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乙丑,公元前236年)
趙人伐燕,取貍陽。趙兵還沒有回國,秦國將軍王翦、桓齮、楊端和討伐趙國,攻鄴,取九城。王翦攻閼與、轑陽,桓齮取酀、安陽。
趙悼襄王薨,其子幽繆王趙遷立為趙王。趙王遷的母親,出身倡妓,嬖于悼襄王,悼襄王廢嫡子趙嘉而立趙遷為太子。趙遷一向沒有什么德行,在國內沒有名聲。
文信候回到封國一年有余,諸侯賓客以及各國使者相望于道,爭相與之結交。秦王恐其搞事變(李圓擔心春申君一樣),賜文信候令書說:"君何功于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何親于秦,號稱仲父?馬上帶著家里人遷到蜀地!"
文信侯呂不韋自知不對,也擔心被誅。
十二年(丙寅,公元前235年)
文信侯飲鴆死,偷偷下葬。呂不韋門下舍人部屬以及上過其門的為其哭喪的,全部驅逐遷到邊區。并且說:"自今以來,操弄國事不道如嫪毐、呂不韋這樣的,沒籍其家族,參照這樣!"
揚子法言說:有人問:"呂不韋是有大智的嗎?以人易貨。"
答:"誰謂呂不韋智慧!以國易宗。呂不韋之盜,穿越階層之墻的大英雄!穿墻啥呢,我看到給自己挖坑堆土的,未見雒陽也。"
秦國自六月不下雨,至于八月。
發四郡兵助魏伐楚。
十三年(丁卯,公元前234年)
桓齮伐趙國,敗趙將扈輒于平陽,斬首十萬,殺扈輒。趙王以李牧為大將軍,復戰于宜安、肥下,秦師敗績,〔大崩曰敗績。〕桓齮奔還。趙封李牧為武安君。
注:白起也是武安君,李牧戰力非常強,趙國如果能推心置腹委以重任,秦國統一之戰還會再有推遲。
十四年(戊辰,公元前233年
桓齮伐趙,取宜安、平陽、武城。
韓王納地上交國璽,請為蒲臣,使韓非來聘。韓非者,韓國諸公子之一,擅長刑名灋術之學,見韓國之削弱,數次用書信給韓王提治國之建議,韓王不能用。于是韓非痛恨治國不務求能人任用賢士。反而將一些浮淫之蛀蟲而加位于有功實干之人上面,寬則寵名譽之人,急則用介胄之士,所養之人皆非所用之士,所用之士亦非所養之人。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觀韓國往者得失之變,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五十六篇,十余萬言。
秦王聽說韓非的聲名,想要見他。韓非正為韓國使節來秦國,因此上書說秦王: "今秦地方數千里,師名百萬,號令賞罰,天下沒有一個國家能相比。臣昧死愿望見大王,言所以破天下合縱之計。大王誠聽臣說,一舉而天下之合縱不破,趙國不舉,韓國不亡,荊、魏不臣,齊、燕不親,霸王之名不成,四鄰諸侯不朝,大王斬臣以徇國,以戒為大王獻謀不忠者。"秦王悅,未任用。
李斯嫉妒,說:"韓非,韓之諸公子之賢。今欲并諸侯,韓非出發點一定是從韓國出發不會為秦國所想,此人情。今大王不用,久留而歸韓國,此自是留下隱患,不如以法誅。"秦王以為然,下令秦吏捕韓非。李斯安排人送韓非毒藥,令韓非早日自殺。韓非欲自陳于秦王,不得見。秦王后悔,使人赦之,韓非已死。
臣光說:臣聞君子親其親以及人之親,愛其國以及人之國。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今韓非為秦國畫謀,而最先做的就是準備傾覆其宗國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烏足愍哉!
