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以自我為中心,人會有很多動力,萬達看到了房地產行業交圸盛大轉向衰,做出的決策是搞文化產業,基本判斷是文化產業一定先于人們的消費水平,王公子做了視頻、電競,王總搞了影院等等;恒大也有自己的想法,甚至學戰國四君子養士,恒大選擇的是造車。萬科的老王想著的是先聯合姚老板搞車。普通人會沒有辦法理解,他們都成了首富了,還這么拼命干什么?同樣我們讀史,也常會奇怪,吳王劉濞富甲天下為什么還要拼命造反?而淮南王劉安是一個特別有思想的王,淮南富裕之地,他為什么要這么努力?因為人都想成為資本家,成了資本家后又想建立資本家族,建立資本家族后就是要建立資本王朝了,王朝有了接下就是王族永續的大問題。劉安想著他的淮南王朝永續的問題,就不甘心每天研究豆腐。
淮南王劉安上書勸諫武帝說:"陛下臨天下,布德施惠,天下攝然,人安其生,自以沒身不見兵革。今聞有司舉兵將以誅越,臣劉安竊為陛下重之。
注:劉安明確反對出兵,黃老之道,對于用兵都非常慎重!劉安這是在試探皇帝,看看皇帝今天將要走什么道路。
越,方外之地,剪發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帶之國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與受正朔,非強勿強服,威弗能制也,以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煩中國也。自漢初定已來七十二年,越人相攻擊者不可勝數,然天子未嘗舉兵而入其地也。臣聞越非有城郭邑里也,處谿谷之間,篁竹之中,習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險,中國之人不知其勢阻而入其地,雖百不當其一。得其地,不可郡縣也;攻之,不可暴取也。以地圖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過寸數,而間獨數百千里,險阻、林叢弗能盡著;視之若易,行之甚難。天下賴宗廟之靈,方內大寧,戴白之老不見兵革,民得夫婦相守,父子相保,陛下之德也。越人名為藩臣,貢酎之奉不輸大內,一卒之用不給上事;自相攻擊,而陛下發兵救之,是反以中國而勞蠻夷也。且越人愚戇輕薄,負約反覆,其不用天子之法度,非一日之積也。壹不奉詔,舉兵誅之,臣恐后兵革無時得息也。
注:劉安認為越不值得用兵,從利益上看,這些地方沒有價值。假如劉安活到今天,發現東北人搶著去海南買房子,他會無法理解,漢朝的時候南部是災區,把誰發配過去基本上就和叛死刑無異。
再加上,數年歲沒有五谷豐登,民待賣爵、贅子以接衣食。賴陛下德澤振救之,得毋轉死溝壑。四年不登,五年復蝗,民生未復。今發兵行數千里,資衣糧,入越地,輿轎而隃領,拕舟而入水,行數百千里,夾以深林叢竹,水道上下擊石,林中多蝮蛇、猛獸,夏月暑時,歐泄霍亂之病相隨屬也;曾未施兵接刃,死傷者必眾矣。前時南海王反,陛下先臣使將軍間忌將兵擊之,以其軍降,處之上淦。后復反,會天暑多雨,樓船卒水居擊棹,未戰而疾死者過半;親老涕泣,孤子啼號,破家散業,迎尸千里之外,裹骸骨而歸。悲哀之氣,數年不息,長老至今以為記,曾未入其地而禍已至此矣。陛下德配天地,明象日月,恩至禽獸,澤及草木,一人有饑寒,不終其天年而死者,為之凄愴于心。今方內無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霑漬山谷,邊境之民為之早閉晏開,朝不及夕,臣安竊為陛下重之。
不習南方地形者,多以越為人眾兵強,能難邊城。淮南全國之時,多為邊吏,臣竊聞之,與中國異。限以高山,人跡絕,車道不通,天地所以隔外內也。其入中國,必下領水,領水之山峭峻,漂石破舟,不可以大船載食糧下也。越人欲為變,必先田馀干界中,積食糧,乃入,伐材治船。邊城守候誠謹,越人有入伐材者,輒收捕,焚其積聚,雖百越,奈邊城何!且越人綿力薄材,不能陸戰,又無車騎、弓弩之用,然而不可入者,以保地險,而中國之人不耐其水土也。臣聞越甲卒不下數十萬,所以入之,五倍乃足,輓車奉餉者不在其中。南方暑濕,近夏癉熱,暴露水居,蝮蛇蠚生,疾疢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什二三,雖舉越國而虜之,不足以償所亡。
