打造鳳茶品牌,努力開拓國內外茶葉市場。
七是加強領導,統籌協調,齊抓共管,狠抓落實。縣政府要進一步深化認識,切實加強領導,要適時研究制定高優原料基地建設、科技創新、撫育龍頭、文化包裝、品牌打造、市場開拓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制定目標、明確責任,層層簽訂《責任書》來狠抓落實。縣級各有關部門要發“黨政統籌、部門配合、企農共建、合力攻堅、共創精品”的要求,各司其職,充分融合政策資源,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扶持茶葉產業的發展。要充分發揮政府職能部門作用,認真做好無公害和有機茶園的認證、產品衛生質量監督管理、科技創新、龍頭撫育、茶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協調和服務工作。
八是認真抓好古茶樹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鳳慶是世界茶樹原產地之一,政府要統一組織和邀請省內外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聯合開發古茶樹資源,積極促進茶樹新品種選育和新產品開發等科研工作。并積極動員企業、社會參與保護和研究開發,為打造鳳茶品牌、包裝提升茶產業服務。
九是加強茶業協會建設,充分發揮協會在茶葉產業發展中的職能作用。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協會在組織規范化生產、科技創新、知識培訓、技術咨詢和協調農戶與農戶、農戶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企業與政府之間的中介等職能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要加強縣茶業協會的建設,通過深化協會改革、邀請熱愛茶業和協會工作的縣級離退休老領導、專家、學者擔任協會領導,配備2-3人事業編制的專職人員,通過協會,重點開展茶葉科技普及與培訓,茶文化的研究探索等。在政府的支持下,迅速啟動建設“鳳慶縣茶葉信息網站”,建立起對外宣傳窗口。
十是重視和加強民族茶文化建設。著力宣傳推介生態茶品牌。要堅定不移的走依靠文化建設來謀求產業發展的道路。精心策劃包裝世界著名的滇紅小鄉,世界茶樹的原產地,歷史悠久的茶馬古道,“錦秀茶祖”,豐富多彩的民族茶禮、茶俗、茶藝,以及現代茶樹栽培、產品加工的先進技術,通過挖掘豐富的民族茶文化資源和著力推介鳳慶自然生態優勢,弘揚鳳慶民族茶文化,展示茶產業特色,著力打造茶葉品牌,積極開拓市場,提高產業效益。首先要加強對茶文化建設的領導。成立縣茶文化建設指導委員會,對鳳慶的茶文化建設進行決策和組織實施;其次要邀請省內外知名作家、科學家幫助挖掘提煉包裝鳳慶民族茶文化品牌;再次要每年定期舉辦一屆“鳳慶茶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搭建展示交易平臺,深入開展學術交流、茶藝大賽、產品展銷等活動,實行經濟、社會、文化效益三豐收。
鳳慶縣發展研究中心深入學習實踐活動
領導小組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