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苦、辛、氣溫(《本經》:“味苦溫”。陳注),入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入肺家而行氣分,開毛孔而達皮部。善瀉衛郁,專發寒邪。治風濕之身痛,療寒濕之腳腫。風水可驅,溢飲能散。消咳逆肺脹,解驚悸心忡。
【要義簡釋】
《傷寒》麻黃湯,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枚。治太陽傷寒,頭痛惡寒,無汗而喘。……寒愈閉而營愈發,裹束衛氣,不得外達,是以惡寒。
“惡寒”此一癥狀之病機大致有二種。此條乃從經絡層面而言之“惡寒”。病在經絡,亦即太陽經之層面,其病機是營束衛氣使衛氣失其衛外之能而見“惡寒”之證。二者,乃陽郁不升,體表陽氣不足之“惡寒”。后者之“惡寒”,即俗謂之“畏寒”,常無寒邪束表,而是病在寒水過旺、肝木不達的情形。“芍藥”章,“風木下郁,則陽陷而惡寒”者也。該證芍藥甘草附子湯,用附子“溫癸水之寒”。
……甘草保其中氣,桂枝發其營郁,麻黃瀉其衛閉,杏仁利其肺氣,降逆而止喘也。
杏仁于此用“七十枚”而非“五十枚”,是為重降而輕升(桂枝二兩)之意。《外臺秘要》“深師麻黃湯”與“深師麻黃加棗湯”關于杏仁之量,有“六十枚”與“二兩”之不同版本,恰可大致說明六十枚杏仁約為“二兩”,而此方桂枝用“二兩”,杏仁用“七十枚”而非《金匱》《傷寒》屢見之“五十枚”,可證其重在右路斂降。
大青龍湯,麻黃六兩,桂枝二兩,杏仁五十枚,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石膏如雞子大。治太陽中風,脈緊身痛,發熱惡寒,煩躁無汗。以風中衛氣,衛斂而風不能泄,是以無汗。遏閉營血,內熱郁隆,是以煩躁。……石膏清肺熱而除煩躁也。
大青龍湯用藥所“清”之“熱”,乃石膏所清之“肺熱”(原文:“石膏清肺熱”;《傷寒懸解·大青龍證一·太陽三十二》:“石膏清神氣之煩躁也。”),非“遏閉營血”,然后營血所生之“營熱”。“營熱”乃小青龍湯用芍藥所清之“經熱”。
中風之證,本應營中熱盛,疏泄過度而汗出;其不能疏泄者,素體衛盛營虛也(《傷寒懸解·大青龍證一·太陽三十二》:“太陽中風,脈緊身痛,寒熱無汗,脈證悉同傷寒,此衛陽素旺,氣閉而血不能泄也。”),故即使中風,感得天地風木之氣過旺,仍無法蓄積而燔蒸,竅開而汗出。以其衛盛營虛,故重用麻黃解表,而必用棗、草滋其化源。
小青龍湯,麻黃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半夏三兩,五味半升,細辛三兩,干姜三兩。治太陽傷寒,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甘草培其土氣,麻、桂發其營衛,芍藥清其經熱,半夏降胃逆而止嘔,五味、細辛、干姜,降肺逆而止咳也。
“芍藥清其經熱”,此說有深義。此為營血之熱,乃膽木不斂,郁滯所生。膽木上逆而刑克戊土,故干嘔;營郁生熱,其舌質必紅。而大青龍湯之所以不用芍藥者,其“發熱”,乃熱在氣分,其證見為煩躁;熱不在血分,故舌質不紅。
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二兩,附子一枚,細辛二兩。治少陰病,反發熱,脈沉者。以少陰脈沉而身反發熱,則里寒已作而表寒未退。麻黃發其表寒,附子驅其里寒,細辛降其陰邪也。
