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結束了。
金庸先生打造的武俠黃金時代,橫跨了幾代人,雖然江湖猶在,俠義永存,但是,我們共同的時代,結束了。
此刻,離金庸先生去世的消息發布,已經過去了將近24個小時。在參考消息微信公眾號的《金庸先生逝世》的文章下,卻懷念依舊。從古稀老人到翩翩少年,幾代人用青春回憶,化作燈火,照亮先生遠去的路,以及我們共同的時代。
平德增(50后):
此去再無屠龍筆,空留奇作堪倚天
▲1983年《射雕英雄傳》
一代大俠金庸先生走了,從此江湖難見俠客影,文壇何時騰天龍?
讀金庸先生的小說大概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吧,先是由那風靡銀屏的電視劇《射雕英雄傳》開始,我由于不滿劇情進度而開始找原著來看。然后被查先生筆下栩栩如生的人物、深厚的人文歷史知識、風土人情以及故事發展所吸引,漸次由只知公文的呆書生變為金庸迷,由找書、借書到買書集齊了查先生的全部十五部小說。金庸小說曾占據我全部業余生活,三十多年過去,雖金庸小說集讀過數遍,閑暇之余仍有興趣翻來重溫。
今聞先生走了,杳杳江湖路難覓大俠蹤,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此去再無屠龍筆,空留奇作堪倚天。金庸先生走好。
謝來(70后):
依稀往夢似曾見,心內波瀾現
“依稀往夢似曾見,心內波瀾現……”——《鐵血丹心》
那是1986年,我7歲,每晚約莫8點,吃完晚飯,當這首歌的前奏響起,黃日華彎弓射大雕的身影在電視屏幕上出現,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定格在此。
其實現在想起來,我對83版《射雕英雄傳》的回憶更多的并不是影視畫面,因為多數時候,每當這部萬人空巷的“神作”開播,我都會被父親叫回里屋去做作業。
但是,我肯定不會錯過每一集《射雕》的劇情,因為這必定會成為第二天一早全班同學討論的焦點:靖哥哥怎樣絕處逢生,黃蓉如何機敏過人……并不夸張地說,在那個文化資源貧瘠的時代,金庸給了一代人創造了一個專屬于中國人的奇幻世界、俠肝義膽和江湖情仇。兒時的我哪怕只是聽同學轉述,也同樣心馳神往。
至今《射雕》的翻拍已經數不過來,人們喜愛比較每個版本演員選角和劇情改編的優劣異同,這樣的翻拍、比較,或許還將循環往復下去。我想,如果一位作者的文學財富會被不同時代的人反復品味、咀嚼、再加工,在人們的精神世界里傳遞生長,那么毫無疑問,他已成為不朽經典的創造者。
一汀木(80后):
聽著金庸錄音淚流滿面的夜晚,從未再有
大四那年實習,在《生活》雜志里接到的第一份錄音整理任務就是許知遠先生交付的,錄音是一段他和同事與金庸先生的對談。
“查先生”——他們在采訪中這樣尊敬地稱呼金庸。對談大概是在金庸的書房,交談的聲音輕而遙遠,聽上去不是很真實,談的也并不是武俠,而是辦報,是報人時代的家國風云,是炮火、國運、世勢和人在其間如浮萍一般的搖擺。
后來我做了一名記者,整理過的錄音數不過來,但那個聽錄音聽到渾身顫抖、淚流滿面的夜晚,從未再有過。
這大概就是我與金庸先生距離最近的一次“相遇”了——在此之前,我曾無限接近他的武俠世界,并由此得以對眼前真實世界形成某種對照和認知。但那個晚上,借由那場對談,我更像是走進他的書房,坐在他的面前,聽他講了自己的前半生——金庸小說不常寫正襟危坐耳提面命的正常師徒橋段,絕技的習得常常靠隔空偷師、因緣際會,每思及此,我也會妄想:也許,在那段錄音的時長里,我短暫地做了一會兒金庸先生的學生。
但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那么多擁被無眠熬紅雙眼讀金庸的國人,又有哪個不是他的學生呢?無論你學到的是愛,是人,是家,還是國,這都是金庸教會我們的世界。
王恩泰(90后):
在金庸的世界中,我選擇自己的人生
初讀金庸的時候,我還是一個精力過剩、對一切都充滿好奇的少年,朦朦朧朧地覺得天地之大、人生之長應該過得不一樣。但究竟怎樣才與眾不同,卻無答案。
