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其七)
唐.劉禹錫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
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注釋:
八月濤:指浙江省錢塘江潮,每年農歷八月十八潮水最大,蔚為壯觀。
須臾:一會兒,片刻之間。
海門:海口,內河通海之處。
古詩譯文:
八月的濤聲就像萬馬奔騰,驚天吼地而來,數丈高的巨浪沖擊著岸邊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間又退到江海匯合處,回歸大海,而卷起的沙堆在陽光照耀下像堆堆白雪。
古詩賞析:
本詩寫的是杭州八月十八錢塘江潮。錢塘江的江口呈喇叭狀,海潮倒灌,場面蔚為壯觀,形成古今往來自然界的一大奇觀。
第一句寫潮水到來之勢,由遠及近,以一個“吼”字,突出濤聲逼近的感覺。第二句寫潮勢達到頂點時的壯觀場面。前兩句的“吼地來”和“觸山回”相對照,形象地描繪出潮漲潮退的全過程。語氣上的急轉,更襯托出潮勢的奔騰急劇。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對潮水退去之后的靜態描寫,當潮水推出海門后,又出現另一奇觀——洶涌的波濤卷起的沙灘似雪堆座座。這兩句看似不是寫潮水,實際上卻映襯出八月潮那驚天吼地的壯觀場面。全詩語言質樸,不嬌柔做作,而又緊湊洗練,顯示出詩人高度的藝術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