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升致不降之病
游童畏寒納差案
游童,男,8歲。2022年6月16日,其父代訴稱,幾日來,早上、中午起床均覺怕冷,須著長袖衣服。喝水多,小便亦多,不久即覺口干。食物均無胃口,飯量驟減。米飯入口,覺難以吞咽。吃粉、面、粥略可。舌淡,無苔,但滑潤如冰面。辨為中下寒濕、陽弱不達,乙木風動致濁陰上逆之證。藥用:
桂附理中丸(1粒。2次后改半粒)
香砂六君丸(說明書最大量的一半)
藿香正氣液(1支)
日3次,2日。
6月18日中午,其父來信息稱,服藥3次,愈。
此證之診,并不困難。飲多溲多,如《四圣心源·雜病解上·消渴根原》章示:“消渴,飲一斗,小便一斗,上傷燥熱,下病濕寒;燥熱在肝肺之經,濕寒在脾腎之臟?!保ㄒ嘁姟督饏T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章)乃腎氣丸證。其早、午醒后覺冷,亦因于腎水寒盛。乃下焦水寒而致乙木不達,陽不衛外之故。與前述消渴證略有不同者,患童此證,上焦有乙木風動致辛金之燥,但卻無熱;腎寒雖見而未為至甚;左陽不達致濁陰上逆而已。
此證發于壬寅年三氣。主客氣均為少陽相火,而大運木太過,致土濕過旺之季?;纪居簟⑼翝瘢ㄉ嗝婊瑵櫍┚c五運六氣相符。不符者,未見上焦之熱,反見少陽在上,相火不藏而下焦虛寒之象。但是,此亦無非《四圣心源·六氣解·少陰君火》所示,“方其上熱,必有下寒。以水火分離而不交”之理而已,并非毫無可憑或不可捉摸。
藥用桂附理中丸溫補中下而達乙木,香砂六君丸培土燥濕而醒脾氣,藿香正氣液理中去濕而降濁陰。藥病相符,是以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