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全縣茶葉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中共鎮康縣委:
根據縣政協九屆三次會議確定的調研工作重點及縣政協常務委員會年度重點調研課題組織分工安排,2010年5月10日至15日,縣政協組織由縣政協副主席顏國好任組長,縣政協聯絡委主任李如蘭、縣茶辦主任施國昌任副組長,縣政協文史委主任李應、縣政協聯絡委副主任楊軍及各有關鄉(鎮)政協委組長為成員的調研工作組,采取實地踏看、走訪農戶、座談交流、征求意見等方式,先后深入忙丙鄉忙丙茶廠、大樹王茶園、馬鞍山茶園、幫海茶廠,鳳尾鎮團山茶廠、惠通茶廠、鳳尾茶廠,勐捧鎮龍潭山茶園,勐堆鄉彭木山茶園,南傘鎮南傘茶行銷售點等企業(基地),對全縣茶葉產業發展情況進行調研?,F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 鎮康茶葉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一)發展種植情況
至2009年底,全縣共有茶園面積7.6萬畝,其中高優生態茶園1.9萬畝、有機茶園0.1萬畝、常規茶園5.6萬畝,投產面積5.2萬畝,年總產量2285噸。種植品種主要有云南大葉種,云抗10號、14號,清水3號,鳳9號,長葉白毫,雜交8-8、12-8等11個。全縣2.65萬戶農戶、15.6萬農業人口中的13.5萬人涉及茶葉生產,涉茶生產群眾達87%。
(二)生產加工情況
全縣現有茶葉生產加工企業17戶,其中精制加工廠4戶,初制加工廠(所)13戶,年加工能力2790噸。目前已獲“QS”質量生產安全許可認證的制茶企業有縣外貿公司、忙丙茶廠、惠通茶廠、幫海茶廠等4戶,生產產品有綠茶、紅茶、普洱茶等3個類別,有各種形狀緊壓茶、散緊生熟普洱茶等65個花色品種,形成門類齊全的多茶類結構。
(三)網點銷售情況
目前全縣開辦有茶葉銷售點7戶,茶葉營銷人員14 人,主要分布在廣州、昆明、新縣城南傘等地,重點以銷售普洱茶為主。2009年總計銷售各類茶葉2009噸,其中綠茶10噸,紅茶220噸,普洱茶610噸,曬青毛茶、烘青毛茶、紅條毛茶等1169噸,工農業總產值3879萬元。
(四)品牌建設情況
目前全縣制茶企業注冊商標有“雙燕”、“玉鮮”、“薄刀山”、“天益”等4 個。其中縣外貿公司“雙燕”牌普洱茶商標2008年獲“云南省著名商標”稱號,縣外貿公司2009年獲綠色食品證書;忙丙茶廠2008年獲綠色食品證書、馬馱子產品獲專利;惠通茶廠2009年獲綠色食品證書;幫海茶廠注冊生產“天益”牌普洱茶被國家質檢總局確定為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云南省唯一供博食品生產加工企業。
二、鎮康茶葉產業發展的優勢潛力
(一)有獨特的資源優勢
鎮康具有一流的茶區氣候和土壤資源,除個別堿性土出露地段外,絕大部分地區均適宜種茶。鎮康屬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日夜溫差大,有利于茶樹生長發育和有機物質積累,為發展高品質茶創造了獨特的氣候條件。全縣茶葉種植最適宜區域有勐捧鎮根基、石橋、象腳水、流水、半個山、核桃箐,鳳尾鎮蘆子園,忙丙鄉幫海、馬鞍山等22個村,可發展種植面積達83.4萬畝。
(二)有良好的發展基礎
一是有悠久的生產歷史。鎮康茶樹栽培起于何時無考,但留有人工栽培痕跡的古茶樹隨處可見。據《鎮康縣志》記載,清宣統二年(1910),從勐庫引進茶種,茶葉種植開始推廣;民國二十四年(1935),茶葉生產進入初盛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縣茶葉產業迅速發展,至1987年底,全縣已發展茶園面積3.44萬畝,建成茶葉初制所43個、精制茶廠1個,茶葉年產量2.27萬擔,基本構建形成門類齊全、結構完整的茶葉生產和供銷體系。二是有豐富的茶俗文化。鎮康少數民族眾多,各民族群眾有著迥異的種茶、喝茶、懂茶、善茶的傳統習俗,茶俗文化豐富多彩、濃厚久遠,獨具特色的民間“茶粥”等茶俗文化對促進提升茶葉產業價值有著潛在的市場開發前景。三是有健全的組織機構。縣人民政府早在1999年便成立以分管副縣長任組長,農業、林業、水利、財政、科技、扶貧、金融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全縣茶葉產業領導小組,并設有專門的茶葉生產辦公室,負責制定茶葉產業發展規劃,全面加強茶葉產業的綜合協調和管理;后又在縣農業局設立茶葉技術推廣站,專門負責茶葉種植及管理技術的推廣工作,茶葉產業發展的組織機構健全。
