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891年長江教案
二、1895年甲午戰爭
▲戰斗中的淮軍
1894年9月8日,《倫敦新聞畫報》水彩畫絲網印刷。
(原圖說:中日戰爭——李鴻章的歐式重型火炮正在發射)甲午戰爭中,淮軍成為陸地戰場的主力部隊,他們裝備著新式的武器,但最后仍然無法逃脫戰敗的命運。
中日甲午戰爭,上海港
眾所周知,中日甲午戰爭是日本挑起的。
朝鮮東學黨起義
事發于1894年朝鮮爆發的東學黨起義。起義軍來勢兇猛,朝鮮國王無力應對,被迫向宗主國中國求援,請求后者出兵鎮壓,清政府便派葉志超、聶士成率兵2500人入朝幫忙。
這是朝鮮和清朝兩家的事情,本與日本毫不相干,但早想驅逐清朝在朝鮮勢力的日本人野心驟然被點燃,借口保護僑民派遣日軍進入朝鮮。
三、李鴻章出使歐洲
1896年3月27日(農歷二月十四日),懷揣死志的李鴻章,從上海乘坐法國輪船,駛向茫茫未來。
雖說他在俄國落入陷阱,“老來失計親豺虎”(黃遵憲詩),不過在德法英美所見所聞,諸如“泰西格物之功效,致力之材能”,使他發出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慨。
李鴻章覲見英國女王
李鴻章閣下在奧斯本行宮覲見英國女王,向女王陛下轉達中國皇帝的問候。
作為清政府的全權大臣,李鴻章從法國乘船抵達英國后,覲見了維多利亞女王。畫中的李鴻章戴著花鏡,向坐在椅子上的女王表達來自中國的問候。
不幸的是,回歸故土,他還得面對那一間破屋,重拾裱糊匠的手藝,直至五年之后,為他的祖國耗盡最后一滴血淚。
他的死不瞑目,對比塔列朗的壽終正寢,正呈現了二人命運的最大差別,這可以歸結為國運,換作《文明的變遷》書中慣用的說法,叫文明的進度。
四、義和團起義
中國事件,受中國正規軍保護的外國人
五、八國聯軍侵華
日俄戰爭的俄國炮兵
1904年4月2日,《倫敦新聞畫報》水彩畫絲網印刷。(原圖說:冰面超載了——大炮和炮隊都掉進了冰水里)為爭奪中國遼東半島的利益,1904年日俄兩國在中國的土地上開戰。
當時歐美國家都站在日本一方,這張插畫描繪了俄國軍隊在中國境內遭遇的挫折。
八國聯軍準備斬殺這些可憐的老百姓
老百姓在幫八國聯軍攻城
洋人坐在龍椅上照相,旁邊的中國人呆呆的看著,不知所措
老百姓在看洋人殺自己的同胞,旁邊很多人面無表情,像看了個熱鬧
八國聯軍進北京城
八國聯軍在搶掠婦女,很多婦女嚇的不知所措
老百姓的苦難生活與慈禧太后驕奢淫逸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說到底,這場戰爭的罪魁禍首還是慈禧太后
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背負了4.5億兩白銀的債務,老百姓水深火熱,生不如死
可憐的老百姓覺得有口粥喝已經是天大的幸運了
六、慈禧太后,光緒出殯
清太后和皇帝駕崩,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的遺體在長壽宮。
最后光緒皇帝被軟禁,他的政治生涯就此結束,想干實事很好,但要把握尺度和時機,對時機和解決方式簡單錯誤的判斷,結果把自己搭了進去。
來源:歷史真相揭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