"臣聞道路言:閩越王弟甲弒而殺之,甲以誅死,其民未有所屬。陛下若欲來,內處之中國,使重臣臨存,施德垂賞以招致之,此必攜幼扶老以歸圣德。若陛下無所用之,則繼其絕世,存其亡國,建其王侯,以為畜越,此必委質為藩臣,世共貢職。陛下以方寸之印,丈二之組,填撫方外,不勞一卒,不頓一戟,而威德并行。今以兵入其地,此必震恐,以有司為欲屠滅之也,必雉兔逃,入山林險阻。背而去之,則復相群聚;留而守之,歷歲經年,則士卒罷倦,食糧乏絕,民苦兵事,盜賊必起。臣聞長老言:秦之時,嘗使尉屠睢擊越,又使監祿鑿渠通道,越人逃入深山林叢,不可得攻;留軍屯守空地,曠日引久,士卒勞倦;越出擊之,秦兵大破,乃發缊戍以備之。當此之時,外內騷動,皆不聊生,亡逃相從,群為盜賊,于是山東之難始興。兵者兇事,一方有急,四面皆聳。臣恐變故之生,奸邪之作,由此始也。
"臣聞天子之兵有征而無戰,言莫敢校也。如使越人蒙徼幸以逆執事之顏行,廝輿之卒有一不備而歸者,雖得越王之首,臣猶竊為大漢羞之。陛下以四海為境,生民之屬,皆為臣妾。垂德惠以覆露之,使安生樂業,則澤被萬世,傳之子孫,施之無窮。天下之安,猶泰山而四維之也,夷狄之地,何足以為一日之閑,而煩汗馬之勞乎!《詩》云:'王猶允塞,徐方既來。'言王道甚大而遠方懷之也。臣安竊恐將吏之以十萬之師為一使之任也。"
注:劉安這個上書非常自大,名為勸說,實為教導,把武帝當成年輕不懂事的后輩,劉安為什么要這么演一出,就是給天下人看的,武帝聽了他的,他在諸侯里就有了聲望,武帝不聽他的,他也給其他建立了敢于教導漢武帝的架勢,若武帝輸了,他就借此而得實利。這里有一個基本判斷,他不認為武帝的南伐會有什么結果。
這時,漢兵遂出,未逾領,閩越王郢發兵距險。其弟馀善乃與國相、宗族一些人商量說:"大王以擅發兵擊南越不請示,故天子興兵來誅。漢兵眾強,即幸勝之,兵來益多,終滅國而止。今殺王以謝天子,天子聽,罷兵,固國完;不聽,乃力戰;不勝,即亡入海。"
大家都說:"善!"即鏦殺王,使使奉其頭致大行。
大行曰:"所為來者,誅王。今王頭至,謝罪;不戰而殞,利莫大焉。"乃以便宜案兵,告大農軍,而使使奉越王頭馳報天子。武帝下詔罷兩將兵,說:"郢等首惡,獨無諸孫繇君丑不與謀焉。"乃使中郎將立丑為越繇王,奉閩越先祭祀。馀善已殺郢,威地于國,國民多屬,竊自立為王,繇王不能制。皇上知道后,認為馀善不足復興師攻打,說:"馀善數與郢謀亂,而后首誅郢,師得不勞。"因立馀善為東越王,與繇王并處。
注:歷史上這樣的事特別多,勢力弱的一方最緊要的不光是要防外敵,更大的是防止內部勢力,這是多方博弈,君對君,臣對臣,君對臣,大家手里都有牌,都要選擇利益最大化的那個決策,馀善殺兄而請罷兵,這對他來說是最有利的選擇。皇帝只能封他個東越王。
皇上使莊助諭意南粵。南粵王趙胡頓首說:"天子乃為臣興兵討閩越,死無以報德!"
遣太子趙嬰齊入宿衛,對莊助說:"國新被寇,使者行矣,胡方日夜裝,入見天子。"莊助還,過淮南,皇上又使莊助告訴淮南王劉安朝廷討伐越等事,嘉答其意,劉安謝不及。莊助既離開南越,南越大臣皆諫其王說:"漢興兵誅郢,亦行以驚動南越。且先王昔言:'事天子期無失禮。'要之,不可以說好語入見,則不得復歸,亡國之勢也。"于是趙胡稱病,竟不入見。
這一年,韓安國為御史大夫。
注:皇帝要對越動武,本來沒有淮南王什么事,他卻一定參與到博弈的局中,參與進來,又想著要個利益最大化的結果,劉安有小聰明,他判斷天下諸侯都害怕打仗,所以他選擇反對武帝出兵,武帝后來專門讓莊助去告訴他,出兵越國的結果,這都是博弈,因為淮南王入局了,他就必須在這局中戰斗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