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格調的國學微刊
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史上,唐詩和宋詞并稱雙絕,都代表著當時最高的文學成就,直到如今,人們都為其沉醉。世人皆知唐詩宋詞,殊不知唐詞宋詩同樣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筆,其精華作品絲毫不遜于唐詩宋詞。
《憶秦娥·簫聲咽》
李 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李白是個愛喝酒的純爺們兒。但你可能不知道,李白寫起閨怨類的詩詞,絲毫不亞于那些知名的婉約派。
《憶秦娥》詞牌的頂真疊詠非常有特色,而這個詞牌就是源于李白的這首《憶秦娥·簫聲咽》。
對于這首詞,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獨有千古。” 這首詞中的氣象,與人們常所說的唐玄宗開元時代的“盛唐氣象”已有很大不同,但它又確實是盛唐氣象之一種。它博大深厚、意境開闊、氣韻沉雄,又帶有悲涼之氣。
上片一開始就寫出人物內心的情態,嗚咽的簫聲,凄涼的殘月,傷感的辭別。下片卻筆鋒一轉,李白直接把自己融入畫面之中。古道悠悠,音塵杳然,繁華、奢侈、縱欲,一切都被埋葬了,只剩下陵墓相伴著蕭瑟的西風,如血的殘陽,百年、千年地存在下去。
過去、現在、未來的界限被取消了,渾融在一起,只留下了“西風殘照,漢家陵闋”,興哀之感盡寓其中。
《憶江南》三首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
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
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
早晚復相逢!
白居易是不幸的,因為一些“莫須有”的原因就被貶官了。但他也是幸運的,可以外放到蘇杭一代為官。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兩年,后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他對江南有著相當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后十余年,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
這三首詞,從今時憶往日,從洛陽憶蘇杭。今、昔、南、北、時間、空間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頭兩句,都撫今追昔,身在洛陽,神馳江南。
這三首詞的妙,不在于前邊把江南、把杭州、把蘇州描繪得多么美,而在于每一首結尾的感嘆。細想來,這三句感嘆是有內在聯系的。江南好,所以,忍不住回憶;江南憶,所以,期盼重游;越是期盼,越是忍不住回憶,所以,下定決心要復相逢。這三句里,除了“更”和“復”有一些詩歌語言的特性之外,其他都非常直白淺顯,但讀來就是那么沁人心脾。
《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
李 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歷來解說此詞,雖然有不少論者認為它是眺遠懷人之作,但更多的人卻說它是羈旅行役者的思歸之辭。這一首詞,與前面李白的《憶秦娥》被南宋黃昇并稱為“百代詞曲之祖”。
《菩薩蠻》的詞牌是這樣來的。唐宣宗大中年間,女蠻國派遣使者進貢,她們身上披掛著珠寶,頭上戴著金冠,梳著高高的發髻,讓人感覺宛如菩薩,當時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薩蠻曲》,于是后來《菩薩蠻》成了詞牌名。
雖后來有無數高人填過《菩薩蠻》,比如辛棄疾用一片赤誠寫下了“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也終究超不過李白的這首詞。
短短的一首詞中,取了密集的景物:平林、煙靄、寒山、暝色、高樓、宿鳥、長亭、短亭,借此移情、寓情、傳情,手法極為嫻熟,展現了豐富而復雜的內心世界活動,反映了詞人在客觀現實中找不到人生歸宿的無限落拓惆悵的愁緒。
尤其是尾句的“長亭連短亭”,堪稱全詞的點睛之筆,臻于絕妙。人這一生,都在尋覓一個歸宿,然而歸宿在哪?跟行程上的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一樣,都只是驛站而已,引發讀者無限思索。
飲湖上初晴后雨 其二
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喜愛杭州,而他對杭州的愛并不是寫幾首詩詞來歌頌那么簡單,那是實實在在的付出,是一個男人的氣魄,一位官員的擔當。
宋神宗朝,蘇軾任杭州通判,當時的西湖都快被淤泥侵占成了死水。他上任沒多久便開始治理西湖,那不是隨便下個令就能輕易解決的任務,他為此付出了太多精力與體力,而今天美麗的蘇堤春曉定然承載著蘇軾那穿越千年的深情。
以絕色美人比喻西湖,不僅賦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別致,情味雋永。
然而,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蘇軾何以偏偏要拿西子來和西湖相比呢?