日子一天天過去,百無聊賴,直到一個午后在家中翻到一本發黃的書,上面寫著《連城訣》,初看時以為不過是個尋寶探險、爭奪武功秘籍的普通故事。直到最后看完,真是呆呆坐了半天。就一個少年來說,書中人性的貪婪和惡給我帶來了巨大的震撼,回過頭來看,童年的結束也許就在那個下午。
自此我知道了有個叫金庸的小說家,也便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隨著他踏遍三山五岳、游盡塞北大漠和江南水鄉。也正是那時許下愿望今后一定要親眼去看看這些風光。想來那時我心中對于世界的想象更多是伴隨著那些風流瀟灑、驚心動魄的故事。
現在想來自然覺得可笑,可那時心中的偶像卻是書中一個個的大俠,也不時會覺得糾結,究竟哪個大俠才是我心中最厲害的英雄。時而欽佩郭靖的堅韌不拔,有時又羨慕楊過的桃花好運,有時對喬峰佩服得五體投地,忽而又覺得這自盡的下場未免太過悲涼,不比那歸隱江湖的張無忌、令狐沖來得圓滿。
帶著這些少年的胡思亂想,年歲漸長,對于書中的人物故事又有了新的體悟。開始同情李莫愁和丁典人生際遇,也開始慢慢理解王重陽和林朝音無疾而終的愛情。
可以說在金庸精心搭建的世界中,我不斷思考,不斷成長,選擇著自己喜歡的人生模式,也選擇著成為怎樣的人。
如今也已步入社會,自知不過是這社會上的宋兵甲,充其量不過是什么塞北雙雄、黃河四鬼之流。但是這不妨礙我在應對生活的繁雜時,仍能保有一份英雄夢想,仍愿意拼盡一切選擇自己的人生。
所以,必須感謝金庸先生,感謝他寫下這些精彩的故事,感謝他在一個少年的成長過程中留下的那些希望。昨天他已飄然仙逝,但是還有無數像我這樣的少年仍在努力變成英雄的樣子,我想他就永遠沒有遠去。
@參考消息讀者冬日陽光:
小學的時候,夢想自己成為張無忌,后來感覺自己是令狐沖。初中覺得自己很像喬峰,高中的時候像楊過。剛上大學那會,覺得自己就是韋小寶本人。如今早已進入社會,還是會覺得自己在某個江湖之中,雖然現在的江湖不再是英雄式的打打殺殺,而是平淡的人情世故。感謝金庸先生給我的成長記憶。
@參考消息讀者悟空:
曾希望自己有凌波微步,也希望自己彎弓射雕。做夢時希望自己如韋小寶,郁悶時就想當令狐沖。
@參考消息讀者青史一點墨的詩作——《悼金庸》
人生百年經百難,笑傲江湖豈輕言。
廣陵曲終成絕版,俠之精神天下傳。
@參考消息讀者龍虎耍微風:
我心目中的大俠,都來自于你字里行間的武林,是你開啟了俠的時空隧道,讓他們穿越到我們的世界;是你將一身俠骨,化成筆下的萬般柔情;是你讓英俊帥氣的楊過,遇上了超凡脫俗的小龍女;是你讓豪邁的蕭峰,完成了一場蕩氣回腸的決斗;是你讓古靈精怪的黃蓉,愛上了憨厚木訥的郭靖;是你讓孤苦伶仃的張無忌,感受到了愛的濃情蜜意;是你讓壞壞的韋小寶,成長為一個人見人愛的江湖大佬……
我們對金庸的記憶如此這般,金庸自己的記憶又是何等的波瀾壯闊?
金庸曾在采訪中承認在創作中也寄托了很多自己的真實情感,他這樣說:“我重讀自己作品的時候,常常為書中人物的不幸而流淚。”
他還說:“我寫楊過等不到小龍女而太陽下山時,哭出聲來,寫蕭峰因誤會而打死心愛的阿朱時哭得更傷心。”
在我們仍拷問自己金庸先生的離去究竟是不是一場夢的時候,一個時代正在悄然落幕。
10月30日還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兩年前(2016年)的10月30日,知名演員夏夢離我們而去。
▲夏夢
為什么傳聞夏夢女士是金庸先生的“女神”?
金庸先生筆下的黃蓉、小龍女、王語嫣都有夏夢的影子,他還曾用筆名“林歡”為夏夢量身創作了劇本《絕代佳人》。
金庸先生這樣評價夏夢:“西施怎樣美麗誰也沒見過,我想,應該像夏夢才名不虛傳。”
金庸的武俠世界如同一座堅不可摧的城池,把幾代人的童年、幾代人的天真和幾代人的夢牢牢地保護在里面。至少在他構建的武俠世界中,所有人都是未來無限的翩翩少年。
如今隨著大師離去,這座城池坍塌了,幾代人的夢醒了。
今天是10月的最后一天,隨著金庸先生的離去,這個冰冷的十月也進入了尾聲。
江湖再見,金庸先生。
再見江湖,我們共同的時代。