(三)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茶是最佳天然保健飲料,被稱為“二十一世紀飲料之王”。隨著人們對茶飲品認知認同程度的不斷提高,茶產品市場需求穩定增長。從發展趨勢看,貨真價實的名優茶將長期供不應求,但隨著消費群體保健意識的增強和消費觀念的變化,會相繼產生和呈現有機茶熱、保健茶熱、地方名優茶熱的發展趨勢。茶葉生產走產業化之路,形成社會化、規模化的高效益產業市場空間巨大。
云南為世界茶樹起源的原產地,臨滄為世界茶樹起源的核心地帶,對推介宣傳鎮康茶有著重要深遠的影響。多年來,鎮康茶葉產業發展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的“科技提高品質、文化提升價值、品牌開拓市場”三大戰略,發展規模、品質提升不斷取得新的突破,以原生態,無農殘、藥殘品質優良享譽市場,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茶葉外銷歐美,內銷西北、兩廣、湘黔等地,發展市場前景廣闊。
三、鎮康茶葉產業發展的突出問題
(一)缺乏豐實資金投入,發展后勁不足
一是茶園建設改造缺乏資金投入。鎮康低產茶園面積居多,單產效益普遍較低,大部分低產茶園需要進行更新改造。茶園建設改造缺乏資金、技術,應予更新改造的大面積低產茶園得不到及時更新改造;新增茶園面積也多為農戶零星自行發展,種植區域分散,種植技術缺乏規范,種植品種相對單一,茶葉品質難以保證,不利于制茶企業加工高檔茶。二是茶園建設管護缺乏資金投入。以致大多茶園中耕施肥管理不善;種茶農戶早采強采幼齡茶園茶樹現象突出,新建茶園茶樹得不到應有的修剪養蓬,破壞了茶樹的正常生長發育和高產樹型樹勢的培養。三是制茶企業運營缺乏資金投入。隨著近幾年國家金融體制改革和投資方向轉變,制茶企業申請銀行貸款大多難以落實,制茶企業普遍存在的融資難問題,不同程度制約了企業的自主創新發展。
(二)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精深發展受限
鎮康現有制茶企業量小質弱,大部分制茶企業廠房設備陳舊老化,生產加工技術落后,經濟效益較低,資本積累難以實現,自我發展能力、融資能力、創新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抗御市場風險能力有限。目前,全縣制茶企業尚有2006、2007年高價收購的近60噸茶葉庫存待售。制茶企業輻射帶動產業發展能力嚴重不足。茶葉產業發展缺乏龍頭企業帶動,難以保障我縣茶葉應收盡收,以致隨著茶葉市場逐步放開,地方毛茶大量外流,據不完全統計,全縣每年流至下關、昆明、勐海等地的毛茶達1500多噸(其中過境毛茶近800噸),年流失茶葉稅收達上百萬元。龍頭企業不夠強勁,公司+基地+農戶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難以構建形成,制茶企業優質生產原料無以保障,嚴重制約著我縣茶葉的精深加工和增值空間的有效拓展。同時,缺乏龍頭企業統管帶動發展的零散原料基地,也為一些不合規廠商提供了生存發展空隙,目前全縣有12戶茶廠(所)工商注冊登記手續等不盡完備,甚至有一些家庭作坊,在沒有任何安全和衛生條件保障下初濫生產投放等級低下產品,嚴重損壞鎮康茶良好的市場聲譽。
(三)缺乏品牌效應推介,產值提升困難
一是缺乏品牌產品打造。經過多年努力,鎮康制茶企業先后開發形成一定數量的名優新產品,有的還開發出附加值較高的產品,但多停留在“禮品茶”、“參評茶”生產階段,產品數量少則幾十公斤,多不過幾百公斤,躺在搖籃里長不大,對消費者影響極為有限,故至今仍無一個在國內、省內以至市內叫得響的茶葉品牌。二是缺乏品牌產品推介。制茶企業創出品牌后,由于受發展資金等制約因素所限,既無力進行有關資質的申請論證,又難以落實規模生產及進行大格局的宣傳造勢,品牌推介嚴重滯后,所創品牌市場認知認同度低。三是缺乏品牌產品統銷。制茶企業各自為政,內部生產質量、品牌包裝參差不一,對外銷售不能形成合力、握拳出擊,地區特色品牌功能價值無從體現,品牌效應作用得不到充分有效發揮,“品牌推動產值提升”戰略難以落實。
(四)缺乏政策扶持引導,發展推進起伏