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二兩,附子一枚,甘草二兩。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無里證者。以脈見沉細,經是少陰,而里證未作,宜解表寒。麻黃輕發其表,附子重暖其里,甘草培其中氣也。
麻附細辛湯與麻附甘草湯亦大須一說。麻附甘草證,一為無熱;二為脈沉細;三為見惡寒;四為無下利。實則,所謂“無里證”,即如先生所言之“里證未作”。對比“麻附細辛湯”條,先生認為“里寒已作”,其意細辛所降之“陰邪”即是“里證”。
那么,“麻附細辛湯”證細辛所降之“陰邪”,表現為何種癥狀?竊以為,《傷寒論》該條原文之“反發熱”,實即濁陰上逆,陽氣浮越,而外受寒逼,不得化汗,郁而為熱之象。少陰病,本應“惡寒重、無熱”,“麻附細辛湯”證見“熱”象,故曰“反”。此時之外證,應是惡寒較重但尚未見下利(少陰病,“厥冷吐利”應常見)。因是濁陰之逆,故藥用細辛,即此章“細辛降其陰邪”之謂也(“細辛”章:“寒水沖逆,則用細辛”)。而因其仍見體表經絡閉束,故曰“少陰臟病連(太陽)經證”,并用麻黃“發其表寒”。
麻附細辛湯證,臨床加干姜、白術、炙甘草、茯苓,并稍加桂枝,溫中補土而去濕,可速驅其濁陰之氣,保其陽氣外發之資糧;桂枝助其陽升。
麻附甘草湯證,拙作《傷寒說意注》引先生《傷寒懸解》文,認為“發熱是必見癥”,似未必。《傷寒論》謂麻黃湯證,“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是麻黃所發之寒邪,未必見“發熱”也;相反,脈沉、惡寒而證見發熱,則是表寒閉束而濁陰逼其陽浮之象,宜細辛降濁,而不宜如表證發熱之用血分白芍或氣分石膏等藥清而瀉之也。麻黃附子湯證,其方藥及量大同于麻附甘草湯。該證亦不見有熱。
那么,麻附甘草證如何辨別?一是“脈見沉細”,故病屬少陰(可并見手足厥冷);二是不見吐利交加,故為“無里證”(可并見腹中隱痛、小便清長);三是外見惡寒,故需解表(但尚非異常之冷,如冷至出現倦怠蜷臥之狀)。
麻黃升麻湯,麻黃二兩半,升麻一兩一分,萎蕤十八銖,石膏六銖,知母十八銖,當歸一兩一分,芍藥六銖,黃芩十八銖,桂枝六銖,茯苓六銖,白術六銖,甘草六銖,干姜六銖,天冬六銖。治厥陰傷寒,大下后,咽喉不利,吐膿血,泄利不止者。……姜、甘、苓、術,溫中燥土,知、膏、冬、蕤,清肺熱而生津,歸、芍、芩、桂,滋肝燥而升陷,升麻理其咽喉,麻杏瀉其皮毛也。
此方極其典型。
溫中燥土調金木,并用麻黃開表及升麻專藥治專病。
外感病施治大法,無非如是。
《金匱》麻杏薏甘湯,麻黃五錢,杏仁十枚,薏苡五錢,甘草一兩。
此方用“錢”為計量單位,較奇。后世有疑非仲景方者。
越婢湯,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生姜三兩。治風水身腫,脈浮汗出,惡風。以汗出遇風,竅閉汗阻,淫溢經隧,壅遏衛氣,而為浮腫。麻黃發皮毛而瀉水,石膏清肺金而瀉熱,甘、棗、生姜,補脾精而和中也。
此證之病機,似宜以《金匱懸解·水氣二十三》所述為準。該條釋為,“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者,水脹于經絡也。續自汗出,無大熱者,表郁熱作,熱蒸于內,風泄于外,是以汗出。而泄之不透,故外無大熱。”
肝司營血,中抱陽魂,其性溫暖而發散;肺司衛氣,內含陰魄,其性清涼而收斂。……風傷衛而營郁,故用桂枝以瀉營;寒傷營而衛閉,故用麻黃以瀉衛。
