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一個是“杜太后”
杜氏嫁給了武夫趙弘殷做夫人,她最大的本事是生了三個兒子兩個閨女。兒子一個叫匡胤、一個叫匡義、一個叫匡美,頭兩個就是后來的宋太祖、宋太宗,可謂是“一母生兩帝”,榮耀之極。“太祖”、“太宗”也事母至孝,為后話不提。
她最有名的一件事是,建隆二年夏六月,太后生起病來,病勢甚沉。太祖日夕侍奉,不離左右,無奈日重一日,竟成不起之癥。太后自知垂危,便召太祖及趙普同至榻前,先問太祖道:“你知道你為什么能得天下么?”他這個傻兒子說,“這都是托祖宗的福。”太后說,“不對,這是因為周世宗讓幼兒當了皇帝。如果周朝立年長的人為君,你能黃袍加身么?你百歲后,應該傳位汝弟光義(為避諱太祖的“匡”字,改名為光義),光義傳光美(就是匡美),光美再傳德昭(就是民間所謂的“八賢王”,匡胤的長子),四海至廣,萬幾至眾,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也。你不可有違我言。”太祖涕泣頓首道:“敢不如教!”后來這二人尊命,把遺言寫在紙上,收藏于金匱密封保存,史稱“金匱之盟”。
只是后來有史學家分析說,關于杜太后的這段全是“鬼話”,是“燭影斧聲”后,趙光義特意召見趙普面授機宜的,于是趙普遵命回家,經過一番精心杜撰,所謂“金匱之盟”出籠了。真的假的,這里就不去考證了。
太宗的李皇后
太宗趙匡義有兩個姓李的皇后,第一個生了后來的宋真宗,這里講他的第二位李皇后,就是所謂的“明德李皇后”。此女是潞州上黨(今山西上黨)人,淄州刺史李處耘的次女,當年李處耘曾有功于宋,可參看他征討潭州的細節舉動。后來太祖卻他貶為淄州刺史,不久便抑郁而終,這是一定的,太祖本來就是杯酒釋兵權的人物么。可能后來有點不好意思起來,便將他的女兒許給兄弟光義為夫人。
此夫人無親生子,便盡心撫養“元德李后”生的兒子元佐和元侃,待之如親生,同時,她對其它嬪妃也十分寬厚,在宮中很有人緣。當時太宗早就疑心起胞弟光美了,將他貶黜房州,長子元佐為營救叔父,又屢次受太宗呵斥,后來元佐聽說光美已死,悲憤不已,得了顛癥,后又因縱火燒宅第,被廢為庶人。
公元995年,元侃得以被立為太子,改名趙恒。
太宗病重后,內侍宦官王繼恩想改立半癡半呆的元佐為帝,并勾結了一批當權人物,李太后聞知大驚,恰在此時太宗駕崩,她不敢哭喪,命宮人封鎖消息,并請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呂端進宮議事。呂端進宮前預感到要有大變,先命人將王繼恩鎖于閣內,讓士兵守住門口,然后火速入宮見李后。李后試探性地對呂端說,皇上已駕崩,立嗣應該立長子才對,現在你看怎么辦?呂端知道李后的意思,“毫不遷讓退卻”地說:“先帝立太子正是為了今日,今先帝剛剛過世,豈可違命而再去討論重立太子之事?”李皇后于是奉太子恒即位。真宗趙恒即位時垂簾面臣,呂端平立殿下不拜,先讓人卷簾,走過去確認是太子,這才降階,率群臣拜呼萬歲,此足見其大事之精明到何等地步。
亦有人說,當時李皇后與王繼恩同屬一意,立趙恒為迫不得已,也待考吧。總之,真宗能被立,是與她有著極大關系的。
關鍵詞:“呂端大事不糊涂”。“垂簾聽政”。
真宗的劉皇后
宋朝的女人一般沒有正式的官名,這這位劉皇后就有,叫劉娥。不過也有人說,這名本來就是她的小名兒。所有資料都說,劉娥是四川華陽(今劍閣一代)人,虎捷軍都指揮使、嘉州刺吏劉通的次女,宋真宗趙恒的皇后。其父劉通隨太宗皇帝從征北漢時死于途中,她成為遺腹子。后來跟隨做銀匠的表兄龔美由川蜀來到汴梁,以鼗鼓(跳撥浪鼓)賣唱為生,有幸結識了襄王府(襄王就是元侃,后來的宋真宗)當差張耆,張見劉娥長的標致風流,就告知了襄王,劉氏便進入王府作了貼身侍女。再后來就不說了,直到這襄王繼位成了宋真宗,劉娥以寵,步步進封為皇后。
真實這一段的真實歷史也許是這樣子的,她本是四川軍人劉通的女兒,劉通就是軍中普通一卒,后來死于亂兵之中,這后來撰寫的一切,也許都是劉娥榮貴后被附會追封的。還有,那銀匠龔美也跟本不是她的表兄,就是她的頭一任丈夫,他們一起由四川跑來京城混日子,被襄王無意中發現,于是,就有了后來的發達、光榮。
劉皇后一生沒有生育,早早將宮人李氏生下的皇子受益(即后來的仁宗趙禎)據為己子,與楊淑妃共同撫育。
史稱劉后性警悟、曉史書、有麗容,可謂完美,她與真宗甚相得也,有“高宗武后”之“和睦”,真宗對其非常倚重,劉后也漸漸干預起朝政。真宗病逝,十三歲的受益即皇帝位,尊劉后為皇太后,軍國重事全由皇太后處理,史稱“章獻垂簾”。據說劉后一度想效法武則天做女皇,也有人親獻一幅關于武則天的《臨朝圖》獻給她,只是她頭腦更加清醒冷靜,懼怕于青史惡名,最終打消了惡字一閃念,還將圖狠狠擲于地下說,“我絕不干此負祖宗的事。”
