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深圳市重點小學,螺嶺外國語實驗學校發布關于學位申請補充要求的告示,從2019年開始,對申請該校學位的房產進行戶型面積段及居住年限等方面了“升級”要求。不過,在相隔了30個小時之后,這個告示被撤下,入學條件依然按照原來的標準辦。
縱觀這一規定,主要內容是,只要超過了50平方米,提前一年購買房產,到時候上學沒有任何問題;低于50平米,需提前住四年,而低于30平米,要提前居住6年以上,且是家庭唯一一套房,才能夠報名上學。以上購房年限,均以當年4月30日為基點向前推算。
為此,不少學生家長指出,螺嶺小學是當地名校,外語師資力量雄厚。所以,大量生源都要往這邊擠,確實已人滿為患,但若是只按照住房面積劃分,這就明顯帶有歧視性質,明擺著是為保護有錢大戶人家的權利。
同時,也有一些法律界人士指出,深圳市螺嶺外國語實驗學校就50平米以下住房做出限制申請學位規定,本質是超越法律限制了50平米以下適齡兒童就近入學受教育的權利,屬于違法無效規定。如果學校強制推行,家長可以向教育局投訴,若教育局不履行監管職責,可以對教育局提起行政訴訟。
但也有居民對學生家長不滿展開反駁稱:螺嶺、石廈周邊30平米的房子基本上是一居室,小戶型,不適合家庭居住,所以很少有家庭自住的。往往是一些人給小孩讀書在學較周邊買個小房子,自己并不居住,主要是把房子租出去。自己再在離學校較遠的地區買套大一些的房子自住,而這樣就導致相應區域的學位非常緊張。
而多數房地產專家則站在學校的一邊,他們認為:一方面,這種限制性規定并不具有普遍性,拿這次螺嶺今年9月招生1000人,但是申請報名的是五六倍之多。所以,這只是個別城市的個別學校的學位特別緊張時才會出現。
另一方面,這次螺嶺外國語實驗小學也并非限制50平米以下家庭不能申請入學,只是要你住的時間再長一些,這樣可以遏制一些炒房者惡意炒作學區房。對于面積特別小的學區房,如果業主不住,只是為了炒作學區房概念而買,如果這類行為被允許的話,那小戶型學區房炒作風氣更加瘋狂。
實際上,既要保障學區里的每戶家庭孩子能夠獲得公平入學的條件,又要防范投機炒房不合理需求存在,的確是擺在當地教育部門面前的一個難題。有的學校也采取過類擬措施,但這樣也被各界所詬病,被迫取消。
那么,我們又該怎樣公平公正的解決當地學生入學資源緊張問題呢?首先,低于30平米,必須要提前居住6年以上,且是家庭中唯一一套房產,這個基準不能變。
現在很多學生家長,為了混學區房資格,買了個學區小房型,自己又不住,只是想利用這個資源,而一旦該學生畢業后,學生家長就可以把投資的房子賣掉,這樣又賺了一筆差價。這種惡炒小戶型學區房的情況必須要進行遏制。
再者,在30平米以上的學區房家庭是否可以考慮采取積分制,除了把家庭面積算進積分中去,還可以把小孩子的面試或考核成績收錄進積分中去,確保學校不錯失一個具有潛質優秀學生。
最后,實行6年輪回優先政策,就是任何一套學區房6年內,就有一個被學校優先錄用名額,以此類推,住得年限越少,剛剛一年內入住的就排在最后面。把住房時間長短也作為收錄學生的重要標準之一。學生本人住學區房時間越長,學校錄用機會就越多。
也就是說,積分制的考核標準不僅是家庭面積、個人潛質,還要看居住年限、是否是一套房產,進行綜合評分。而作為學校來說,可以根據積分大小自上而下來進行錄取。
在深圳如果申請上重點學校僅是看學生住房面積,肯定會被各界詬病。所以,更好辦法就是實行積分制,把學生的能力和資質、住房面積大小、入住時間長短、是否是唯一住房,都作為考核指標,綜合打分。再在此基礎上,給每套學區房一個6年內優先錄取的優惠名額。這樣投機炒作學區房就會退出,學區房價便會失去投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