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共和國之密特里達提戰爭1
(1)第一次密特里達提戰爭(前88年)
正當“同盟者”戰爭(前90年-前88年)進行期間,在小亞細亞發生了密特里達提戰爭(米特里達梯戰爭,前88年-前84年),使羅馬人陷于東西難以兼顧的困境。米特里達梯六世(密特里達提六世,米特拉達梯六世)是本都王國(黑海南岸)國王。他不但有稱霸小亞的野心,而且夢想向西擴展建立一個大國。
本都王國,又稱本都帝國,本都一詞在希臘語中意思是“海”。是公元前3世紀至至公元后1世紀期間一個以安那托利亞地區為中心的希臘化國家。位于小亞細亞半島、黑海東南沿岸(位于今保加利亞 、格魯吉亞、 希臘、 俄羅斯、 土耳其、 烏克蘭等國 境內),其君主是希臘化的波斯人,自稱是古波斯地區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0年-前330年)君主大流士一世(?-前486年)的后裔。是一個奴隸制的王國。
本都王國的建立者米特拉達梯一世(米特里達提一世,密特里達提一世,公元前302年-前266年在位)的父親-被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的繼業者安提柯一世(前306年~前301年在位)處死后,米特拉達梯繼承了家族對賽厄斯的統治。公元前302或301年,安提柯開始對米特拉達斯起了疑心,并意圖策劃殺害他。幸好得到德米特里(安提柯之子)的及時通報,米特拉達梯連忙帶同幾名追隨者逃忙到帕夫拉戈尼亞。他在那里占據著Cimiatene城堡。各地軍營的部隊都加入了他的隊伍,使他遂漸擴張他在本都的統治,成為他建立新王國的基礎。最后,在公元前281年自立為王。同年,他與比提尼亞的Heraclea Pontica城結盟,共同抵抗敘利亞王國塞琉古一世(前305年-前281年在位)。之后,他尋求高盧人(后來在小亞細亞定居)的支持,推翻埃及托勒密王朝國王托勒密一世(公元前367年—公元前283年)派來的勢力。公元前266年,他的王位由兒子 阿里奧巴爾贊(公元前266年–約前250年在位)繼承。
本都王國第四任國王米特里達梯三世(公元前220年-大約公元前183年) ,可能是米特里達梯二世的兒子。
法爾納克一世,本都王國第五任國王,是米特拉達梯三世的兒子。統治期間不確定,可能約在前183年-約前155年。
到密特里達提六世(米特拉達梯六世,米特里達提六世,公元前120―63年)統治的時候,本都王國已經強盛起來。米特拉達梯六世(約公元前132~前63)天資聰穎,思想敏銳,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喜愛希臘文化藝術,能操22種語言。11歲繼父位成為本都國王,因年幼,由其母后攝政。為躲避母后的迫害,他逃出王宮,在山林中渡過了7年的隱匿生活。在這動蕩不定又充滿危險的逆境中,他成為一個體力超群,具有狡詐多疑、殘酷無情和堅韌不拔等多種性格的人。公元前115年,18歲的米特拉達梯突然回國,囚禁了母后,殺掉了親兄弟,開始獨攬大權。
密特里達提六世野心勃勃,在國內竭力培植親信,擴充軍隊,對外繼續奉行其父的擴張政策,力圖建立一個包括黑海沿岸和小亞在內的龐大帝國。他首先出兵鄰近的小亞美尼亞和科爾奇斯,將這兩個地區并入本都。又以援助驅逐斯基泰人勢力為名,使黑海北岸的希臘化城市和博斯普魯斯王國歸附本都。同時,向黑海西北岸地區滲透,從而擴大了國土,增強了實力,幾乎完全控制了黑海周圍地區。
隨著實力的增強,密特里達提六世試圖消除羅馬在小亞的影響,進而把羅馬勢力趕出這一地區,實現建立龐大帝國的目的。這樣,就與羅馬在小亞的侵略擴張政策發生矛盾,二者的沖突必不可免。
公元前106年,密特里達提六世與比西尼亞國王尼科梅德斯二世聯合瓜分了帕夫拉戈尼亞和加拉蒂亞。不久,二人在卡帕多西亞王位繼承問題上,明爭暗斗,分道揚鑣。因爭執不下,二人請羅馬元老院仲裁。羅馬為擴大在小亞的勢力和影響,趁機介入,排擠二人,扶植親羅馬的貴族阿里俄巴贊尼斯為卡帕多西亞國王。
為對抗羅馬,爭奪卡帕多西亞,密特里達提六世以聯姻的形式與亞美尼亞國王提格累尼斯二世結盟。公元前93年,提格累尼斯二世出兵,驅逐阿里俄巴贊尼斯。羅馬派兵打敗提格累尼斯二世,并進兵幼發拉底河。起初,密特里達提六世按兵不動,待羅馬軍隊恢復阿里俄巴贊尼斯王位,回師意大利之際,派兵再次趕走了阿里俄巴贊尼斯,并插手比西尼亞王位繼承問題,驅逐尼科梅德斯三世,扶植自己的傀儡為國王。羅馬派曼尼阿斯為使節協助亞細亞行省總督魯基烏斯進行干預。他們恢復了阿里俄巴贊尼斯和尼科梅德斯三世的王位,并慫恿二人進攻本都。