注:韓國人一直工于這樣小心計,像個小女人做事,司馬光說韓非死猶不足抵余罪。如果韓非不是為了讓秦國更加殘暴,那么他一定是懷才不遇,想找一個能實現自己抱負的地方,為此不惜投敵叛國,這樣的人其實是危險的,人一旦有才就想要表現,一個女人會跳舞一直就想著要去跳,所以儒家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不要覺得有大才,所以一直想要表露,這樣的人其實才是危險。曹操兒子曹植能七步成詩,一直認為自己有經天緯地的才能,想要得到重用,這反而會被人當成是喜歡賣弄的楊修。
十五年(己巳,公元前232年)
秦王大興舉之師伐趙國,一軍抵鄴,一軍抵太原,取狼孟、番吾;遇李牧而還。
當初,燕國太子丹嘗作為人質于趙,與秦王政相識,相處還不錯。秦王政即位,燕太子丹為人質于秦國,秦王對他并沒有特殊對待,也不怎么待見。燕太子丹內心惱怒,逃亡歸燕。
六年(庚午,公元前231年)
韓獻南陽地。九月,發兵受地于韓國。
魏國人獻地于秦。
代地震,自樂徐以西,北至平陰,臺屋墻垣太半壞,地坼東西百三十步。
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
內史勝(騰)滅韓國,虜韓王安,以其地置穎川郡。
華陽太后薨。
趙國發生大饑荒。
衛元君薨,子角立。
十八年(壬申,公元前229年)
王翦將上地兵下井陘,楊端和將河內兵共伐趙。趙李牧、司馬尚抵御秦軍。秦人多與趙王嬖臣郭開金錢,讓他抵毀李牧及司馬尚,言李牧欲反趙。趙王派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人捕李牧而殺之,廢司馬尚。
十九年(癸酉,公元前228年)
王翦擊趙軍,大破之,殺趙蔥,顏聚亡,遂克邯鄲,虜趙王遷。秦王親自至邯鄲,過去與母家有仇怨者皆殺。還咸陽,從太原、上郡歸。
注:李牧死得比白起還冤,郭開這樣的奸人,趙遷這樣的昏君,趙國怎么能不亡?王翦是秦軍的后起之秀,也不是李牧的對手,秦將都怕他,趙王就也怕了,別人一說李牧要反,趙遷這種本來就不是得位很正的,就害怕相信了。
太后薨。
王翦屯中山以臨燕。趙國大公子趙嘉帥其宗數百人奔代,自立為代王。趙國一亡,大夫稍稍歸之,與燕國合兵,駐軍于上谷。
楚幽王薨,國人立其弟郝。三月,郝庶兄負芻殺之,自立。
魏景閔王薨,子假立。
燕太子丹怨秦王政,欲報仇,以問其傅鞠武。鞠武請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媾匈奴以圖秦。
太子丹說:"太傅之計,曠日彌久,令人心惛然,恐不能須也。"這個時候,秦國將軍樊于期得秦國大罪,逃亡到燕國,燕太子丹接受而給其建館舍。
鞠武勸諫說:"夫以秦王之暴而積怒于燕,足為寒心,又況聞樊將軍之所在乎!是謂委肉當餓虎之蹊也。愿太子疾遣樊將軍入匈奴!"
太子曰:"樊將軍窮困于天下,歸身于丹,是固丹命卒之時也。愿更慮之!"
鞠武曰:"夫行危以求安,造禍以為福,計淺而怨深,連結一人之后交,不顧國家之大害,所謂資怨而助禍矣。"太子不聽。
太子聞衛人荊軻之賢,卑辭厚禮而請見之。謂軻說:"今秦已虜韓王,又舉兵南伐楚,向北軍臨趙國;趙國不能抵擋秦軍,則禍必至于燕國,燕國小軍弱,數困于兵,何足以當秦。諸侯服秦,莫敢合縱。丹之私計愚,以為誠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不可,則因其不肯息兵而刺殺了秦王。彼大將擅兵于外而內有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得合縱,這樣攻破秦國就必然。唯荊卿留意焉!"
荊軻許諾太子丹。于是舍荊卿于上舍,太子日造門下,所以奉養荊軻,無所不至。及等到王翦滅趙,太子聽說后心里恐懼,欲遣荊軻行。荊軻說:"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誠得樊將軍首與燕國督亢之地圖,奉獻給秦王,秦王必因為高興而接見臣,臣乃有以報。"
太子丹說:"樊將軍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也。"
荊軻于是私下見樊于期說:"秦國和將軍之間,可謂深仇大恨,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首,金千斤,邑萬家,將柰何?"
樊于期長嘆息流涕說:"計將安出。"
荊卿說:"愿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王,秦王必喜而見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愧除矣!"
樊于期說:"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遂自刎。太子聞之,奔往伏哭,然已無奈何,遂以函盛其首。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使工以藥焠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乃裝為遣荊軻,以燕勇士秦舞陽為之副,使入秦。
注:秦國統一天下,已是天下大勢,不會因為死一兩個秦王而發生變故,其將皆勇,長期訓練出來的,就等著打仗立功,好建功立業。燕國太子丹這樣鼠目寸光看不清事態的變化,以私仇為借口而用公器,導致燕國提前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