桂枝之“瀉營”者,如下文,“專走經絡而瀉營郁”也。其營中之郁熱,則非芍藥無能建功。故桂枝湯用芍藥“清營中之熱”(“桂枝”章“桂枝湯”條)。
……麻黃浮散輕飄,專走皮毛而瀉衛閉。竅開汗出,則營衛達而寒熱退矣。
“營衛達而寒熱退”之效,非麻桂可獨建其功。乃麻黃湯、桂枝湯各藥之合力。
麻黃發表出汗,其力甚大。冬月傷寒,皮毛閉塞,非此不能透發。一切水濕痰飲,淫溢于經絡關節之內,得之霍然汗散,宿病立失。
麻黃之能,可概為“宣散、溫通”。
……但走瀉真氣,不宜虛家。
《藥性瑣談》(江海濤)稱,“麻黃所在之地冬不積雪,古人通過這種現象說它'瀉內陽’,把封藏的陽氣發出來了。”“麻黃并不能以力度取勝(指破堅積聚。陳注),而是要靠其'滲透力’,起到'先鋒’的作用……如果一個不穩定型心絞痛的患者辯證為實證,可能要用一些活血祛痰的藥物,這時可配伍少量麻黃,發揮其滲透作用,帶領諸藥滲入頑痰死血中……3g就夠了。時間不能過長,一周以內為好。”可參考。
【原文摘要】
肝司營血,中抱陽魂,其性溫暖而發散;肺司衛氣,內含陰魄,其性清涼而收斂。衛氣清斂,則孔竅闔而寒不能傷,泄之以風,竅開而汗出,衛氣失其收斂之性,故病中風。營血溫散,則孔竅開而風不能中,閉之以寒,竅合而汗收,營血失其發散之性,故病傷寒。但衛性收斂,風愈泄而衛愈斂,則遏閉營血而生里熱;營性發散,寒愈閉而營愈發,則裹束衛氣而生表寒。以營血溫升,則化火而為熱;衛氣清降,則化水而為寒。營郁而發熱,衛閉而惡寒者,其性然也。風傷衛而營郁,故用桂枝以瀉營;寒傷營而衛閉,故用麻黃以瀉衛。桂枝通達條暢,專走經絡而瀉營郁;麻黃浮散輕飄,專走皮毛而瀉衛閉,竅開汗出,則營衛達而寒熱退矣。
麻黃發表出汗,其力甚大,冬月傷寒,皮毛閉塞,非此不能透發。一切水濕痰飲,淫溢于經絡關節之內,得之霍然汗散,宿病立失。但走瀉真氣,不宜虛家。汗去陽亡,土崩水泛,陰邪無制,乘機發作,于是筋肉瞤動,身體振搖,驚悸奔豚諸證風生,禍變非常,不可不慎!
蓋腎主五液,入心為汗,非血不釀,非氣不醞,非水不變,非火不化。鼎沸而露滴者,水熱而氣暖也;身勞而出汗者,火動而血蒸也。汗出而溫氣發泄,是以戰栗而振搖。所謂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以其溫氣之脫泄,非謂汗血之失亡。
陽者,陰之神魂;陰者,陽之體魄。體魄者,神魂之宮室;神魂者,宮室之主人。上士重其人而輕其宮,人存而宮亦修;下士賤其主而貴其室,主亡而室亦壞矣。
【應用參考】
《中華本草》載麻黃有“擬腎上腺素;中樞興奮;發汗解熱;中等度發汗;抗菌抗病毒;抗過敏及免疫;鎮咳平喘祛痰;對抗硬膜外阻滯所致心率減慢、搏出量、心輸出量、心指數下降均;利尿”等藥理作用。《名老中醫用藥心得》(張棟 王志)載朱進忠引李翰卿經驗,稱李用麻黃18g之麻黃湯不能發汗,因麻黃“陳久者辛溫發散之功已減,甚至已消失殆盡。”后用新鮮干品9g即“汗后病愈”。(此可類推辛溫發散之他藥,亦多不宜用陳久者。陳注)載王玉英經驗,“對于外感后久咳不愈,無論有無表證,均首選麻黃為用。”成人常用3-9g,小兒1-3g,炙麻黃成人5-12g。“不能用麻黃者,可用紫蘇葉代替……一般常用12-15g。”載萬友生經驗,“對于水腫無寒熱表證者使用麻黃,即使其用量再大,也只有見其利尿,而極少見其發汗。故于寒濕水腫,盡可大膽應用。”載成孚民經驗(“車前子”條。陳注),用麻黃、荊芥、車前子、甘草,煎服或研末沖服,見微汗或小便利,可防止跌打損傷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