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章之前,先說個小事情。我發現公眾號優化了一個小細節,如圖:
大家如果把公眾號設為“星標”,我在后臺會看到這個綠色的“常讀”徽章。
你在微信里搜“個人成長”,會發現【個人成長之行】已經是這個領域排名第一的公眾號。
如果喜歡這里的內容,還請上“星標”,更不容易漏掉——這也是對我的一份肯定,謝謝~
點文章標題下的藍色小字“個人成長之行”,進去后點右上角的三個小點,就可以設置啦。
-------
說正題。
這篇文章是源于一個小伙伴的提問,而我發現知乎里也有這么一個問題:
“讀了很多書,但是都忘掉了,讀書的意義在哪里?”
這個問題的瀏覽量居然超過了1000萬。
我想,也許是大家普遍有這個困惑吧。
所以決定認真說一說。
看了排名靠前的很多回答,我發現:大家都在討論“讀書的意義在哪”這個問題。
但是大家難道沒覺得:讀了很多書最后卻“忘掉了”,這才是最大的問題嗎?
讀完忘掉了,當然沒什么意義,也不用安慰自己什么“其實沒忘,是「內化」了”。
不,你就是忘了而已。
讀書不用,不如不讀。
我們這輩子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都是有限的。花了大把時間讀一大堆書,結果最后都沒用上——何必呢?用這時間去運動運動還能練個好身材。
所以,作為一個把讀書當最大愛好的人,我說說自己讀書二十幾年總結的三個關鍵點——都是我在長期踐行且親測有效的,分為“讀前”、“讀中”和“讀后”3部分;其中第2點尤為重要。
做到這三點,應該能不再總是“讀完就忘”,而變成真正“掌握”和“運用”。
為什么說這些?
因為我更希望的是:看完這個回答,大家根本不需要再提出“讀書忘了,意義在哪”這個問題。
1、讀前:帶著問題去找書
比如,你想養成早起、寫作、鍛煉……很多好習慣,但總是以失敗告終。怎么辦?有沒有什么好方法能讓自己更好地堅持下去?
還真有。
帶著這些問題,你找到一本書叫《如何想到又做到》。
于是,在閱讀的整個過程中,你都是有方向感的,而不是漫無目的。
就算一本書不是這么“找”來的,哪怕是虛構類的書,在讀之前也花一分鐘問問自己:我為什么要讀這本書?我想學到什么?我想獲得什么價值?
2、讀中:邊讀邊問自己,能怎么用?
在讀一本書的過程中,看到有啟發的地方,折個頁角,用筆標記下來,思考一下:我能把這一點用在什么地方?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