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證三少陽四: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101】【辨323】)
此條,亦是歷來爭論較多的條文。
實際上,《傷寒論》原文涉及少陽提綱證其中之一,如“咽干”者,并非見到該“一證”,即用小柴胡湯。如第189條(陽明六十四),“陽明中風,口苦咽干,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之證,并非用小柴胡湯施治。第23條(太陽二十八),“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所謂“如瘧狀”者,即是“寒熱往來”,亦非用小柴胡湯施治。由此可見,“見少陽一證”,并非“服柴胡”之充分條件。
臨床見“口苦”一證,倒是常常可用小柴胡。“火性炎上,炎上作苦。”[1]而相火常在君火之先而動,“口苦”乃相火之患,用小柴胡可作考慮。但也必須是無“惡寒”之表證[2],并無“脈遲”“腹痛”“心下悸”“小便少”之黃芩忌用證。嚴格說,尚應無“泄利”“厥逆”“肢冷”“小便清長”等脾腎虛寒證者方可用。
那么,什么時候能“但見一證便是”呢?竊以為,前提是“傷寒中風”。可以分開來看,即起碼是“傷寒”或“中風”的情況下,才能“但見一證便是”。還是拿前文的“口苦”為例。如果“口苦”出現在“傷寒”或“中風”之后,那么必定是病邪發展到了小柴胡證的階段了;如果“口苦”出現在雜病的情況下,那么,柴胡可考慮用,但非必定小柴胡湯可用。
原論“傷寒中風”,即是限定了前提條件;否則,仲景先生不若直說“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此條,程郊倩先生認為,“……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緊貼在傷寒中風上講。……無論傷寒中風,有了首條之證,則柴胡已為定局。其傷寒中風之屬半表者,但見一證便是矣。”此說可與前文吾注相參。
[1]《尚書·洪范》。
[2] 《傷寒懸解·卷八·少陽經上篇·柴胡桂枝證六·少陽七》:“此皆少陽之病。而微見惡寒,則太陽之外證未去也。宜柴胡合桂枝,雙解太少之經邪也。”是有表證者,不可徑用小柴胡也。筆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