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石玉昆的《三俠五義》的開篇是“貍貓換太子”的故事。故事說的是,宋真宗皇后病逝,劉妃和李妃同時懷孕,劉妃與太監郭槐合謀,在李妃分娩時,用一只剝了皮的貍貓換走了李妃剛出生孩子,并讓宮女將孩子勒死。宮女不忍心,將孩子交給了太監陳琳,陳琳將孩子送到八賢王府里,八賢王將孩子當作自己的兒子,撫養長大。宋真宗因李妃生下妖物,把李妃打入冷宮,劉妃當上了皇后。劉皇后的兒子后來夭折了,宋真宗就將八賢王之子也就是那個即被換走的孩子收為養子,立為太子。太子長大后,有一次意外與李妃相見,劉皇后很驚恐,她向宋真宗進讒言,叫宋真宗將李妃賜死。太監們設法救出李妃,送往陳州,巧遇在陳州放糧的包拯。包拯得知實情后,幾經曲折,終于破了這一個驚天大案,最后劉皇后自縊而死,李妃與已繼承皇位的宋仁宗母子團圓。
這個故事情節生動曲折,引起廣大民眾的極大興趣,在社會上廣為流傳,被各種曲藝不斷改編。京劇、蒲劇等有《貍貓換太子》、《遇后龍袍》,梨園戲有《陳州賑》,漢劇有《拷寇珠》,秦腔有《抱妝盒》,淮調有《斬郭槐》,演繹的都是這個故事。
“貍貓換太子”的故事原型宋真宗時劉娥抱養李宸妃之子的史事,不過有很多地方是虛構的,與史實有出入。《宋史》載:“李宸妃,杭州人也。祖延嗣,仕錢氏,為金華縣主簿;父仁德,終左班殿直。初入宮,為章獻太后侍兒,壯重寡言,真宗以為司寢。既有娠,從帝臨砌臺,玉釵墜,妃惡之。帝心卜:釵完,當為男子。左右取以進,釵果不毀,帝甚喜。已而生仁宗,封崇陽縣君;復生一女,不育。進才人,后為婉儀……初,仁宗在襁褓,章獻以為己子,使楊淑妃保視之。仁宗即位,妃嘿處先朝嬪御中,未嘗自異。人畏太后,亦無敢言者。終太后世,仁宗不自知為妃所出也。”“后章獻太后崩,燕王為仁宗言:‘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死以非命。’仁宗號慟頓毀。不視朝累日,下哀痛之詔自責,尊宸妃為皇太后,謚莊懿,幸洪福寺祭告,易梓宮,親哭視之。妃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以銀養之,故不壞。仁宗嘆曰:‘人言豈可信哉!’”
劉太后死后,燕王趙元儼向宋仁宗說出了真相:趙禎不是劉氏所生,而是李氏的兒子。據《宋史·后妃傳上》記載,李宸妃原是宋真宗章獻皇后的侍女,皇后令她負責真宗的寢息。李妃生得容貌婉麗,性情柔和,知書達禮,得真宗喜愛,懷有身孕,生下了仁宗,被封為婉儀。宋真宗在原配郭皇后死后,想立最寵愛的劉妃當皇后,大臣反對,宋真宗當時無子嗣,如果劉氏生了兒子,立為皇后也就有理由了。恰好宋真宗與李氏生下一子,宋真宗安排劉妃抱養,讓楊淑妃代為照看,撫養成人,就是后來的宋仁宗。劉氏抱養了趙禎后,對李氏很好,并沒有像宮斗故事中那樣將李妃打入冷宮虐待,李妃后來還生了一個女兒。宋真宗駕崩,趙禎繼位后,劉娥把李氏提升為“九嬪”之一的“順榮”:“為順容,從守永定陵。”此前劉娥還派人在民間找尋李氏親屬,找到了她的弟弟李用和,封了李用和官職,讓他“補三班奉職”,后來“拜用和為彰信軍節度使、檢校待中,寵赍渥”。
李氏清楚自己的處境,終其一生都沒有和她親生兒子趙禎相認。《宋史·后妃上》載:“終太后世,仁宗不自知為妃所出也。”李宸妃是個聰明人,直到死也沒有說出真相,史載:“仁宗即位,妃嘿處先朝嬪御中,亦未嘗自異。人畏太后,亦無敢言者。”明道元年二月,46歲的李氏患了重病。劉娥派太醫前去診治,并晉封她為宸妃,就在封妃的當天,李氏離開了人世。劉娥在李妃死后,最初想秘而不宣,以一般宮人禮儀舉辦喪事。宰相呂夷簡勸劉太后,要想保全劉氏一門,必須厚葬李妃。《宋史·后妃傳上》記載:“初,章獻太后欲以宮人禮治喪于外,丞相呂夷簡奏禮宜從厚。太后遽引帝起,有頃,獨坐簾下,召夷簡問曰:‘一宮人死,相公云云,何歟?’夷簡曰:‘臣待罪宰相,事無內外,無不當預。’太后怒曰:‘相公欲離間吾母子耶!’夷簡從容對曰:‘陛下不以劉氏為念,臣不敢言;尚念劉氏,是喪禮宜從厚。’”劉太后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下令以一品禮儀將李妃殯殮,在皇儀殿治喪,給李妃穿上皇后冠服。李妃的父親被追封,弟弟李用和再次得到晉升。
