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教授治校可行嗎?
我們進入了改革的深水區,高等教育改革從985、211的等級制度開始,但是關于高校自治、教授治校、去行政化等方面卻沒有太大的進展。
在這里單獨拿出教授治校來探討一下其可行性。
教授治校提出的主要原因是站在科研權力和行政權力的分配問題上,教授治校并不意味著教授就擁有了行政權力。
當前高校存在的問題是行政權力過大,無論是科研還是教學都受到了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下的高等教育事實上就變成了工廠化和公司化,行政人員監督和管理教學和科研人員。決定著其收入待遇甚至學術和教學水平。因為在行政人員眼里是分不清這些評價的具體的內容,所以就來了個量化管理,這樣搞文學的就可以和搞理學的進行比較管理了。
或許有朋友問,既然如此,教授治校不是甚好嗎?
這里不得不先考慮到教授這個群體的來源了。經過三十年的量化考核之后,現在的教授有兩種:一種是很適應現在的考核方式的教授,另一種是官員教授。
這兩種教授無論哪一種治理學校都沒有辦法對現狀進行改變。
或許網友們會說,那有什么辦法進行高等教育改革,使得高校成為對社會對學生有巨大效益的場所呢?
其實很簡單,研究的歸研究,行政的歸行政,人人互相尊重,制定相關政策制度的時候需要全方位真正的考慮,不能存在絕對權力,不能擁有等級制度。教授不得從事行政權力,行政絕對服務于科研和教學。
說到這里,可能有朋友就看到了問題所在了,那就是科研和教學里面涉及到的經費問題,在當前科研審批制度沒有改變的時候,行政權力和科研權力多要跑課題爭金錢。那么此種改革必須匹配審批制度的改革。
鑒于現在是國家主導的科學研究,可以說個人并沒有太大的研究自主權,在當前除了重大的項目之外,其他的高校的科研幾乎都可以從審批體系中剝離。讓研究成為研究者的愛好,而不是利益。
再談一下高校改革的阻力,可能大家想不到的是高校改革的最大阻力不是各個高校,甚至都不一定是校長和書記,而會是教育部等擁有大量科研經費的單位,他們通過審批項目可以獲取很大的利益。這些利益也分配給了一部分高校科研者,但是這些經費本身也是計入到教育經費中,換句話說這些經費可能就應該屬于教育工作者本身的收入,但是被打包為項目經費讓下面的科研者進行爭奪。說到這里可能大家會覺得和我們的績效工資有點相像了。(這部分經費的內容,純屬猜測,沒有認真查數據,有興趣者可以把科研投入經費和教育經費相加除以GDP就知道整個教育經費占比了。)
鑒于此,教授治校,在解決不了科研經費的問題的前提下,在解決不了當前教授的改革惰性的前提下,這個基本上是空談。
(虹野 中華教育改進社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