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讀者(ID:duzheweixin)
孩子5歲那年,我和丈夫在父母的幫助下進了廠。
雖然有了個穩定工作,但丈夫之前創業欠了一屁股債,我只能白天在廠里工作,晚上做代購、賣保險,盡可能多掙點錢。
我媽心疼我,大老遠從老家趕過來幫我帶孩子,沒帶幾天,就喊受不了了。
“這孩子脾氣太大了,動不動就扔東西,我腦門都差點被他砸了。”
電話那頭傳來孩子的叫聲:
“我要媽媽!我要媽媽!”
我只能隔著電話,無助地安撫:
“寶寶乖,媽媽下了班就回來陪你……”
或許是因為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孩子比同齡人更敏感。
他去人多的地方玩,會特意跑開,去一個離我遠點的地方,時不時回頭看我。
可當我真的走開,他又會大喊“媽媽別走”。
孩子上小學后,性格問題就更明顯了。
他比較矮小,卻動不動就打架。因為我頻繁請假去學校,領導經常甩臉色給我,孩子爸爸也說我把孩子教壞了。
我心煩意亂,質問孩子為什么要到處惹事。
孩子憤憤不平地瞪我。瞪人這個習慣很不好,但比起他過去拿東西砸人要好太多。
為了改掉孩子的暴脾氣,我非常關注孩子的表情,還特意咨詢了育兒專家。
專家建議我教育分級:
想改掉孩子一個很壞的習慣,要先引導他達到一般壞,再達到不太壞,最后再變好。要循序漸進,不要急于求成。
后來的日子里,我一直踐行這個方法,心想:孩子上了中學,交了朋友,脾氣慢慢會變好的。
可現實狠狠打了我一巴掌。
某次孩子放學回來,我看見他胳膊上有淤青,便詢問原因,他開始閉口不談。我一再追問,他才說出自己在學校的遭遇。
孩子想要交朋友,可他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心情不好就會砸人,導致朋友們紛紛遠離他。
哪怕是最初很要好的朋友,相處久了也會遠離他。
有時他不砸人,但什么話都不想說,覺得跟誰玩都特別沒勁。一來二去,同學們都覺得他是個怪人。
我打電話詢問班主任,她坦然道:
“您家孩子跟同學關系不好是真的,他總愛搶別人的東西,搶不到就發脾氣,這個性格很難和同學打成一片。”
掛了電話,我靜靜地思考了一下孩子身上發生的事。
這兩年我也注意到,孩子越來越情緒化,原本清澈的眼睛中陰霾日益濃厚,有時會呆呆地看著同齡人玩鬧。孤獨的滋味不好受,他一定很想交朋友。
作為母親,我該怎么告訴一名兒童:你需要改一改自己的性格?
思來想去,我決定關注他的人際關系,通過提高孩子的交際質量,來改善他的暴脾氣。
我一下班,就去學校接他,隨身帶著各種零食,請他的小伙伴吃;
時常告訴孩子,小伙伴遇到困難,只要你能幫,就主動幫助他;
并且鼓勵孩子,多帶朋友來家里玩,我會提前準備好好吃好玩的東西,不嫌麻煩也不嫌累。
在我的努力下,孩子的性格慢慢變開朗了,原本動不動就跟人發生沖突,現在儼然一副“孩子王”的派頭。
他自豪地跟我說:“同學都羨慕我,說我媽對我太好了!”
我心里喜滋滋的,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
但我沒想到,這只是第一道坎,邁過去后,等著我的是更大的挑戰。
升上中學后,孩子成績名列前茅,老師同學都很喜歡他。
但不知從何時起,他不再帶同學回家玩,每次回到家,都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
小時候那個生猛的“小老虎”,現在完全變了個人,越來越自閉內向,對什么都沒興趣。
初三上半年,孩子爆發出強烈的厭學傾向:睡懶覺、遲到、早退、逃課……
老師幾乎一周給我打一個電話,讓我多關注孩子。
我總是藏著心酸,一言不發,心想:難道我還不夠關注嗎?我做得還不夠嗎?
我嘗試著跟孩子溝通,可孩子什么都不肯跟我說。
迫于無奈,我帶他去做心理咨詢。
沒想到,咨詢師告訴我一個意料之外的可能性:
“建議你帶孩子去精神衛生中心診斷一下,我懷疑他患有抑郁癥。”
好端端的孩子,怎么可能得抑郁癥呢?
可是看著孩子一天比一天消極,越來越沉默,也不再跟我分享心事,我不敢否定這個可能。
于是,我帶孩子去醫院檢查,診斷結果顯示:中度抑郁。
我的臉一陣發燙,這張紙仿佛在嘲笑我:你是個失敗的母親,看看你把孩子教成什么了……
當天晚上,我哭濕了枕頭。
第二天,我難得地睡過頭了。
醒來眼睛腫得不行,我想著先把早飯做了,再拿冰塊敷一敷,一進廚房,卻看見孩子安安靜靜地在剝水煮雞蛋。
見我出來,他小聲叫了一聲“媽”。
我醞釀了半天,覺得孩子已經十多歲了,是個小大人了,是時候放低姿態,像朋友一樣和孩子對話了。
“我想了一晚上,自己確實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媽媽跟你道歉,你接受嗎?”