事實證明,劉娥幸虧采納了呂夷簡的建議。劉娥一死,趙禎知道了自己的生母是李氏。宋真宗的弟弟燕王、宋仁宗的叔叔趙元儼說劉氏不是他的親生母親,說他親生母親為人所害,對宋仁宗無疑是晴天霹靂。他趕到停放李宸妃靈柩的奉先寺開棺驗尸,開棺一看,發現李宸妃面容完好,栩栩如生,明顯不是毒藥所害,而且穿著皇太后的服飾,用水銀保護著。趙禎嘆道:“人言豈可盡信。”隨即下令遣散包圍劉宅的士兵,在劉太后遺像前焚香說:“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劉太后是清白無辜的,她并沒有謀害自己的母親。
宋仁宗非常后悔自己的魯莽,覺得有愧于劉太后對自己的撫育之恩,于是暫時把自己的身世問題拋卻一旁,全身心投入到朝廷大事中去。然而他的內心無法平復。仁宗知道自己生身母親為李宸妃后,萬分悲痛,數日不理朝政,并向全國頒布詔書,公布事實真相,譴責自己未盡生養死葬之孝心,追封李宸妃為皇太后,謚號“莊懿”,親自主持遷葬儀式。生母雖然厚葬,卻未能沖淡仁宗對李氏的無限愧疚。據《宋史·仁宗本紀》記載,宋仁宗獲悉自己為李宸妃所生后,隨即把宰相呂夷簡、樞密使張耆、樞密副使夏竦、參知政事陳堯佐等劉太后任命的朝廷重臣貶出京城,重新任命一批劉太后時不得志的官員,政府班底幾乎重新洗牌。直到十余年后的慶歷年間,宋仁宗還因為自己的身世問題處罰了當朝宰相晏殊。李宸妃去世,朝廷安排晏殊撰寫神道碑,晏殊在碑文中只說她生女一人,早卒,未言及生宋仁宗一事。宋仁宗得知自己為李宸妃所生后,翻出晏殊當年撰寫的神道碑給宰相看,說李宸妃生他的時候,晏殊為宋真宗侍從,不會不知實情,卻沒有說實話,是欺君罔上。宰相解釋說,當時劉太后垂簾聽政,如果實寫,恐怕朝廷上下將不得安寧。宋仁宗想了想,覺得有點道理,但還是把晏殊貶出了京城,出任金陵太守。被貶一段時間后,晏殊又受到了宋仁宗的寵幸,連連升遷,慶歷二年出任宰相。后來范仲淹等人主張的“慶歷新政”失敗,宰相晏殊堅持貶貶謫歐陽修,諫官們聯名彈劾晏殊,又勾起了宋仁宗的回憶,準備給晏殊加重罪。晏殊的門生翰林學士宋祁據理力爭,宋仁宗才以貪污受賄罪將晏殊,貶到穎州任知州。
李宸妃終身不敢認親生兒子,仁宗二十四年不知生母為誰,昭雪之時,皇帝下詔自責,鬧到開棺改葬,震動全國。雖然后來仁宗開棺遷葬,驗明沒有被害,但已為后世傳說故事留下了無限想象空間。對李宸妃的故事,當時就有多種猜測傳聞。宋哲宗、徽宗朝的《默記》里所載李宸妃傳說就和正史不同,說李宸妃殯在奉先寺大井。李宸妃作為一個弱者,臨死也不能與親生骨肉相見,太不近情理,太不人道,民間對她的同情越來越多。到了元雜劇《抱妝盒》里,虛構的成分更多,劉后被寫成了一個貪戀權勢、刻薄寡恩的惡后。《抱妝盒》中,劉皇后派宮女寇承御到西宮李美人處,詐傳萬歲爺要看,將太子誆出宮來。明初有根據《抱妝盒》演繹成的《金丸記》。明代小說《包公案》中《桑林鎮》一段講的就是這個故事,情節變得更為復雜,冤案的昭雪者變成了包公。《包公案》中說李妃生下一子,劉妃也生下一女。六宮大使郭槐作弊,把女兒換了兒子。
到了清代石玉昆的《三俠五義》中,李宸妃的故事演變成了“貍貓換太子”故事。曾經重編《三俠五義》的晚清學者俞樾就認為這個故事尤乖史實,殊涉不經,于是親自改寫第一回。有學者進行考證,認為“貍貓換太子”故事模式出自佛典。《佛說孝順子修行成佛經》與《大阿育王經》中都有與“貍貓換太子”極其類似的情節。《大阿育王經》中的這段情節見于梁代高僧僧祐所撰《釋迦譜》:
