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營利性民辦學校不能開辦小學初中”利大于弊
文/虹野
10月31日,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三審的民辦教育促進法修正案草案,增加規定:“不得設立實施義務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校。”這一規定是在草案二審稿“民辦學校的舉辦者可以自主選擇設立非營利性或者營利性民辦學校”規定基礎上增加的。
看到這個消息之后,我感覺喜憂參半。相比公辦教育來說,民辦教育更加接地氣,能夠迅速地根據社會、家長的需求進行辦學。比如,2015年全國共有幼兒園22.37萬所,在園兒童(包括附設班)4264.83萬人。其中民辦幼兒園14.64萬所,在園兒童2302.44萬人。學前教育這種長期被公辦教育忽視的領域,被民辦教育迅速地彌補了,滿足了家長們對學前教育的需求。
從留守兒童到流動兒童,從國內教育到國際教育,民辦教育總是能夠迅速抓住人們對教育的需求,進而設立相應的學校。這既解決了公辦教育的缺位、為政府排憂解難,又解決了社會和家長的需求,民辦教育企業又可獲利,一舉數得。民辦教育促進法修正案第三審稿禁止在義務教育階段設立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等于將民辦教育最大的“一塊蛋糕”給切掉了,同時也給教育的研究、發展和多樣性帶來沉重的打擊。對于家長和學生來說,民辦教育的萎縮也使得他們少了很多教育選擇的可能性。
可是民辦教育的資本性,注定了其天生的逐利性,如果其教育質量比公辦學校更高,民辦教育資本的獲利就具有了合理性,社會上也不會對其是否獲得更多收益而指手畫腳。問題是,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是否比公辦學校更高?
顯然,無論是從教育還是教學的角度來看,民辦學校都無法提供給社會比公辦學校更好的教育。如果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無法提供超越公辦學校的教育和教學,其存在的價值就需要重新考慮,其高昂的學費就要被社會和家長們質疑。最為重要的是,當民辦學校無法以優質的教育來吸引更多的學生的時候,一旦其擴大辦學規模和增加學費的欲望得不到有效的制衡,就很容易產生一些違規的行為,給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
比如,不少地方實行“民辦公助”的辦學模式,讓大量公辦教師進入民辦學校教學,幫扶民辦學校建校,削減公辦學校學位,擴大民辦學校規模,迫使學生選擇民辦學校,以至于學生不僅僅享受不到免費的義務教育,還必須繳納高昂的學費。再比如,名校辦民校,利用公共教育資源獲取私利。顯然這樣的民辦學校不僅僅無法幫助地方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反而嚴重損害家長和學生的利益。更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民辦學校壟斷地方學位之后肆意增加學費的行為是屢見不鮮,給社會帶來不良的影響和嚴重后果。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更傾向于義務階段的民辦教育是非營利性的。畢竟民辦教育促進法也好,其他法律也罷,首要保證的是受教育者的利益。在統一高考的現狀下,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很難在辦學質量上超越公辦學校。如果不能夠滿足家長的多樣化需求,反而對公辦學校形成擠壓,這除了增加學生和家長負擔之外,還會減輕政府對義務教育的責任,這對于義務教育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除非民辦教育能夠另辟捷徑提供超越公辦學校的課程,否則在統一高考的格局下,民辦學校的不正當競爭不僅無法改善教育生態,只能使公辦學校越來越糟糕。
(虹野,中華教育改進社理事,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文章第86次入選“銳評”欄目。此為蒲公英評論網站首發作品,轉載請務必標注來源,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