這是因為,西子除了她靈秀美麗,她和西湖還有兩點獨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鄉離西湖不遠,同屬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頭上都有“西”字,叫起來自然天成。由于這種種原因,蘇軾這個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稱道,西湖也就被稱作西子湖了。
了解了這樣的背景,我們就不難理解這首詩中的感情。在蘇軾眼里,西湖之美堪比絕色佳人西施,無論淡妝濃抹,總讓人百看不厭。
《示兒》
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的一生,呼吸著時代的氣息,吶喊著北伐抗金的戰斗呼聲,表現出高度的愛國主義熱忱。陸游詩詞的最大特點,就是充滿愛國情懷。
楊慎說:“陸游的詞纖麗處似淮海,雄慨處似東坡。”朱熹評價:“放翁老筆尤健,在當今推為第一流。”楊萬里也說:“君詩如精金,入手知價重。”
陸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爭,一直希望能收復中原。雖然頻遇挫折,卻仍然未改變初衷。1206年,寧宗下詔出兵北伐,陸游聞訊,欣喜若狂。但是,北伐最終失敗。陸游得知悲痛萬分。1209年秋,陸游憂憤成疾,病情日重,臥床不起。
85歲的詩作者終于沒能熬過那個冬天,公元1210年1月26日,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帶著國家不能統一的深深悲憤和遺憾,撒手人寰。臨終之際,留下了一首《示兒》,既是陸游的遺囑,也是陸游發出的最后的抗戰號召。短短幾十個字,詩人披肝瀝膽地囑咐著兒子,濃濃的愛國之情躍然紙上。無比光明磊落,撼動人心!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和趙明誠是一對神仙眷侶,他們煮茶賭字,紅袖添香,讓人很是羨慕。如果日子一直這樣平淡下去,那么,在中國文學史上,她可能不會留下什么痕跡,她最多也只是一個有才女而已。可正因為國破家亡,顛破流離,可能也就是因為朝不保夕的生活,巨大的人生反差,使人的本質發生了巨大變化。
1127年,金國大舉進攻北宋,攻下首都汴梁,并將北宋的兩個皇帝宋徽宗、宋欽宗等全部俘虜到金國,北宋滅亡。
國家滅亡了,百姓只能倉皇南逃,趙明誠和李清照,就是這些人員中的一員。跑到南方,南宋王朝缺乏干部,很器重他。讓他任今天相當于南京市市長。也就是給予他重任。趙明誠沒多少從政經驗。當時,內部發生了叛亂,趙明誠不知道如何是好,他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逃跑保命。對趙明誠的懦弱,李清照情感很是復雜。舟過烏江楚霸王自刎處,李清照有感而作《絕句》。
在許多人的印象里,李清照是一個孱弱女子,寫許多閨中愁怨的詞句。其實,伴隨著國運的變動,李清照的一生充滿了苦難與不幸, 她的文字也見證著一個時代的側影,在山河易主時,在碧簡灰飛時,她是一個偉大的見證者和記錄者。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上學時最怕看到的幾個字也許就是“朗讀并背誦全文”,后來忘記了很多人、很多事,但是很多背過的詩句卻記得住,似乎都溶進了一生的記憶里,其中就有文天祥的這首千古名詩。
面對搖搖欲墜的江山,面對生靈涂炭的國土,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真正的英雄會怎樣做?文天祥給出了答案:“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個回答流傳千古,成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銘。
南宋滅亡后,文天祥被押送到元大都(今北京),囚禁在會同館。元世祖忽必烈決心勸降文天祥,使他能為自己所用。為了說服文天祥,忽必烈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來勸降。誰知文天祥一見留夢炎,便怒斥他的賣國行徑,留夢炎只好灰溜溜地走了。忽必烈又生一計,再派投降的宋恭帝去勸文天祥,沒想到文天祥見到前皇帝時,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只說:“圣駕請回!”宋恭帝見此也只能怏怏離去。
忽必烈將文天祥關押了三年,使出各種手段威逼利誘,文天祥始終不肯降元。無計可施的忽必烈惱羞成怒,下令處死文天祥。文天祥臨死之前毫無懼色,只是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清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道:“我的事情已經完結,心中無愧了!”隨即慷慨就義。
詩格與人格交融一體,浩然正氣貫長虹,此千秋絕唱動天地、泣鬼神。
本文系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編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