阿育王得其國土,王取夫人,身長八尺,發亦同等,眾相具足。王令相師觀之,師言當為王生金色之子,王即拜為第二夫人。后遂有身,足滿十月,王有緣事,宜出外行。王后妒嫉,便作方便,共欲除之。募覓豬母即應產者,語第二夫人言:“卿是年少,甫爾始產,不可露面視天。”以被覆面,即生金子,光照宮中,盜持兒去,殺之。即以豬子著其邊。便罵言:“汝云當為王生金色之子,何故生豬?”便取輪頭拍,囚內后園中令服菜茹。王還,聞之不悅。久久之后,王出行園,見之憶念,迎取歸宮。第二夫人漸得親近,具說情狀。王聞驚怪,即殺八萬四千夫人。
這則豬仔換太子的故事,《諸經要集》及《法苑珠林》中都收錄了。類似情節在佛經中還有一些。《雜寶藏經·鹿女夫人緣》中有“鹿女夫人”的故事:
后時有娠,相師占言:“當生千子。”王大夫人,聞此語已,心生妒忌,漸作計校,恩厚招喻鹿女夫人左右侍從,饒與錢財珍寶。爾時鹿女,日月滿足,便生千葉蓮華。欲生之時,大夫人以物瞞眼,不聽自看,捉臭爛馬肺,承著其下,取千葉蓮華,盛著檻里,擲于河中,還為解眼而語之言:“看汝所生,唯見一段臭爛馬肺。”王遣人問:“為生何物?”而答王言:“唯生臭爛馬肺之物。”時大夫人而語王言:“王喜到惑,此畜生所生,仙人所養,生此不祥臭穢之物。”王大夫人,即便退其夫人之職,不復聽見。
這則“鹿女夫人”的故事流傳更廣。敦煌莫高窟第231窟(中唐)的壁畫中,就繪有以此為主題的本生故事。《大方便佛報恩經·論議品第五》中也有大同小異的情節。
其實早在佛經傳入中土之前,中國就有與“貍貓換太子”類似的歷史故事。西晉初年在汲冢出土的竹書中有這樣的記載:
周穆王姜后晝寢而孕,越姬嬖,竊而育之,斃以玄鳥二七,涂以彘血,置諸姜后,遽以告王,王恐,發書而占之。曰:“蜉蝣之羽,飛集于戶;鴻之戾止,弟弗克理;重靈降誅,尚復其所。”問左史氏,史豹曰:“蟲飛集戶,是曰失所,惟彼小人,弗克以育君子。”史良曰:“是謂關親,將留其身,歸于母氏,而后獲寧。冊而藏之,厥休將振。”王與令尹冊而藏之于櫝。居三月,越姬死。七日而復,言其情曰:“先君怒予甚,曰:爾夷隸也,胡竊君之子,不歸母氏?將置而大戮,及王子于治。”
在后世,因為皇帝有很多后妃,而恩寵不可能遍及,是否得到皇帝寵幸,甚至關系到生存,所以宮掖之內的爭斗雖然沒有那些宮斗戲所描寫的那樣慘烈,但明里暗里也很激烈。古代皇帝因為縱欲等各種原因,有那么多后妃宮女,卻往往生不出幾個兒子,甚至為皇統延續而擔憂,所以如果能給皇帝生個兒子,就很可能上位,母以子貴,兒子立為太子,母親自然就是皇后。所以宮廷斗爭往往圍繞生子而展開,特別是為了奪嫡,能想出很多惡毒的伎倆。《漢書·外戚傳》中就記載趙飛燕姐妹殺害成帝其他妻妾所生子女,以至于成帝無嗣,成帝年間流行過童謠:“燕飛來,啄皇孫。皇孫死,燕啄矢。”《明史·孝穆紀太后傳》記載有萬貴妃的故事,和“貍貓換太子”的故事相類:
孝穆紀太后,孝宗生母也。……時萬貴妃專寵而妒,后宮有娠者皆治使墮。柏賢妃生悼恭太子,亦為所害。帝偶行內藏,應對稱旨,悅,幸之,遂有身。萬貴妃知而恚甚,令婢鉤治之。婢謬報曰病痞。乃謫居安樂堂。久之,生孝宗,使門監張敏溺焉。敏驚曰:“上未有子,奈何棄之。”稍哺粉餌飴蜜,藏之他室,貴妃日伺無所得。至五六歲,未敢剪胎發。時吳后廢居西內,近安樂堂,密知其事,往來哺養,帝不知也。帝自悼恭太子薨后,久無嗣,中外皆以為憂。成化十一年,帝召張敏櫛發,照鏡嘆曰:“老將至而無子。”敏伏地曰:“死罪,萬歲已有子也。”帝愕然,問安在。對曰:“奴言即死,萬歲當為皇子主。”于是太監懷恩頓首曰:“敏言是。皇子潛養西內,今已六歲矣,匿不敢聞。”帝大喜,即日幸西內,遣使往迎皇子。使至,妃抱皇子泣曰:“兒去,吾不得生。兒見黃袍有須者,即兒父也。”衣以小緋袍,乘小輿,擁至階下,發披地,走投帝懷。帝置之膝,撫視久之,悲喜泣下曰:“我子也,類我。”……移妃居永壽宮,數召見。萬貴妃日夜怨泣曰:“群小紿我。”其年六月,妃暴薨。或曰貴妃致之死,或曰自縊也。謚恭恪莊僖淑妃。敏懼,亦吞金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