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事件發生在江夏,距離我這里很近,對于這樣的人倫悲劇本不想多說,談起來都讓人悲痛。但是看到群里、網上的談論,還是忍不住說幾句。具體事情的經歷我們就不多說了,學校、老師、同學甚至包括這位可憐的孩子以及他的媽媽都沒有什么問題,有問題的是“傳統的觀念”和“無知”。當然這個也沒有辦法追責,只是說一下供天下可憐的家長作為參考。
抗壓能力不知道是什么時候開始流傳出來的,每每有孩子自殺就會有人拿出來用,還有人會說幾十年前老師怎么打怎么罵都沒有想過自殺,現在孩子只要說一句重話,輕輕打一下就可能自殺,這典型的是壓力小、抗壓能力差。說這種話的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壓力為何物,幾十年前的孩子哪里有現在孩子沒日沒夜的學習嗎?每天像“驢子”一樣重復著一件事情這種壓力有多大真的體驗過嗎?不說孩子,就是成人也經常因為工作重復沒有新鮮感和成就感而遇到“職業倦怠”,何況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的孩子,整天被關在一個密不透風的書本里面,這種壓力有多大?讓幾十年前的孩子、現在的家長體驗一下估計立馬就受不了了。
可以說,經歷了如此壓力的孩子們早就應該鍛煉出來超強的抗壓能力,如果這個能力有的話。所謂的抗壓能力弱是站不住腳的。
現在孩子們的壓力很大,但是他們很多很多人的學業壓力并非來自于學習的興趣,往往來自于老師、家長的鼓勵、期望。很多家長可能經常會聽到孩子們說的那句話:以后再也不給你們學習了。家長和老師們往往認為這句話屬于“童言”,天真而已。孰不知這正是孩子們的真實想法,幾乎每一個老師都見過因為喜歡老師而喜歡一門課的學生,而后因為喜歡這門課而逆襲。
在孩子的認知里,學習很多時候就是為了家長和老師而學習。如果老師和家長不鼓勵他們了,對他們沒有期望了,他們就很容易崩潰。可能有人會說,小時候自己父母對自己沒有什么期望也沒有尋死覓活的啊。那是那時候從來沒有期望,當然也沒有心理反差下的劇烈變化。
很多人把孩子自殺歸因為抗壓能力弱,抗挫折能力弱。為了練習孩子們的抗挫折能力,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虎爸虎媽,平時對孩子呼來喝去的。可惜的是對于孩子們來說因為家長和老師的行為引起心理的劇烈變化并非是心理問題,而是認知不成熟帶來了錯誤的判斷而產生的絕望。
我們可能經歷過或者見過這樣的一個場景。一個父親或者母親往往會因為孩子犯了某個錯誤而威脅孩子“不要他(她)”了。然后孩子們被嚇得開始嚎哭,這個段子好像在新一期的《脫口秀大會》被周奇墨當做段子講了。現在回頭想一下,父母會拋棄自己的孩子嗎?不可能的。但是孩子當時的“認知水平”是分辨不出來父母“不要他”這個威脅的真假的。所以他們感到無比的恐懼,當然對于當時的孩子來說還不知道自殺為何物。
不過對于這次事件中的武漢伢來說,在自己親媽當眾扇自己耳光的時候,他的認知是什么?僅僅是像一些人說的“抗挫折能力差”?應該把另外一邊臉伸過去繼續打?別的不說,如果現在成年人在單位或者在外面被人當眾扇耳光了,會怎么想?是笑著讓他們多扇幾次耳光,如果真的這樣恐怕不是抗挫折能力強而是不要臉。估計任何一個正常人被人扇耳光都會憤怒異常,哪怕是他親媽。
這個武漢伢遭遇當眾扇耳光的事情,可能不會像成人想那么多,可能不會考慮到自己在學校打牌的行為給自己的父母造成了很大困擾(這個有機會再說),更不會考慮到“親媽打他是為他好”,再加上整天學習壓力這么大,生活中樂趣如此少,當母親一個耳光打在他臉上的時候,他的認知里可能就是“自己親媽不愛他”,他要做一些讓自己的親媽后悔的事情,他的認知能力根本無法瞬間考慮到跳樓之后帶來的影響,瞬間那記耳光帶來的情緒主導了他的理性,悲劇就這么產生了。
整個悲劇,我們看到的是情緒主導了一切。教育很大的作用就是產生理性,三思后行。但是孩子們在受教育期間理性并沒有形成,認知水平并不足以理解這個社會中的事情,情緒往往決定行為。我們在教育中不僅僅是培養孩子們越來越有理性,自己的教育手段也有理性。我們沒有辦法用一種暴戾的方式教導出來理性的孩子。
最后要說的是,孩子的認知和成人是不一樣的,但是“愛”帶來的安全感
作者:虹野
編輯:虹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