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中的鱷魚效應:是指當一只鱷魚咬住了你的腿時,你最好的做法就是犧牲這條腿,而不是跟鱷魚繼續糾纏,因為往往越糾纏損失的就會越多。越是乖巧聽話的女生,越是容易被所謂的“壞男孩”吸引,像是有魔咒一樣。
刺猬法則:在外面和朋友玩耍很開心,一回到家就容易和家人起沖突,尤其是青春期的時候。還有和另一半剛在一起的時候覺得對方哪哪都好,但是在一起的時間越長,就越有很多你受不了的缺點。比如襪子亂扔啦,不愛做家務啦等等。這兩種情況都是由于心理距離過近,導致彼此身上的“刺”,刺疼了對方,所以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缺點。
木桶效應:相信你對木桶效應一定是有印象的,是指對一個木桶來說,能盛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最長的木條,而是取決于最短的木條的長度,也稱為短板效應。人們總是對自己的缺點如數家珍,但對自己的優點或者長處卻沒有足夠的意識。
日久生情:熟悉能增加人際吸引的程度。如果其他條件大致相當,人們會喜歡與自己臨近的人交往。想要與人建立親密關系,需要主動與人多接觸、多聯系。每多接觸一次,他人對你的印象就更深一點。也可以理解成癩皮狗行為,不過只要對方沒有表現出很明顯的厭惡行為,那表明對方并不反感你。既然不會被討厭,還能和喜歡的人有更深的接觸,何樂而不為?
正常化偏誤:它的意思是,當一個災難已經發生的時候,人們往往意識不到災難的發生,還以為一切都正常,結果就耽誤了脫身的最佳時機,讓自己面臨接下來巨大的危險。舉個栗子,如果你坐的飛機突然出了意外,你肯定覺得整個飛機的人都會恐慌不安,到處亂竄吧?但真實的情況是,飛機出事兒的時候,大部分乘客都表現得很平靜,很無感。人面臨真正危險時的正常反應,就是認為一切還很正常。并且和一群人待在一起的時候,還會產生一種“迷之安全感”。
記憶偏差:對于某件事的回憶,過程直接忽略,只保留峰值和末尾印象。對于自己不太想做,卻又不得不做的事,可以在結束時給自己一個獎勵,就不會討厭。同樣對于自己很喜歡的事,在感覺正爽時停止,就會形成美好的回憶。
登門檻效應: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坎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人們樂于接受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了較小的要求后,大家才會慢慢地接受那個較大的要求。
破窗效應:心理學的研究上有個現象叫做“破窗效應”,就是說,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 一面墻,如果出現一些涂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的,墻上就會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干凈的地方,人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后,人就會毫不猶豫的丟垃圾,絲毫不覺羞愧。
羊群效應:《復仇者聯盟4》上映時,全網熱搜,朋友圈刷屏,就連對科幻片不感興趣的也追著看。網紅種草的熱門咖啡,你興沖沖買了卻不符合口味。人云亦云是最沒有追求行動,不如先從獨立思考開始,拒絕盲目從眾。
三明治效應:把批評夾在表揚之間,更能讓人接受。先贊同再建議,最后再關心,能讓別人積極樂觀的接受并改正,還會感謝你對ta的認可和關心,這也是高情商的溝通術。
鳥籠效應:偶然擁有一只鳥籠的人,會產生買一只鳥的想法。比如買了個新沙發,發現地攤也不太配,換完了地毯,又想換個茶幾。「鳥籠效應」一開始是剛需,后面的都是「連帶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