一是政策扶持不盡到位。根據《中共臨滄地委 臨滄地區行署關于臨滄地區茶葉產業化經營的意見》(臨發〔1999〕13號)精神,我縣自1999年以來發展高優生態茶園1.9萬畝,組織實施主體為各鄉(鎮)人民政府,但茶園建成至今,尚拖欠茶園建設(園地開挖、茶園道路建設、茶苗款)補助資金309.38萬元未予落實,其中市政府應補未補高優生態茶園貼息補助資金278.38萬元、2009年縣級納入規劃種植盤子應支付未付育苗款31萬元,嚴重影響鄉(鎮)黨委、政府工作的正常運轉,挫傷基層干部群眾組織發展茶葉生產的積極性。二是長遠發展缺乏引導。茶樹為多年生植物,中耕管理時限及經濟受益長,絕大多數茶農群眾普遍缺乏長遠發展意識,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突出存在市場價格高時強采盲種、市場價格低時拋種棄管現象,制約茶葉產業的健康穩步發展。
四、鎮康茶葉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領導,強化服務,為茶葉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一是要進一步深化提高認識。鎮康發展茶葉產業有基礎、有優勢,茶葉產業生產輻射全縣千家萬戶農民群眾,茶葉產業收益是穩定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保障來源。同時,發展茶葉生產對改善山區生態環境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要進一步深化提高各級干部群眾對發展茶葉產業的重要性、必要性認識,切實按照“一個產業、一套班子、一個規劃、一個政策、一套實施辦法”的工作要求,不斷推進茶葉產業的優化發展。二是要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調整充實縣茶葉領導小組;理順現有的茶葉產業管理機構,將縣茶葉生產辦公室與縣農業局茶技站合并辦公,整合現行行政資源,統籌項目經費安排,切實提供茶葉產業發展的組織保障。三是要進一步強化落實服務。明確并嚴格落實縣、鄉(鎮)、村各級各部門服務茶葉產業發展的工作責任,完善建立層級聯動的產業發展服務體系,幫助解決茶葉生產企業融資難等問題,營造更加利于茶葉產業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氛圍。
(二)逐年消化解決長期拖欠茶園建設的補助資金
借鑒其它縣(區)將歷年拖欠茶園建設補助資金納入縣級財政預算逐年消化解決、分期兌現落實的有效做法,通過縣級財政預算和項目資金整合盡快兌付落實應補未補的茶園建設補助資金,保證黨委、政府扶持產業發展政策的嚴肅性和連續性,徹底消除基層干部群眾的思想疑慮,激發調動基層干部群眾組織發展茶葉產業的工作熱情,輕裝上陣再興茶葉產業發展高潮。
(三)制定茶葉產業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促進茶葉產業的健康穩步發展
一是要完善扶持政策。結合實際完善制定鞏固提升茶葉產業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加大政府對茶葉產業的投入力度,每年落實一定數量的財政專項資金,通過財政貼息、以獎代補等形式,支持龍頭企業進行茶品牌打造、低產茶園改造、新茶園建設及生產技術,推動茶葉產業的創新發展。二是要強化龍頭培育。重點扶持縣內有規模、有潛力、市場競爭力強的制茶企業,實行種植、加工和營銷一體化;在協商自愿的基礎上,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通過強強聯合對現有制茶企業進行重組,建立股份制龍頭企業,并采取招商引資等有效辦法手段,積極支持和引導龍頭企業建設高優生態茶園基地,引進先進生產設備,提升生產能力和科技水平,促進茶葉產業的規模深度發展。三是要全力打造品牌。借幫海茶廠注冊生產“天益”牌普洱茶被國家質檢總局確定為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云南省唯一供博食品生產加工企業之勢,全力打造推介馬鞍山茶,使其成為鎮康茶葉對外宣傳統銷的公共品牌。通過實施大企業、大品牌效應,引領茶葉產業發展提質量、增效益、上水平。四是要嚴格生產管理。強化落實茶葉專業技術隊伍服務茶葉種植、修剪、管撫、病蟲害防治、采摘、加工營銷等工作職責,引導、鼓勵、扶持種茶農戶實行機械化生產,提高茶葉生產效益;設立茶葉技術推廣財政專戶基金,專項用于茶葉新品種引進推廣、標準化生產示范、生產新工藝研究開發等,確保茶葉生產科技推廣的順利實施;加強制茶行業濫用農藥、化肥,無證照經營、衛生不達標以及制假販假、以次充好等重大問題監管;實行茶葉收購戶工商、質監、衛生等部門申報注冊登記制度,取締無證收購,規范茶葉市場交易,確保茶葉市場有序經營。
(四)挖掘傳統茶俗文化,提升核心競爭力
政協鎮康縣委員會
二○一○年七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