劉后稱制十一年,政出宮闈,號令嚴明,威加天下,莫不震服。她在臺上抖威風的時候,真宗后期、仁宗前期,天下錢文更無“通寶”一說,皆因避其父通字之諱也,如天圣,明道、景祐等。
再說生下受益的李氏,杭州人,十幾歲時父母雙亡,與七歲的弟弟李用和相依為命,被選入宮后侍候劉德妃,就是劉娥。真宗命她司寢后懷孕,生一兒子名受益,抱與劉德妃養育,李氏當即被封為崇陽縣君。按宋制,內廷名號一般說來有皇太后、皇后、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宸妃、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媛、修容、充儀、充容、充媛、婕妤、美人、才人,真宗時又陸續設了太儀、貴人、淑儀、淑容、順儀、順容、婉儀、婉容,其地位都在昭儀之上。你想想,那里來的一個小小的“崇陽縣君”?全因她是毫無地位的宮人。當時便不準許宮里上下泄露,后來李氏又生一女不幸夭折,這才被封為才人,后又封婉儀。直到仁宗繼位后,才被封順容。
李氏不敢認兒子,仁宗繼位后,她在宮中也從來不談仁宗是自己的兒子,至死都與兒子沒有見面。而劉德妃也沒有加害她的意思,還幫她找到失散多年的親弟弟用和,兩人相安多年無事。后來李氏身死,劉太后欲以“宮人”禮治喪,丞相呂夷簡奏曰,“禮宜從厚。”這一段記載很有意思:太后急引仁宗出走,片刻后,太后坐定責問呂夷簡,“一個宮人死,丞相脖問的必要么?”夷簡曰,“臣待罪宰相,事無內外,皆當預聞。”太后怒曰,“難道你想離間我們母子么?”夷簡從容答道,“太后不以劉氏為念,臣不敢言。尚念劉氏,則喪禮宜從厚,若輕率埋葬,以后一定要有人遭罪。”太后恍然大悟。就這樣,用皇后禮盛殮了李氏,并將李氏由順容升到第五級的宸妃(也就是說,李氏生前是不可能有“李宸妃”這個稱呼的)。次年劉太后死,仁宗才知道了事件的原委,當即下詔責備自己,還放聲大哭,追尊生母為“章懿皇后”,親臨洪福寺祭告。啟棺一看,只見生母身著皇后冠服,用水銀保護,面色潔白,栩栩如生,這才稍慰,還感嘆到:“人言其可信哉。”
段故事,就是被人反復加工的《貍貓換太子》的藍本。
關鍵詞:《貍貓換太子》。“垂簾聽政”。
仁宗的曹皇后
曹氏,真定(河北正定縣)人,北宋大將曹彬的孫女,宋仁宗趙禎的皇后。性慈儉、重稼穡。她身為名將之后,性情有仍宗之風。公元1048年元宵節后某一日,仁宗宿于曹皇后宮中,半夜時分,一陣雜亂的響聲將帝、后驚醒,后宮一片荒亂。仁宗拍衣下床,想要出去看發生了什么事情,曹皇后一把將他拖住,勸道,聽聲響,不是小事,想必有人作亂,皇上不可輕動,免遭毒手,而今之計,應派人速召都知(皇宮警衛長官)王守忠,率兵入宮營救,仁宗嚇得六神無主,一切聽從皇后安排,曹后把內監宮人集中起來,編成隊伍,分別把守宮門,并親手為每人剪下一綹頭發,號召說,目前情況危急,你等應拼命護駕,叛亂平息后,以發為記,論功行賞,眾人無不奮勇。曹后又估計到,賊人一時打不開宮門,可能放火,于是,令人取水防火,不久果然火起,但火勢很快被撲惡滅,天將曉,救兵趕到,殺退了叛逆者,領頭作亂的宮廷待衛顏秀等四人被正法,曹后臨危不懼應變有方,指揮若定,不愧為將門之后,仁宗大為佩服。
仁宗無子,曹后勸他將宗室濮安懿王趙允讓第十三子趙宗實接進宮中撫養,時宗實只四歲,曹后視為親生,倍加愛撫。仁宗駕崩后,為避免繼位時可能出現****,多謀善斷的曹皇后命人將宮門鎖上,鑰匙收在身邊,又偽稱仁宗餓了,派人去御膳房取粥,把死訊封鎖得十分嚴密。直到次日晨迎趙曙進宮即位,是為英宗。尊曹皇后為皇太后。
英宗不久生病,無法處理朝政,韓琦等大臣請曹后于內東門小殿垂簾聽政,直到第二年英宗病情好轉,于是撤簾歸政。
再后來英宗去世,其長子趙頊即位,是為神宗,尊曹后為太皇太后。神宗比英宗還要英明,重用王安石變法,曹太后雖然主張祖宗之法不宜輕改,但也不固執己見,祖孫關系始終親密無間。蘇東坡以烏臺詩案被下獄,曹后還說過好話,“挑毛病挑到寫詩上去了,未免太牽強附會了。”當然,從根子上講,蘇軾也是保守派,是曹太皇太后這一幫的人。
曹后的形象,在中國歷史課本上還出現過,當然是以“王安石變法”的反對派形象出現的。
雅荷淡香書館
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37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