密特里達提六世早已意識到,要實現自己建立龐大帝國的目的,遲早會與羅馬決一雌雄。因此,他對羅馬采取了陽奉陰違的政策,表面上服從忍讓,暗中積極準備戰爭,并與黑海周圍的斯基泰人、色雷斯人、薩爾馬特人等蠻族結盟。公元前89年,這位受過嚴格訓練、愛好希臘文化的本都王,利用羅馬內戰(即同盟戰爭)的機會,侵入小亞細亞地區。當地居民苦于羅馬人的壓榨,將本都王看作是他們的“救星”。愛琴海及希臘的一些地區也起而響應。米特里達梯宣布取消債務、釋放奴隸和分配土地,一時間贏得了人心。在軍事力量上,他也強過羅馬在東方的兵力。他下令大殺羅馬官吏、商人高利貸者以及普通意大利移民,據說達8萬之多,并以溶解的黃金灌入貪官的喉嚨。他將權貴們的財產分與窮人,淪為奴籍的人予以釋放。為了蠱惑人心,他還把他的勢力伸入到巴爾干半島,宣稱小亞的希臘人城市可獲獨立。各地居民歡迎這些措施,到公元前88年,密特里達提已經占據了整個小亞細亞。以雅典為首的希臘各城市,也在米特拉達梯的慫恿下起來推翻羅馬的統治,紛紛宣告獨立,實際都進入了米特拉達梯的勢力范圍。
當密特里達提六世看到羅馬內部矛盾重重,小亞居民對羅馬暴政強烈不滿,尤其是幾乎波及整個意大利半島的同盟者戰爭的紛亂還未平息,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便正式向羅馬宣戰(第一次密特里達提戰爭(前88年-前84年))。
密特里達提的入侵給羅馬造成了很大的威脅。羅馬統治者大為惶恐,急忙施行分化政策平息了意大利人的反抗,然后全力對付東方。
元老院決定出兵。但在派誰為統帥的問題上,元老貴族和民主派之間發生了斗爭。因為這是有利可圖的差使,在戰爭中不但可以獲得大量戰利品,而且還可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元老貴族推舉蘇拉。蘇拉出身于破落貴族家庭,幼時家境貧困,長大后混跡社會,閱歷豐富,為人剛愎自用,兇殘狡黠,被說成是“一半象獅子,一半象狐貍”,是一個野心勃勃的政治冒險家。蘇拉最初供職于馬略帳下,公元前107年馬略任執政官,蘇拉以財務官身份隨馬略去阿非利加參加朱古達戰爭,因偶然機會他在毛里塔尼亞國王手中活捉了逃到該地的朱古達,由此揚名羅馬。他雖然出身貧賤,但卻忠實擁護貴族政治。騎士、新公民、城市平民和馬略老兵擔心蘇拉在東方的勝利會損害他們在亞細亞行省的利益而堅決支持馬略,意大利人也希望跟隨馬略到東方發戰爭財。因而一致推舉馬略為統帥。每一派都希望自己所擁戴的人取得軍隊的統帥權。最后,在元老貴族的支持下,蘇拉當選為執政官,取得軍隊的統帥權,并通過聯姻與貴族結成聯盟,成為貴族派的領袖。此后,蘇拉和以馬略為代表的民主派的斗爭更趨激烈。
公元前88年,當蘇拉剛離開羅馬到他統率的軍隊的駐地坎佩尼亞去,保民官盧福斯在馬略的慫恿下,乘機提出法案,建議把新公民分配到35個特里布斯,把東方的指揮權交給馬略。盧福斯不顧元老院的種種阻撓,依靠新公民和馬略老兵的支持,強行通過了自己的法案。
蘇拉聞訊,立即率軍返回羅馬。在挨斯揆林門廣場(羅馬城東部)附近,兩派展開了激烈的斗爭,經過短時間的交鋒,蘇拉占領羅馬,馬略及其同黨戰敗逃往努米底亞。蘇拉大肆捕殺馬略黨人,迫使元老院宣布馬略和他的支持者為“羅馬人民的公敵”,財產全部充公;被宣布為“公敵”的人,任何人(包括奴隸)都有權殺死他而不負法律責任,甚至還可以獲得死者的部分財產。這種大規模的“公敵宣告”,從馬略、蘇拉交戰開始,迄共和國覆亡,成為權勢者們彼此斗爭中經常使用的手段。保民官盧福斯被殺,其頭顱被掛在他發表演說的講壇上。羅馬自己的軍隊攻進羅馬城內,這在羅馬史上還是第一次。用阿庇安的話來說:“從此以后,廉恥和法律、制度或國家對于暴行都失去了約束力。”
蘇拉控制羅馬后,宣布盧福斯的法案無效,迫使公民會議通過幾項反動法令:“恢復貴族占優勢的百人團會議;從大土地所有者中間選出300人補充到元老院,并規定任何法案不經元老院批準,不得提交百人團會議;取消保民官的否決權。蘇拉這些措施,旨在恢復元老院的權利,鞏固貴族豪門的勢力。這就從根本上剝奪了數百年來平民斗爭的成果,打擊了剛剛獲得政治權利的意大利新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