孩子瞪大眼睛,仿佛被嚇了一跳,反應過來后,臉漲得通紅:
“道歉有用嗎?”
孩子聲淚俱下地控訴:
他心愛的玩偶,被我以“很臟”為由扔進垃圾箱;
他想追劇,但我非要他去學英語;
他想和心理咨詢師分享秘密,但我總追著咨詢師問他們聊了什么……
我驚呆了,我以為自己做得夠多、夠好,卻從來不知道,自己在孩子眼里竟然是這么一個嚴苛、冰冷的母親。
孩子的內心到底發生了什么?為了弄清楚這一點,我請教了精神科醫生。
醫生指著《精神分析診斷手冊》告訴我:
“兒童感到抑郁,表現出來的征兆不一定是抑郁,更可能是憤怒,因為孩子分辨不出抑郁這種情緒,只會用發脾氣、大喊大叫來發泄情緒。 “所以,很多兒童確診抑郁癥之前,首先患上雙相障礙。 “什么是雙相呢?就是一會兒抑郁,一會兒躁狂;時而沉默,時而興奮。雙相障礙是抑郁癥的前兆。 “我用假設來演示孩子的患病軌跡:首先,孩子變得暴躁易怒;然后,情緒波動明顯;接著,陷入長時間的自閉,最終確診抑郁。 “一名青少年確診抑郁癥,背后的心理損耗,是非常復雜的。”
我恍然大悟。
原來孩子小時候脾氣不好,動不動就打人、搶東西,不是因為憤怒,是因為心情抑郁啊!
“可是,為什么孩子這時候患上抑郁癥了呢?總有什么原因吧?”我問。
醫生摸著下巴想了一會兒:
“我也說不好,根據我的經驗,孩子很聰明,他會在自己覺得對的時候,讓過去壓抑的抑郁情緒發泄出來,抑郁癥就是抑郁情緒集中爆發的結果。
“或許,您的孩子現在患上抑郁癥,是因為他潛意識里覺得,現在的環境很安全,沒有壓力,我可以放心地生病,不用再忍了……”
跟醫生聊了一下午,我解開了心頭的結:
孩子患上抑郁癥,不見得是母親教育失敗,也不見得是因為單親家庭的成長環境。
孩子處理情緒的能力比較弱,因為我總是讓他忍耐,很少引導他正確宣泄情緒,所以孩子對情緒總是“一刀切”。
而“一刀切”的源頭,是孩子有一個同樣只懂忍耐和自我壓抑的母親。
這兩年,丈夫的生意小有起色,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我還是改不了自卑的性格,總是習慣性討好別人。
內心深處,我是憤怒的。因此盡管我付出了那么多,在孩子眼里卻是一個不合格的母親。
孩子的病,戳破了我的強顏歡笑。
或許我也抑郁很久了,才會無意中給了孩子那么多情緒上的壓力。
清楚孩子內心的變化后,我做了兩件事:
第一,允許孩子休學一段時間,接受心理咨詢和藥物治療;
第二,給自己找一個心理咨詢師,宣泄壓抑的情緒。
效果意外地好。
第二個月,孩子就主動告訴我,他想復學。我原本擔心學習壓力太大,會讓孩子的抑郁復發,但后來他再也沒有復發過。
而我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咨詢,也意識到:孩子的心理問題,其實也是家長的心理問題。
結婚這么多年,丈夫對我并不好,我心里有太多不為人知的苦悶,十多年來一直忙于謀生,無暇照顧自己。
本以為忍忍就過了,沒想到潛移默化到了孩子身上。
我想,孩子或許是在代替我生病。
因為當我開始照顧自己,孩子也慢慢“痊愈”了。
高考結束后,孩子順利考上一所雙一流大學,親朋好友都來祝賀我,說我苦日子熬出頭了。
我笑笑,心想:何止是苦,簡直是九九八十一難。
高考成績公布當晚,孩子不知從哪兒弄來一瓶紅酒,一邊喝得小臉通紅,一邊拍著胸脯跟我說:
“媽,你保護了我這么多年,現在換我保護你了。”
我哭了,不再壓抑自己,當著孩子的面,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場。
如今孩子已經畢業,找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了解我們的人都說:
“這孩子變化太大了,一下變得很開朗積極。”
在這里分享我的故事,是想告訴大家抑郁癥并不可怕。
20年與抑郁癥搏斗的生活,教會了我一件事:
不要因為孩子患病了,感到愧疚;也不要因為自己不夠好,覺得虧欠了孩子。
做一個能夠處理情緒、自我肯定的媽媽,以身作則,孩子同樣可以在陽光下慢慢痊愈,茁壯成長。
哪怕無法抗下所有風雨,也要讓孩子看到:
一個內心強大、無懼風雨的媽媽,永遠是他最堅實的后盾!
*作者:芒來小姐,來源:讀者(ID:duzheweixin)。中國人的心靈讀本,全家人的精神紐帶。每晚八點,陪你讀書、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