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根本問題,而“三農”問題歸根結底是土地問題。尤其是農村普遍存在的土地拋荒,這個問題直接關系著糧食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分析農村土地閑置拋荒的原因所在,結合當前農村實際,筆者認為各級政府應引起高度重視。
一、土地荒蕪原因:一是山區地塊碎片化表現得尤其突出。一些農戶存在承包耕地種植難度大,零星、分散、偏遠,不便管理,細碎地塊對農機具的使用和規模化生產形成了自然障礙,提高了勞動力成本。許多農民則放棄種地,出去打工。導致土地閑置拋荒。 二是工業化、城鎮化不斷加快,愿意種地的新型農民越來越少,而務工與種地收益懸殊過大。種糧周期長,投入大而收益小,農民在家務農種植農作物不劃算。農村空心化,務農人口老齡化十分突出,一些偏僻地區土地出現“人少地多”,產生無人耕種或忙不過來而荒蕪。三是我國糧食生產逐年遞增,倉儲庫容的壓力增大,導致賣糧難時有發生,農民增產不增收,影響了種糧積極性。
二、存在問題:一是“家有良田而無力耕作”,由于外出務工,農村的“勞力荒”,直接飆升了農村勞動力的價格,尤其是到了農忙季節,勞動力的價格要高達100-200元/日,還要提供給勞動者早、中、晚餐。這對于收益本來并不高的糧食生產者來說,與其雇傭農村勞動力種地、還不如減少耕種甚至拋荒。 二是受耕種條件的限制。公路沿線運輸方便、土質較好、地勢平坦集中的土地拋荒面積很少,而處于交通運輸不便、土質較差、坡陡地的拋荒面積很大。三是土地流轉機制不完善,部分農戶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把土地看作是“命根子”。有些外出務工的農民,寧愿把自己的土地荒廢,也不肯將其流轉經營。部分流轉的土地,也只采用口頭協議流轉或由村委會代替農民簽訂流轉合同,有的因流轉期限、流轉價格等因素影響,嚴重挫傷了農民流轉土地的積極性。四是在耕地的監管和使用方面還存在職責不清、管理不細、政策缺失等,導致耕地拋荒問題多年來得不到有效解決。
三、應對措施 :一是在實施土地開發整治中,要把提高耕地質量和土地扶貧攻堅有機結合,對偏遠山區土地零星散落的加大整治力度,讓“小塊變大田”。方便耕種或土地流轉。二是積極開展農村集體耕地流轉,進一步解放勞動力,發展生產力,防止土地拋荒棄耕的再度發生,充分發揮現有耕地的規模效益。三是進一步用好用活涉農資金補償政策,充分發揮好國家涉農資金的引導作用。鼓勵農戶愿意種糧、積極種糧。四是對耕種難、坡度大的碎片化耕地,采用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等;對于適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種植投勞少、易管理的碎片化耕地,通過種植林木、果蔬等辦法加以解決。五是加強基礎農業設施管護,能應對常見的自然災害,比如旱能灌、澇能排。加快改造中、低產田的實施步伐。 六是加大農業機械化應用水平。在條件允許的地塊,要鼓勵農民采用機械耕種、來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規模經營水平。 七是通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創造良好的農業生產環境,不斷提高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來避免水土的流失,從而保證農業的基礎地位。八是強化宣傳引導,來提升農民種植土地的積極性。土地是衣食之源,鼓勵種植、養殖大戶、致富帶頭人大面積流轉農村拋荒土地。采用全領域、多手段順勢引導,使稀缺寶貴的耕地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作者:《徐州 王世林》
2019、12、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